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墨”的卫夫人

2024-12-03 00:00:00马周睿
青年文摘 2024年22期

在中国长达3000多年的书法史上,诞生了无数大家。然而在大众记忆里,这些名家多为男性。事实上,从古至今,女性在书法领域从未缺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书圣”王羲之的老师、大名鼎鼎的卫夫人。

在中国书法史上,卫夫人是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上师钟繇,下启王羲之。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出身于书法世家,家学深厚。她的族祖卫瓘、从兄卫恒都是著名的书法家。卫夫人自小酷爱书法,拜大书法家钟繇为师。但她在继承钟繇书法风格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改变钟繇的“左右宽博”,使文字形成了纵向的势态变化。自如流畅的文字形体既展现了传统书法拙朴憨厚的风格,又增添了一种清婉灵动的韵味。钟繇曾称赞道:“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若清风。”后人将她自创的字体称为“簪花小楷”。

能达此造诣,自然离不开长年累月的刻苦钻研。《古名姬帖》中记载卫夫人“摹钟繇三帖,愧未似为恨,直欲废书耳”,民间也流传着她“吃墨”“洗墨池”“墨汁雨”的练字逸事。一次吃饭,学生王羲之发现卫夫人对一桌子菜未置一箸,砚台中的墨水却没了——原来她研究书法典籍过于专心,竟将白馍蘸着墨汁吃掉了。

不只在宅邸,大自然也是卫夫人练字求道的场域。她习字不拘泥于形式,周围山上的石头、树皮都能成为她的“纸张”,想写就写。据说卫夫人洗墨能把一个10亩大的池塘染成黑色,可见其用功之深。

相传,书法论著《笔阵图》为卫夫人所作,她将书道奥秘总结于册。《笔阵图》开篇强调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随后在论述用笔方法时,指出习书法者要把握不同字体的书写风格,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书中还提出初学书法,“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等理论原则,讨论了书法中的笔、意之间关系,并提出了“力筋”之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对历代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杜甫曾有诗感叹:“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卫夫人是王羲之的姨母,因缘际会成为王羲之的老师。

在成为王羲之的老师前,卫夫人是货真价实的贵夫人。她的丈夫是同样出身书法世家的汝阴太守李矩。他们的儿子李充也天赋异禀,不仅以楷书名世,还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大家,著有《翰林论》。

与魏晋时代的传统不同,卫夫人嫁入夫家后并未改夫姓,而是坚持沿用自己的姓氏。就连当时名闻一时的才女谢道韫也被人们称为“王夫人”,卫夫人却始终以“卫姓”自居,可见其骨子里的独立自主。

然而,在儿子李充不到20 岁那年,因部下叛乱,李矩焦心劳力,不慎坠马而亡。李矩去世后,卫夫人带着李充投奔了妹妹家,妹夫是当地豪门的王旷。王旷有一子,即王羲之。卫夫人看到王羲之喜爱书法,且对书法有极高的悟性,便决定收王羲之为徒。在卫夫人的启蒙教育之下,王羲之得传其法,迅速成长为一代“书圣”。可以说,没有卫夫人的言传身教,就没有后来的书法大家王羲之。

(摘自《环球人物》2024年第17期,张云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