【内容提要】《新疆妇女》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新疆地区著名女性刊物,在推动新疆妇女参与抗日救亡运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刊物聚焦于唤醒新疆妇女的自我解放与民族解放意识,将两者紧密结合,引导她们积极投身于抗战事业。《新疆妇女》围绕“强调抗战的重要性质、倡导自力更生思想、报道妇女抗战模范”开展宣传,动员新疆妇女“关注—支援—参与”抗战,体现出《新疆妇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新疆妇女》采用了情感动员、大众动员、集中动员等多种宣传策略开展抗战宣传动员,使新疆妇女的身份建构从个人层面扩展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宏大视角。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 《新疆妇女》 抗战宣传动员 统一战线
一、《新疆妇女》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在杨增新、金树仁的统治下,新疆地区普遍呈现出封闭、落后、黑暗与动荡的局面。处于社会底层的各族妇女遭受着深重的压迫,生存状况极其艰难。作为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神权、夫权、族权等社会力量相互交织,共同对新疆各族妇女,特别是少数民族妇女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拉希达在谈到旧中国新疆少数民族妇女的悲惨状况时说:“在宗教法律束缚下,妇女地位低下,没有人身自由、历来是男性的玩物,家庭的奴隶。她们是不可能接受文化教育的。由于愚昧无知,有的妇女甚至只知自己是‘昌吉人’‘本地人’而不知自己是‘中国人’。”[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随着沿海封锁和滇缅公路中断,新疆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2]在此形势下,新疆执政者盛世才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于1934至1936年推出了“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政策①。至此,新疆与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以六大政策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随着“六大政策”的推行,新疆妇女的社会地位开始出现转机,新疆妇女运动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悄然兴起。
1934年2月,邱毓芳等人牵头,决定成立新疆妇女协会。同年3月8日,新疆妇女协会正式成立,初期的工作核心是开展妇女识字教育以及广泛宣传政府政策,为新疆妇女运动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1934年8月1日,盛世才在庆祝新疆和平统一纪念大会上宣告成立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简称反帝会),妇女协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反帝会视妇女协会为执行“六大政策”、加强新疆建设、巩固抗战胜利后方的关键力量。自此,新疆妇女运动与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紧密相连,共同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奋斗。[5]1934年9月16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妇女协会的成员们走上街头,进行抗日宣传。尽管此时的妇女运动尚处于萌芽阶段,各项宣传、教育、组织工作也才刚刚起步,但在当时封闭落后、多宗教并存的新疆地区,妇女们能够摆脱家庭的束缚,走出家门接受教育、参与社会活动、进行生产劳动,这些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也为后来新疆妇女运动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6]
1938年初,中国共产党应盛世才邀请,于年内选派两批共产党员来新疆指导工作。中国共产党极为关注新疆各族妇女的解放,在选派共产党来新疆工作时,特别选派了一部分女共产党员。[7]共产党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发展新疆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疆妇女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新疆妇女开始将争取抗战民主自由与争取个人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解放相结合,开始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连,新疆妇女运动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8]1939年1月,新疆妇女协会改为新疆妇女协会总会,作为领导全疆妇女运动的领导机构,在抗日利益高过一切的危急形势下,张奋音和朱旦华等妇女运动领导人,为了提高各族妇女的爱国主义觉悟,激发她们抗日救国建设新疆的热情,大力开展宣传活动。[9]《新疆妇女》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宣传的主要阵地之一。
二、《新疆妇女》的发刊历程与办刊定位
1941年2月1日,《新疆妇女》杂志创刊号问世,它的前身是《新疆日报》第四版刊载的《女声半月刊》。[10]从借用《新疆日报》版面刊发,发展成以单行本独立出版的妇女专刊,是为了适应抗战建新事业的要求,也是新疆妇女协会壮大发展的需要。《新疆妇女》在发刊词中明确说明了办刊的宗旨和定位:“在深远的最重要的抗战后方的新疆妇女,虽然在正确六大政策领导下,对于抗战建新的理论有了相当的认识。对于抗战建新的事业上已有了许多贡献,而还不能真正的整个的动员起全疆妇女,为抗战建新事业作斗争,今后想要动员更多妇女,为抗战建新而斗争,必然有一个正确与通俗的理论刊物,指导妇女作为行动的指针。”[11]
《新疆妇女》由新疆妇女编委会主编、新疆妇女协会总会出版兼发行。编委会设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女子中心,主编先后是张奋音、柳玉霞,编委成员有朱旦华、崔少文、邱毓芳、魏羽、盛克勤等15人。[12]
1942年以后,由于多重困难,《新疆妇女》暂时停刊。[13]尽管其存在时间相对短暂,但在此期间,张奋音、朱旦华等领导者,为了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支持抗战、推动新疆建设,积极运用各种方式宣扬抗日救国的理念、建设新疆的愿景和妇女解放的诉求。1943年10月30日,《新疆妇女》成功复刊。由于新疆政治局势的显著变化,该刊此时成为了国民党新疆省党部妇女运动委员会的官方刊物。尽管如此,编委会中仍不乏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成员。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宣传活动仍然紧密围绕抗战建国的社会需求进行,继续为妇女解放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总体上宣传活动仍是根据抗战建新的社会需要开展的。[14]
因此,本文以《新疆妇女》1941年2月创刊至1942年4月停刊、1943年11月复刊到1944年5月后停刊所刊载的79篇文章的文本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法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将同时期其他对于有关抗日战争、新疆妇女的报道和文献作为参考,全面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抗战时期《新疆妇女》是如何开展抗战宣传动员的。
三、《新疆妇女》抗战宣传动员的内容分析
宣传与动员在《新疆妇女》的抗战工作中扮演着不同但互补的角色。宣传,作为一种精心策划的、旨在影响社会心理的活动,它通过发布信息、阐述观点和弘扬理念,来转变或塑造公众对抗战的看法、立场和舆论。[15]对于《新疆妇女》而言,宣传侧重于从思想上唤醒并重构新疆妇女的抗战意识,如强调抗战的重要性、倡导自力更生精神以及报道妇女抗战模范的英勇事迹,从而在心理上推动她们形成对抗战的积极态度。
动员,作为原本军事领域的术语[16],在社会领域则指的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激发人们的行动意愿,引导他们采取新的社会行为模式以应对社会变革或紧急情况。[17]在《新疆妇女》的案例中,动员旨在为新疆妇女提供参与抗战的具体行为指南,通过社会动员的方式,如鼓励她们摆脱传统家庭角色的束缚,走出家门,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进而投身于抗战的支援与参与中。这一过程促使新疆妇女在“关注—支援—参与”的递进路径中,逐步展现出她们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和坚定立场。
宣传为动员提供了思想上的基础,而动员则将宣传的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共同推动了新疆妇女在抗战中的觉醒和参与。
(一)宣传抗战的重要性,动员妇女关注抗战
想要增强抗战力量,需要让全民族深刻认识到抗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新疆妇女》通过宣传抗战的重要性质,使一般妇女知道中国抗战的情况及国际形势的演变与中国抗战的关系。[18]1943年,正值“九一八”事变12周年这一历史节点,《新疆妇女》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于同年10月刊载了评论文章《沉痛的国耻纪念》和诗歌《九月》。这些作品深刻回顾了1931年东北沦陷的悲惨场景,抒发了对“九一八”事变的沉痛悲愤之情,以此作为号召新疆妇女同仇敌忾、抗战救亡的切实依据。此外,《新疆妇女》善用鲜明的战斗性的文字直接表明抗战的重要性,在《新疆妇女如何整肃战时生活》《新疆妇女与新疆建设》《十年来的新疆妇女运动》等多篇文章中都亮明了新疆始终站在抗日救亡的立场上。这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旨在引导妇女认识到抗战是当时全民族的首要大事,为动员新疆妇女投身抗战奠定了重要思想前提。
在抗战共识的思想基础上,《新疆妇女》进一步动员广大妇女认识到自身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强调“妇女”在抗战中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认为妇女不仅仅是“家庭主妇”或“母亲”,更是“社会公民”,认为妇女不仅应该将自己拘泥于传统国家中的“家”中,还应该将自己置身在国家民族中的“国”中。[19]第二期刊载的时评《国家纪念日抒感》指出:“中国的国民有四万万,一半是男人,一半是女人,就是四万万之人中,有二万万人是女人。以前女人不可以过问国事,但现在大家都有分,都可以过问国事”。[20]其核心目的是引导新疆妇女深入理解和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并意识到她们所肩负的民族责任。另一方面,《新疆妇女》积极动员新疆妇女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鼓励她们像其他地区的妇女一样,积极投身于抗战事业。《一封致苏联人民的信》中明确表明:“新疆妇女不能因处在抗战后方,而漠视了抗战事业,我们绝没忘记在冰天烈日下和敌人血肉搏斗的战士。”[21]1936年中国共产党与新疆建立的“特殊统一战线”,不仅推动了“全民民族主义”和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广泛传播,也加强了新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一体化的认同感。[22]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新疆妇女》积极动员妇女将个人力量融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新疆妇女与新疆建设》一文更是呼吁:“新疆二百万女同胞,要人人认清国家当前的危机,认清自己的任务,拿出所有的力量,参加国家建设的工作。”[23]
《新疆妇女》的宣传活动以明确的逻辑为引导。它先引导妇女们深刻认识到抗战作为全民族共同使命的紧迫性,接着宣传强调妇女国民身份的重要性,凸显出她们在抗战中所占据的关键角色。通过这样的逻辑递进,宣传活动成功激发了新疆妇女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鼓舞她们积极投身抗战,为国家民族存亡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宣传自力更生思想,动员妇女支援抗战
在杨金专制统治时期,新疆妇女饱受封建军阀、官僚和封建礼教的压迫,生活在愚昧和黑暗之中。盛世才上台后,为了稳固政权,他深刻认识到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长期受压迫、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妇女,帮助她们改变人生观,掌握知识与技能,以便参与新疆的政治和经济建设。[24]这一举措对妇女的解放以及抗战和建国事业的推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疆妇女》首先以激发妇女个人身份认同为抗战宣传的起点,通过传递坚定信念,帮助新疆各族妇女认识个人的社会价值,进而形成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该刊物常刊登通俗易懂的内容,积极鼓励妇女走出家庭,投身社会,以自己的力量为抗战事业作贡献。据笔者统计,《新疆妇女》共刊载8篇鼓励妇女接受教育的文章,如《新疆妇女文化教育的胜利、困难与前途》《发展新疆女子教育的途径》等;另有6篇提及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文章,如《新时代之妇女》《新疆妇女如何整肃战时生活》等。此外,该刊物还涉及妇女职业发展、身心健康、婚恋观等议题。在《新疆妇女》的积极宣传下,新疆妇女的自我解放意识开始苏醒,她们积极接受教育以实现精神解放,参政议政以实现身份转变,并投身于社会生产以经济独立支援抗战。《新疆妇女》还特别聚焦于抗战时期少数民族妇女的生活实况,在《六小——培养维族妇女干部的场所》和《蒙古游牧妇女的生活》等文章中,深入阐释了少数民族妇女面临的解放困境,并强烈鼓励她们积极接受文化教育,参与社会生产。这些宣传不仅推动了新疆妇女对个人身份的认同,更使她们深刻认识到自我解放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与民主斗争之中。
《新疆妇女》进一步将宣传的核心聚焦于民族认同,引导妇女将个人身份认同拓展至民族层面。其目的在于强化新疆妇女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全面动员她们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民族事业中。该刊积极鼓励妇女投身抗战大后方的建设,参与各类生产运动,如战时看护、组织募捐和抗日宣传等,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展现了新疆妇女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新疆各族人民在“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新疆民众抗日救国后援会”等抗日救国群众团体的组织下,秉承“抗战高于一切”“一切为了抗日的胜利”的原则,“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粮出粮”,开展了广泛、深入、持久的群众性募捐活动。[25]为强化民众的节约意识,筹集更多物资以支持抗战,《新疆妇女》积极刊发了《怎样开展妇女节约运动》《女子应做好节约运动的先锋》等多篇文章,深入阐述节约与抗战胜利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些宣传不仅让广大新疆妇女深刻认识到节约对于抗战的重要性,还成功地将新疆各族妇女凝聚在一起,形成了共克时艰的强大民族力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宣传妇女抗战模范,动员妇女参与抗战
《新疆妇女》通过宣传妇女在抗战和生产生活中的先进事迹,积极鼓励妇女投身生产以支援抗战,用典型模范的力量激发更多女性参与到抗日救亡的事业中来。杨振德女士在57岁时,毅然决定进入苏区,为将士们治病疗伤,成为了苏区最年长的军医,直至1940年10月逝世。《新疆妇女》在1941年创刊第一期便刊载文章《哀悼一个奋斗终生的妈妈》,盛赞并深情呼吁,杨振德女士一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学习不尽的典范。让我们铭记她的事迹,含泪将她的故事传承给每一位民族儿女,共同学习她,为实现她的遗志而努力奋斗。[26]抗战期间,不仅有英勇的女战士冲锋在前线,还有如“伤兵之母”蒋鑑女士般默默在后方支援的勇士。她废寝忘食地照料伤兵和保育儿童,坚定地投身于抗战建国事业,成为伟大的抗日女战士。在她牺牲后,《新疆妇女》发表对她生前的访问记,以纪念和歌颂她的光荣事迹,并倡导全中国的妇女向她学习。[27]
《新疆妇女》不仅关注国内妇女模范,更放眼世界,用国际妇女模范的事迹激励新疆妇女。在《一封致苏联人民的信》《解放了的苏联妇女》《战时德国劳动妇女生活》《快乐的苏联母亲》等多篇文章中,展现了为民族事业和国际妇女运动而斗争的英勇女战士形象,描绘了自由、解放的妇女典范,鼓励新疆妇女以她们为榜样,共同为抗战和妇女解放事业而奋斗。
《新疆妇女》对抗战模范的特别宣传,不仅激发了广大妇女的情感共鸣与效仿动力,更促使她们积极参与到抗战的伟大事业中来。通过宣传模范的勇敢与无私奉献精神,新疆妇女被号召以赤诚之心,学习模范们的精神与品质,将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抗战的实际动力,共同为国家的解放与民族的独立而奋斗。
四、《新疆妇女》抗战宣传动员的传播策略
《新疆妇女》在抗日宣传动员中,实施多元化策略以触动读者心弦,激发爱国情怀。通过情感动员,精选英勇女性故事,唤起妇女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采用大众化策略,以贴近生活的语言和案例,使抗日理念深入人心。同时,集中动员凝聚共识,强化妇女们的抗日意识和为民族解放奋斗的决心。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有效地提升了新疆妇女的抗日意识,增强了她们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一)情感动员:以真实性情感体验唤醒新疆妇女
运用心灵体验与认知中介的“情感”是《新疆妇女》在动员广大妇女时的重要策略。“情感”作为一种微观潜能在“话语”的隐藏之下,对妇女的抗战宣传动员与民族身份认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新疆妇女》情感动员的策略体现在:深入妇女了解妇女,掌握新疆妇女的真实生活,通过共情产生共鸣。独幕剧《母亲的觉醒》及小说《殉》《觉醒》等多篇文章中,都是透过描写普通妇女的真实生活,连接起广大读者的情感,且多用讨论与启发性的内容,娓娓道来的形式。《战时德国劳动妇女生活》《解放了的苏联妇女》《快乐的苏联母亲》等文章虽然描写的是国外妇女,但目的是引发新疆妇女对于个人和国家民族的思考,文章并没有堆砌大量的宣传话语,而是通过再现苏联、德国妇女的真实生活场景,塑造苏联、德国的典型妇女人物,让新疆妇女以她们为镜逐步认知到个人解放和民族解放的重要性。另外,《新疆妇女》的编辑多为女性,包括女共产党人张奋音、柳玉霞、朱旦华、盛世才妻子邱毓芳等,还有一些女教师、女记者等。以女性连接女性,从女性视角出发书写抗战,更能让女读者产生情感共鸣。《新疆妇女》以一种内隐的方式提升了新疆妇女的知觉水平,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的“情感视角”,以“真实的中国妇女”“勇敢的国外妇女”“女性视角的书写”连接到“新疆妇女”,从而凝聚抗日救亡的情感共识。
(二)大众化动员:以多样性宣传形式激发新疆妇女
在抗战的特殊时期,新疆妇女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理解能力有限。为了有效连接和动员这些妇女群众,报刊必须采用一种贴近民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新疆妇女》采用了多样化的文本形式来构建其统一的主题——抗日救亡。除了常规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外,它还涵盖了诗歌、剧本、访问记、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兴趣。这种多样性的文本形式不仅丰富了报刊的内容,还展示了动员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插画作为视觉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具备形象性、直观性等艺术特征,生动形象的插画更能让文化水平较低的妇女理解文章主题与内容。[28]在小说《敏儿的幸福生活》中,一组插画生动地反映了妇女参与抗战的现实场景,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还加深了读者对抗战时期妇女角色的认识和理解。《新疆妇女》通过多层次、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成功地将“妇女”和“抗战”这两个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抗战时期的妇女动员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集中动员:以共识性特刊专栏凝聚新疆妇女
在开展抗战宣传动员中,设置特刊专栏形式报道重大事件展开集中动员,是《新疆妇女》动员方式之一。《新疆妇女》设置“妇女群像”专栏,专栏中《展示德国劳动妇女生活》《哀悼一个奋斗终生的妈妈》《蒋鑑女士的生前访问记》等文章描绘多样女性群像。抗战时期的女战士、女知识分子、女劳动人民等,都是《新疆妇女》视角中抗战妇女模范的代表群体,足见妇女抗战模范在该刊抗战动员中的受重视程度。通过集中整合描写全国乃至全世界妇女的工作、生活面貌的文章,能够强化激发新疆妇女向模范妇女学习,参与到妇女解放和民族解放之中。[29]此外,《新疆妇女》对重要事件和纪念日采取集中报道,形成舆论宣传攻势,强化宣传效果。设置“四月革命”特刊,集中性的报道更加有力地强调了四月革命与新疆妇女的关系,让新疆妇女了解四月革命后社会发生的变化、为女性带来了哪些方面的解放,给予新疆妇女在追求妇女解放和参与抗战事业一定的指导。
五、结语
从《新疆妇女》的抗战宣传动员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围绕三组核心关系展开:首先是“个人身份认同与个人解放的重要性”,其次是“民族身份认同与民族解放的重要性”,最后是“个人解放与民族解放相结合”。前两组身份认同关系是相互促进的。通过《新疆妇女》的抗战宣传动员,新疆妇女不仅认识到个人身份的重要性,更将自身置于中华民族的大背景中,通过参与抗战事业获得个人和民族双重身份的认同,从而深化了对中华民族统一战线的认同感。
以史为鉴,回顾抗战时期《新疆妇女》对妇女抗战宣传动员的基本史实,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经验,为当前做好新疆妇女的宣传动员工作提供启示。通过深入研究和借鉴历史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新疆妇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她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意识,激发她们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的热情和动力。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抗战宣传动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研究(1931-1945)”(项目编号:19BXW014)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六大政策,盛世才统治新疆前期提出的政治纲领。即反帝、亲苏、和平、清廉、建设、民平(民族平等)。是在苏联、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及帮助下,在新疆各族人民长期斗争下,于1934年至1936年逐步制定的。
参考文献:
[1][18]张宝裕.抗日战争时期新疆的妇女运动[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2):27-33.
[2]盛雪莲,尹伟先.抗战时期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会刊——《反帝战线》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01):95-102.
[3]陈慧生,陈超.民国新疆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318-319.
[4][8]刘云,王颖.新疆妇女运动的兴起[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26-31.
[5][12][13]张一晓.抗战时期新疆妇女社会公共舆论表达[J].昌吉学院学报,2017(05):42-46.
[6][7][9][10]刘云,徐霞.新疆妇女运动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26-28.
[11]发刊词[J].新疆妇女,1941,1(01):1-2.
[12]乌鲁木齐党史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乌鲁木齐市妇女联合会编.乌鲁木齐妇女运动资料汇编[M].乌鲁木齐:新华印刷三厂,1989:21.
[15]朱启泰,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1.
[1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684.
[17]波兰的土地改革[N].人民日报,1948-02-07.
[19]梁凯.抗战时期《新疆日报》的舆论宣传研究(1937-1945)[D].新疆财经大学,2021.
[20]兆.国家纪念日抒感(时评)[J].新疆妇女,1943,3(01-02):3.
[21]克勤.一封致苏联人民的信[J].新疆妇女,1941,1(01):22-23.
[22]武明明.全面抗战时期新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以抗战募捐为中心的考察[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02):100-107.
[23]杨仞章.新疆妇女与新疆建设[J].新疆妇女,1943,3(01-02):8-10.
[24]张式琬.活跃在文化战线上的女青年.乌鲁木齐文史资料第11辑,1986-02.
[25]尹伟先.论新疆各族人民对抗战做出的贡献[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1-10.
[26]杨慧林.哀悼一个奋斗终生的妈妈——邓母杨振德女士的奋斗生平[J].新疆妇女,1941,1(01):8-10.
[27]崐源.蒋鑑女士生前讲的话[J].新疆妇女,1941,1(01):11-12.
[28]郭云,陈卓.《现代妇女》的解放动员研究(1943-1949)[J].青年记者,2023(22):119-121.
[29]王金龙,张瑜.抗战背景下《女子月刊》女性抗战动员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23,44(05):72-78.
作者简介:李宏刚,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李珊珊,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