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两人是朋友的时候可以互相理解,变成情人之后,他却变得无法理解你?我从自己的经验里察觉,造成这种差异的最大原因,是因为恋爱之前,我们会努力理解别人,而恋爱之后,却总是想要对方理解我。
还是朋友的时候,只要对方对我有几分了解,或表达出对于想要理解我的兴趣,我就会感到非常惊喜,觉得这个人是我的知己,尤其是在我喜欢这人,或者他表达出对我的喜爱时。但当我们变成恋人时,“理解”变得理所当然,变成一种义务,好像他一旦表明爱上了我,理解我就变成了他的责任。还是朋友时的互相倾听、想要透过更多地理解对方来表达爱意的动作,都不再显得特别,“因为关系不同,要求立刻升级”。但两个人不会因为宣布相爱,决定交往,就如获神助,这种关系的确认,只是代表彼此想要进一步地发展,更深入地相处。但往往一旦进入恋爱,我们表现得更多的是要求,我们努力的方向往往会从“去爱人”歪斜到“确认是否被爱”。眼前的这个人没有变,你们之间的互动跟以往也没有太多不同,差异可能只是对待彼此的心态。
当你发现他不理解你时,可能要反过来设想,我理解他吗?我这么迫切渴望他的理解时,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我需要的是什么?而面对我如此迫切的需要,他是否感到退却、困惑、压力?人是多面且复杂的,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本就有限,更何况要另一个人来理解我们。
不假设他应该、必然理解我,而去假设他必然不理解,去接受这份不理解,在这个前提下设法使他理解,或设法更理解他,这是相爱时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不要求”。无论彼此是朋友或恋人,都不要求对方必须怎么做,而只是要求自己,期许自己能够做到我们希望对方达成的。当你只是专注于付出,会发现自己其实所获甚多。
有一种很好的情人关系,是无论多亲密,始终像你想要去爱、而彼此还只是朋友关系的时期那样的心态,你所渴望的只是有一个机会去爱他,你想到的只是如何去爱、如何去理解,你会给予对方自由,珍惜对方给予你的点点滴滴,因为你还不拥有,不会去计较关系里的付出与收获。
不要求, 不期待,只是原原本本地,就像你最初爱上他那样。我们不企求立即被理解,而是通过漫长时间的相处, 点点滴滴的认识,逐渐累积起彼此的爱与信任,这本就是困难的,要给彼此机会,缓慢而切实地去实现。
(摘自《恋爱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Shand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