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历久弥坚

2024-12-03 00:00徐成君
当代作家 2024年7期

长征精神历久弥坚,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引领中华民族的坚强信仰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题记

民族起来的吼声

回望八十多年前,

四万万中国同胞,

陷入水深火热的日子。

贫穷落后的中国,

无能抵敌的铁炮钢枪、坚船利炮;

长城万里又何防倭寇列强?

是长江长城,黄山黄河,

激荡起民族同胞的中国心。

是党、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带领四亿同胞挺胸站立;

唱响《义勇军进行曲》,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伴随着“起来”的吼声,

使中华民族高昂起不屈的头。

焕发民族青春

历经二万五千里的坎坷,

全世界都知晓的一个事实。

中国工农红军,

这支刚强的队伍,

她面临千难万险,

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

以无私无畏克服艰难险阻

赢得了自己的生存。

她以自己的百折不挠,

焕发出中华民族青春,

树高昂士气踏上历史性的崛起。

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

留下民族荡气回肠的史诗。

血染湘江之战

人们不会忘记湘江战役,

长征中最为残酷的激战。

在稠密的枪林弹雨中,

红军同多几倍的敌人博斗,

血战一周,折损过半。

红五军团三十四师,

三千名指战员血洒疆场,

壮烈为国,无一生还。

二十九岁师长陈树湘,

他寡不敌众负重伤当场被俘;

敌人押往进城途中,

他毅然把肠子从伤口中,

掏出咬断壮烈栖牲;

殷殷鲜血染红了湘江,

染红了祖国的河山。

雪山上的纪念碑

红军攀爬雪山的征途中,

一位班长“扑通”一声倒下,

他身子已轻得没有重量;

他瘦弱身体却发出惊人的声音,

随他倒下是枪和子弹箱的声响。

战友们艰难的围拢过来,

悲痛化作了无声的泪雨;

没有哀悼的鲜花,

一个老兵献出自己的竹竿手杖,

深深地插在班长身旁;

没有泥土掩埋,

战友各捧一把白雪寄作哀思;

无数战士用冻僵的手,

为他堆起一座雪的坟墓;

不,是一座刚毅顽强的纪念碑!

大渡河的涛声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波涛汹涌的大渡河,

决定了红军长征前进的重要关口。

二十二名红军勇士,

为了给数万红军转危为安,

开辟前行的道路;

他们冒着枪林弹雨攀上铁索,

义无反顾地向对岸冲去。

历史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

但溶进大渡河的涛声、呐喊,

洒在铁索桥上的鲜血,

永远不会干涸、消失。

这些无畏的战士,

不仅赢得了一座桥,

而且赢得一个时代的胜利。

神圣旅途的传承

回忆一幕幕悲壮的画面,

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昭示着伟大精神永存。

走过历史艰难万险的长征,

是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信仰。

长征精神历久弥坚,

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

成为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

激励坚强信仰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今天虽不同于以往,

和平阳光驱散了战争的阴霾;

草鞋、绑腿、粗布衣,

归位于历史博物馆陈列。

我们决不能忘记历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们必须清醒和深知,

推进改革发展和创新,

是人类常青的主题;

躺在辉煌史册上追享昨天,

必将成为历史所抛弃。

长征,民族复兴的信仰

“虽不能记清你的名字,

但历史不会忘记你的功迹。”

历史属于先辈,

未来属于我们。

重担悠悠、长路漫漫,

作为当代每一位华夏儿女,

没有理由徘徊、观望;

惟有继承和发扬,

红军走过的长征精神,

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信仰。

决心踏着先辈们的足迹,

围绕“第二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

去抒写一页页崭新篇章;

争做为人民满意的好儿女,

让历史证实我们这一代,

在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的征途中,

勇于奉献我们的执着与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