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翌茹:翻译为桥,用法语讲好中国故事

2024-12-03 00:00:00王威
现代妇女 2024年11期

坐在第一排的中国学生

徐翌茹本科就读于大连外国语大学,2008年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东北一所高校教法语。作为刚毕业的青年教师,面对台下与自己年龄相差无几的学生,徐翌茹禁不住忐忑。在教学过程中,她意识到自己在相关知识方面还有欠缺,由此产生了前往法国深造的想法。

在里昂,徐翌茹在这座法国东南部的美丽城市又当起了学生,她在里昂二大攻读语言学专业。踏上陌生的土地,有兴奋也有彷徨,现实生活中的法语和书本上学到的毕竟不完全一样,法国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也与国内大相径庭。

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入学报到第一天就遇到了“插曲”。法国大学没有辅导员、没有班主任,开学前也没有通知报到地点,她根本不知道该去哪里报到。好不容易打听到学生注册的地点后,又被工作人员告知因为没有买保险所以不能注册。离家万里,徐翌茹在那一刻感到了无助和孤独。

后来,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徐翌茹都会尽可能地向来自中国的新同学提供帮助,提前告诉他们注册流程与所需材料,让新生不再经历自己曾体验过的曲折。

语言学课程大多生涩难懂,很多专有名词甚至连字典里都查不到。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徐翌茹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为了能尽快融入法国课堂,她想了许多办法。

每次上课,徐翌茹都争取第一个赶到教室,带着录音笔坐在第一排,将老师的授课录下来,下课后再做听写。一堂90分钟的课,需要七八个小时才能全部听写完毕。她把周末和假期基本都用在了课后复习上。

凭着努力,徐翌茹逐渐不再需要录音笔也能听懂老师的授课内容了。有些留学生开始向她借笔记,后来连法国同学都来借,因为徐翌茹记得更清晰、内容更全面。慢慢地,班里同学都记住了这个“坐在第一排的中国学生”。

留法学人不忘初心使命

研究生二年级后,徐翌茹通过层层选拔,成为里昂二大法语国际语言中心的一名教师,开始了在法国的教学生涯。

作为在法国教外国学生说法语的中国人,徐翌茹心里难免紧张,这让她在备课时更加认真仔细。时间久了,徐翌茹的课堂变得很受欢迎,不仅中国学生喜欢她的课,也有来自日本、韩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留学生认准了“徐老师”来选课。

闲暇之余,徐翌茹最常去的地方是位于富维耶山上的里昂中法大学旧址。她说:“每当遇到中国留学生,我都会带他们去中法大学旧址看看,向他们讲述中法交流的历史和前辈们的故事,鼓励学生将留法学人的初心使命一代代传承下去,在法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徐翌茹决定回国任教。里昂与广州是友好城市,中山大学的前身—— 国立广东大学又曾参与筹备里昂中法大学,这样的深厚渊源让她对广州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亲近感。回国后,徐翌茹入职中山大学,成了一名法语教师。

一走上讲台,徐翌茹整个人就充满活力。她说:“中国学生刚开始学习法语时,常会被动词变位、阴阳性搭配、单复数搭配等搞得晕头转向,作为老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小语种很难’的心理,培养学习兴趣很重要。”

为了培养学生,她每周都会和学生见面、开组会,甚至在法国访学时也从不间断。

近几年,徐翌茹指导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两项,省级1项,校级5项。如今,中山大学与里昂大学长期合作,签署两校校级框架合作协议,开展学生交换、联合培养、教师交流等项目,联合培养法语硕士研究生及法语专业本科生。

翻译是沟通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徐翌茹曾多次在法国高校、机构等参观访问中山大学时承担译者工作,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

“译者似乎总看起来很从容,其实这背后是十年如一日地下苦功夫。”徐翌茹认为,“做好翻译工作的第一步,是自己要理解‘吃透’。翻译不仅考验外语水平,更考验母语水平,首先要理解透中文想表达的含义,再思考如何翻译成目标语。翻译工作是在两种文化、两种语言间游走,找到它们的对应之处,这是一个‘经验加思考’的过程。”

展示中国特色大国风采

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来到中山大学参观访问,其间,徐翌茹担任随行翻译。

在马克龙总统参观访问途中,徐翌茹为他介绍了马丁堂、惺亭、荣光堂等标志性建筑,以及中山大学的发展历史和校园新貌。

在此之前,徐翌茹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她梳理了广州与法国的交流与合作资料,把马克龙总统自就职以来能找到的演讲资料都仔仔细细听了一遍,反复揣摩他的演讲风格与表达习惯,仔细研究他的外交风格,甚至如何握手、打招呼都认真研究过。同时,法方经过的所有地点的安排与布置,都要既符合法国文化、国际惯例,也要展示中国特色、大国风采。那段时间,她认真准备着每个细节,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翻译任务顺利完成,我也长舒了一口气,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我们展示了中国当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让世界看到了今天的中国,看到广州,看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徐翌茹说。

近年来,人文交流在中法交流中的位置越来越突出,这更能促进彼此间的理解与认同。在徐翌茹看来,中法文化交流经过长期积淀,历久弥新。近年来的交流呈现出多元化特点,更广泛影响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从而产生出更多灵感与火花。

“比如,里昂灯光节是一个国际性的灯光节,在欧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个灯光节常常加入许多中国元素。2018年是广州与里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关系30周年,广州国际灯光节专门将灯光作品《雨打芭蕉》送展法国,让更多法国市民领略岭南风韵,我觉得这便是一场十分有趣的文化交流。”徐翌茹说。她同时表示,在中法各领域间的交流中,留学归国人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她也会继续用法语讲好中国故事,记录与讲述更多温暖的友谊故事。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责任编辑张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