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噼里哐啷一阵响,我还以为是有贼进屋了。”家住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二界沟街道的王先生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10月21日清晨5时多,熟睡的他被物品掉落的声音惊醒。一睁眼,发现海水正向室内涌入,杂物漂浮在水中。下床后水深已经及膝,不到两小时,一米高的餐桌也被没过,“几十年都没见过这么大的潮水”。
10月19日起,环渤海的辽宁、天津、河北及山东多地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引发广泛关注。上述多地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奔涌上岸的海水冲过港口和街道,涌进了居民家中。10月21日,自然资源部启动海洋灾害四级应急响应,派出5个专家组赶赴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指导地方核查部分岸段异常增水情况,并开展灾情调查和评估工作。
自然资源部发布消息称,此次异常增水过程强且持续时间长,目前,我国乃至全球其他海域同时段未发现类似异常情况。
往年也会有涨潮,但这次的潮水格外凶猛,且毫无征兆。“太突然了,没有任何防备。”王先生说。附近地势较低的住房受灾更为严重。视频显示,有的被困村民不得不转移至房顶等高处避险。
据盘锦消防公众号发布,截至10月21日14时,盘锦市消防救援支队累计调派消防车25台次,指战员150人次,出动舟艇26轮次;救援小分队搜救被困人员72人,疏散群众125人,6部手抬机动泵连续作业,累计排涝约770立方米。10月22日上午11时,王先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海水已基本退去,街道上的积水也逐渐消散,街面正在进行清理收尾工作。
这场突如其来的海水倒灌让村民们损失惨重,“家里一片狼藉,家电全报废了,两台车也被泡了,预计损失十五六万元,多年积蓄全没了”。
不仅是环渤海地区的辽宁、河北、天津、山东受影响,黄海沿岸的江苏也受到了类似影响。“之前从未发生过这种情况。”江苏省如东县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户林琳(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0月19日早上,由于涨潮和大风,海边的防浪堤被冲毁,海水倒灌进入养殖场,不到半天时间,养殖区内就一片汪洋,大量虾子被冲走或因缺氧而死。据她估计,她家及附近有1000余亩虾棚受灾,预计损失2000多万元。
海水倒灌现象在我国并非首次发生。《中国新闻周刊》梳理发现,过去多是由于台风引起,且涉及范围多限于局部地区。2014年,海南先后遭受超强台风“威马逊”和13级台风“海鸥”的袭击,岛内四万亩良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倒灌。
2018年8月16日,台风“山竹”在广东登陆,深圳出现海水倒灌。2021年7月24日,受台风“烟花”以及天文大潮的影响,浙江宁波及舟山普陀、定海等地发生海水倒灌。当年10月13日,受台风“圆规”风暴潮叠加天文潮影响,海口出现海水倒灌。
不过,像此次多省份、时间较为集中的海水倒灌较为罕见。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风暴潮预报室预报组组长傅赐福表示,在没有明显风浪的情况下,忽然产生这么大范围的增水,“国外没有记录,国内记载也没有”。
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刘清容也指出,这次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异常增水影响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具有极端性,历史罕见。
多位专家认为,此次较为集中的海水倒灌是天文大潮和风暴潮叠加作用的结果。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冯爱青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海水倒灌一般是指海水水位高于内河水位时逆流进入内陆水域的现象,通常受天文潮、风暴潮、波、浪、涌及极端强降水、地壳沉降、海平面上升、河流水位下降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现象最常见的原因是风暴潮。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江文胜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当遭遇特殊天气,比如遇强风或气压骤变时,海面会发生异常变化。强风可以将海水吹向岸边,而气压的变化则影响海水的水位,水位高于海岸或堤坝,就会造成海水倒灌。
据自然资源部通报,此次异常增水发生前,受冷空气和出海气旋共同影响,10月18日至19日上午,渤海湾、莱州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出现了一次强风暴潮过程。
这次海水倒灌还出现在天文大潮期间。冯爱青指出,天文大潮是指太阳和月亮引潮合力最大时期之潮,当它与风暴潮叠加时,容易形成异常的高潮位。尤其是在海岸线内凹的海湾或河流入海口,更容易发生海水倒灌。
此次受影响的天津,曾在1992年9月遭受了同样是风暴潮叠加天文大潮期高潮位影响的海水倒灌。当时有近100千米防潮堤漫水,天津临海港区的库场、码头等设施被潮水覆盖,塘沽和汉沽的盐场损失惨重,两个盐场30万吨原盐被冲失。沿海地区3400户居民家中进水,1.8万亩海水养殖虾池被潮水冲毁,有20万平方米路面被冲坏,据当时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达4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海平面上升是加剧海水倒灌的一个因素。冯爱青引用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海平面上升指标达创纪录水平,为天文大潮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力,促使海水容易超越自然防护线,渗入内陆。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1993至2023年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每年4.0毫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23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1993—2011年平均值)高72毫米,处于历史高位。其中,渤海沿海海平面上升尤为显著,较常年高122毫米,为1980年以来的最高值。环渤海地区的天津和河北涨幅最大,分别高145毫米和143毫米,辽宁和山东次之,分别高97毫米和85毫米。
江文胜进一步解释,海平面上升使得同样的风力造成更大的增水效应,潮差一般会随水深增加而变大。例如,原来的潮差是两米,随着海平面上升,可能变成两米半。这无疑增加了海水倒灌的风险。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冯爱青指出,一些沿海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天然湿地和防洪设施被破坏,导致对抗潮水的能力下降。这使得天文大潮期间,海水更容易倒灌到城市内部。
江文胜也表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地面沉降,使得海平面相对当地地面差加大,进一步增加了海水倒灌的风险。他强调,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海平面上升、风力变化和人为活动都可能导致海水倒灌现象的发生,“这种影响是长期的,值得持续关注”。
不少网友担心,此次较大规模的海水倒灌是地震或海啸的前兆。对此,江文胜表示,风暴潮与海啸或地震没有关系,两者的原理完全不同。风暴潮是由气象因素引发的,主要与强风和气压变化相关;而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引发,引起的海啸波周期较短、振幅更大,但发生频率明显低于风暴潮。
他举了个例子来对比两者区别,“风暴潮是对海面的影响,就像有人用力吹你手中的一碗汤,导致汤水飞溅;而海啸则像有人敲击碗底,将整碗汤震起”。地处台风路径上的沿海地带,比如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更容易遭遇台风袭击,进而发生风暴潮。
风暴潮往往会给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指出,影响我国的海洋灾害以风暴潮和海浪灾害为主。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最重,占总直接经济损失的99%。从单次海洋灾害过程看,2305号“杜苏芮”台风风暴潮灾害造成的损失最重,福建省海水养殖、海岸防护工程和渔船均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约14.6亿元。
海水倒灌也会给当地带来不小的影响。冯爱青表示,海水倒灌不仅会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可能引发地下水位上升,使沿海地区出现土壤沼泽化现象,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一份报告显示,孟加拉国每年约有20%的农田受到海水倒灌的影响,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农业生产力大幅下降。
上文提及的2014年海南发生海水倒灌后,文昌有1.6万多亩良田瞬间变成盐渍地,地里白茫茫一片,寸草不生,有受灾村民表示曾尝试在地里种庄稼,“但是颗粒无收”。
因此,及时准确的灾害预警至关重要。江文胜指出,海洋部门对风暴潮的预报已经具备了很强的能力,此次事件也发布了相应预警。然而,当下的预报尚不能精准至具体的时间点。受沿海地区的地理位置、海岸线形状、岸上及海底地形等因素的影响,监测风暴潮对天气预报的准确度要求很高,目前精准预报风暴潮仍有难度。
江文胜认为,尽管海水倒灌是小概率事件,但随着气候变化,已有研究显示其强度有所增加,其发生频率会否增加仍需进一步研究。
“多地区的海水倒灌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需要更为重视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完善。”江文胜建议加强海洋灾害监测与相关研究,提高预警精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保险保障机制,以全面降低损失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