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知识储备与采写工作的辩证统一

2024-12-03 00:00:00蔡增乐
新闻论坛 2024年5期

【内容提要】知识储备与新闻采写工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事新闻采写工作的记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政策水平和渊博的知识。这是做好新闻采写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新闻采写工作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写出好稿,当好新闻记者。

【关键词】知识储备 新闻采写 辩证统一

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无论是用文字、图片记录,还是用影像记录,都需要记录者有像杂家一样渊博的知识,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和解读政策的水平,因为这牵扯到记录者观察被记录对象的角度问题,也牵扯到记录者对记录对象的社会定位。新闻工作者要有丰富的工作阅历,才可以对记录对象作出准确的理解,进而作出准确的解读和符合社会定位的历史记录。反言之,新闻记者的采写、记录工作,是与各行各业的专业领域打交道,多样化的接触与诸多领域的涉足,都是对新闻记者人生阅历和社会实践的极大丰富,也是新闻记者对知识储备库的极大扩容和对理论政策水平的极大提升。

知识储备决定了新闻记者采写工作的深浅,决定了理论基础的薄厚和政策水平的高低,因此新闻记者采写工作的实践、理论学习、政策水平的提高,进一步丰富了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对新闻工作者而言,知识储备与采写工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知识储备与采写工作的辩证统一

记者职业经常被称为“杂家”。但现实是,新闻工作者很少有人敢以“杂家”自居,特别是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下社会,更没有人敢如此自称。但作为记者,自己要有成为“杂家”的强烈愿望,主动向“杂家”的目标靠拢,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对个体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记者这个职业的内在要求。

记者的知识厚度,决定了新闻采写的角度。新闻作品的社会倾向性和教育引导性很强。一个社会是否稳定,新闻记者的作用是有形也是无形的,其观察力、能动性和笔尖的创造性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密切相关。而记者的知识厚度,直接决定了面对新闻事件时的态度,决定了记者在进行新闻采写时的角度。

记者的知识厚度,决定了新闻作品的高度。新闻报道的原始稿件基本都是由记者完成,先有质量较高的“初级产品”,后有高质量的最终产品,这是一般的常识。而较高质量的“初级产品”的创造过程是记者综合能力的外显,是平时知识储备的体现。行内对高水平的新闻作品总是赞不绝口,特别是对身边的同行写出质量高、被社会认可的作品,记忆犹新,哪怕是多年之后,行业内还有人时不时地总会提及。但只要你认真的观察研究,会发现这些高质量、被行业内长时间记忆和提及的新闻作品,总是与其创造者的知识面有关。

行业内的交流,是记者增加知识储备的有效途径。行业内的记者由于生活阅历和学历不同,知识的储备自然会有差异,这正好在业内形成了一个互补的环境,行业内的业务交流自然而然地就传递知识,能无形中使人受益,而记者大部分人性格又比较外向,人不保守,也愿意分享自己的所知所闻,这就自然地打开了获取知识的天窗,大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受。作为记者一定要在平时珍惜大好的学习机会,加之行业内也会组织一些必要的业务研讨式经验交流,这都为知识的储备增添了机遇,如果能把握好这难得的学习机遇,对知识的储备是有益无害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有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业内同行的知识有限,有精华也有糟粕,毕竟有些知识是有选择的储备。

终身学习,是记者必需树立的一种理念。知识的迭代更新和扩容增量是每一个记者所面临的问题,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发展往往会提出一些很难在当下给出答案的命题,舆论的引导必须正确,只有在大量的知识武装下,记者的新闻头脑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进而创造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于党的优秀作品。而要做到时刻准备着用知识武装的大脑判断问题,记者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采访中学习,在学习中采访,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学习,做到紧跟时代发展,紧扣时代脉搏写稿。

二、知识储备与理论功底的辩证统一

新闻作品是有选择的事实报道,如何选择?这就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无论是社会科学理论还是自然科学理论,其对相关实践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对个人能力水平的提升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但作为记者,理论功底的深厚首先是政治理论上的较高修养,也就是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上的不断提高,因为没有政治理论的扎实功底,是很难理解记者这份工作,是难以有效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党的事业,也难以创造出令人满意的新闻作品的。

就眼下而言,记者最为需要的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当下社会急剧变化,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记者如何选择,从何落笔,需要慎重地行事。

在我们国家,对新闻工作的重视是明确的,特别是代表新闻单位工作在采访一线的记者,其所有的工作皆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着所服务的单位,甚至整个新闻系统,其行为时时刻刻都要规范正确,其言行处处都要有较高的水平,而这水平的基点就是政治理论水平。正确的理论能服人,正确而系统的政治理论也能感染人。当外界接触到有较高理论素养的记者时,其认可度和配合度就会很高。因为在高水平的政治理论的支撑下,记者本人的形象会高大,可信度也就高起来了,从事记者工作稍长一点的从业者都清楚,理论知识在某种意义上是记者的“尚方宝剑”,有了这个“尚方宝剑”至少在政治上不会出现错误。

三、知识储备与政策水平的辩证统一

行业内的记者都清楚,新闻作品的采写乃至新闻业务水平的高低,是与记者个人的政策水平密切相关的,如果不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重要会议的精神,以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精神,就难以起笔写稿。

新闻工作者,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个喉舌责任重大。如果不了解政策,又如何当好喉舌呢?对记者而言,政策就是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记者光有热情而不懂政策,是无法适应工作需求的。刚从事记者工作的从业者几乎都面临一个问题,所创造的作品往往会被编辑或领导改的“面目全非”,其中不乏文字应用方面的问题,但更多的问题出现在缺乏政策知识方面。所谓政策,就是党和政府眼下所推进的工作要求和方式方法,而新闻工作者服务社会工作大局就在于应用创造的作品激励人民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取得预期的效果。舆论的正确与否与记者的政策水平关系极大,而政策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党和政府会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适时地做出调整,这就需要行业内的记者及时跟进,了解政策变化,没有及时地跟进,就会落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从而也难以开展工作,进行创作。

记者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重脑力劳动。何为重脑力劳动,就是要不断提高政策水平,这个提高不仅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不仅是迫切的,也是长期的。从每季度评选出的优秀新闻作品不难看出,这些优秀的新闻作品基本上都是吃透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会议决议及重要领导者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产物。当然,文字功底也是基本要素之一。所以,对政策的理解,及时地跟进,是记者必须要做的基本功。记者的工作虽说是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但服务谁、如何服务,则是基本的政治观点、政策水平所决定的。只要把党和国家的政策做一个纵向的比较,就一定能选择出正确的创作方向。

掌握政策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学习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以及二十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学习党的重要会议的文件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不至于写出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要会议决议相悖的作品。我们不能把一项复杂的工作看成是单位的工作,当记者不容易,要修炼自身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也是家常便饭,对政策的掌握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而是要时时刻刻的留意政策的微妙变化,以便及时地在新闻作品的创造中巧妙地应用其中。

较高的政策水平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而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记者的创造就是准确地宣传政策,巧妙地影响社会,让政策最终落到实处,关于这一点,记者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这是职责和使命。

四、知识储备与终身学习理念的辩证统一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汉代刘向的《说苑·建本》中的这句话强调了人在不同年龄段学习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学生是我们这一生唯一的职业。”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党报新闻记者,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当下世界风云变幻,发展速度,远超过去,但层出不穷的是新情况、新问题也接踵而至,知识更新速度超过以往。然而对以肩负舆论引导重任的记者来说,要始终担当好“船头的瞭望者”的角色,这要求自己的知识储备库要不断扩容和更新,就应该是一个日日常新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个僵化固化的状态。

作为记者,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很多年不见的朋友,当再次相遇时除了过去那些家长里短和时代记忆,很难再有共同语言和新的共鸣。不置可否,相当一部分人自从离开学校后就不再学习了,对于这些人的认知水平应该一直停留在学生时代,随着年龄的增大,精神也在不断地僵化;而另有一部分人离开了校园后依然在锲而不舍的学习精进,在社会的大环境里不断锻炼提升自我……这是一个不断向上成长的过程,也是一条通往知识海洋的阳光大道。

其实,终身学习实质上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在某种程度上让自己进入一个迭代提升的认知境界。这一点,对于记者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只有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精进,才能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跟上时代适应社会,也只有使自己的知识储备足够的丰富,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态度才够坚定、坚决,终身学习的基础才够扎实,效果才够明显,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的关系。

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需要记者不断开阔眼界。要想有所成就,我们必须突破自我,挑战自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跳出认知边界,透过新闻看新闻。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看见雄伟的山峦,才能深刻感受到垒土沙石的伟大;看见澎湃的大海,才能体会到滴水汇流的力量。作为记者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开阔视野,才能用心、用情体验到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之美,才能更为全面地审视我们所负责行业、领域的发展变化,才能挺立时代潮头、感受时代脉搏,才能游刃有余地做好本职工作。

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需要记者不断学习更新。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下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展迅速,广大受众获取新闻资讯、信息的渠道和途径非常广泛,没有哪一家媒体能垄断新闻资讯传播。在如此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党媒新闻工作者不及时更新知识,仅靠老思维、老认识是难以担起舆论引导这一神圣职责的。况且,作为记者身在学习型组织的新闻单位,面对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党媒记者有责任和义务为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核心引导力。

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记者需要不断更新学习形式与方法。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学习的方式、途径、方法也都在不断变化,记者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适应学习媒介的变化,及时地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采访聊天、看电视、网络互动、上微信、刷微博也都是学习。只要谦学上进,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于工作和生活全过程,身体力行的保持学习状态,才能出色完成新闻采写任务。

五、结语

归根结底,无论是政策水平还是理论基础,或宽泛的知识面,实际上都是知识的组成部分。对业内的记者来说,就是这些综合知识相加在一起,才能指导工作。记者外出开展工作,面对的环境是复杂多样的,许多情况需要临机处置,这不仅仅体现出个人能力,也代表着整个行业的水平。记者还要加强知识的储备,用高水平的创作来回馈社会,力争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合格喉舌,用自己丰富的内涵创作出更多的新闻作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故事、创造故事、创业故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凝聚共识、摇旗呐喊、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蔡增乐,新疆日报社图片新闻部主任记者

编辑:白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