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必须坚持”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大党形象建设

2024-12-01 00:00:00刘艳房果强
廉政文化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摘""要:“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了新的高度,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的形象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建设为民爱民的政党形象;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建设自信自强的政党形象;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建设开拓进取的政党形象;坚持问题导向的工作要求,建设勇担先锋的政党形象;坚持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建设高瞻远瞩的政党形象;坚持胸怀天下的境界格局,建设国际大党的政党形象。

关键词:“六个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70(2024)05-0036-10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带领人民在历经艰辛的百年奋斗中塑造了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形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①。“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反映,也是新时代我们党进行形象建设所必须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六个必须坚持”的视域下考察中国共产党“百年大党”的政党形象建设,能够更好地回应“如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代课题。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建设为民爱民的政党形象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思想理论体系,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形象建设,就是要在坚持人民至上这一根本立场的基础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为全体人民谋幸福,从而建设为民爱民的政党形象。

(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塑造政党形象的价值根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强调人民主体性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政党。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①。列宁指出,“劳动群众才应该是全部国家生活的基础”②。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群众史观,是坚定不移强调人民群众价值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的,是与片面突出英雄人物历史作用的唯心史观完全决裂的,科学揭示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这就为“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提供了思想资源。

中国共产党所塑造自身形象的百年历史就是不断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团结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群众奋斗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以自身行动塑造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人民公仆形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特别让农民真正成为了土地的主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确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体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正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人民群众不断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巨大态势激发出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创造精神的实现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强领导核心的为民爱民形象也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来了。

(二)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塑造政党形象的价值旨归

为人民谋幸福要求党在贯彻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理念中塑造为民爱民的政党形象。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一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充分体现了党自创立以来所坚持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中国的科学运用,而人民至上理念更是将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为民爱民的政党形象推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①。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最高和首要的位置,这深深植根于党的血脉之中。

不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发展时代,无一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谋幸福的过程中塑造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为民爱民形象。在革命时期,我们党不论胜利抗击国外帝国主义侵略者还是本国封建军阀势力,都仰赖于人民群众的伟大革命力量。到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背景的条件下,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依靠群众来创造历史伟业。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民对于幸福的定义更加丰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②。只有守住人民的心,才能真正塑造出为民爱民的政党形象。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践行初心使命,在经济层面,党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政治层面,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让人民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在文化层面,党带领人民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社会层面,党团结广大人民实施“平安中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生态层面,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可见,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方方面面,都从根本上体现了党的价值旨归,塑造出为民爱民的人民公仆形象,科学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人民之问。

二、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建设自信自强的政党形象

坚持自信自立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在坚持人民立场的基础之上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一百年来,我们党独立自主探索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是一条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独立自主的立足基石,坚定了“四个自信”的精神基因,建设了自信自强的政党形象。

(一)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塑造政党形象的立足基石

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独立自主为立足基石塑造自信自强的政党形象。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由于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封建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各种技术与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民开始睁眼看世界。可不论是封建洋务派所采取的“中体西用”,还是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最终都失败了。即便是后来孙中山先生领导下推行的“三民主义”,仍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落后面貌。而后,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新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并“以苏为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在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开启并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和苏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之以恒地以独立自主的奋斗姿态将自立自强的政党形象推向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副药方不可能包治百病,一种模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国家的问题”①。中国共产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与时俱进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地坚持自信自立,反对食洋不化、照抄照搬,指导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依旧将独立自主作为政党建设的基石,并通过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不断塑造独立自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

(二)坚定“四个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塑造政党形象的精神基因

自信方能自强,自信是刻在中国共产党内在血脉与外在形象中的精神基因。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指出:“社会的发展,主要地不是由于外因而是由于内因。”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始终从自身建设入手,坚定“四个自信”,塑造自信自强的政党形象。自信就是要摒弃自卑和自负,要对我们所开辟的道路、所创立的理论、所创建的制度、所坚守的文化采取科学的态度,这个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地对待党的自信自强形象。如果说自立强调的是从实践层面塑造政党形象,那么自信就更在于从理论层面彰显政党形象。坚定“四个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根本保证在于坚定对中国共产党本身的自信。

“四个自信”最根本的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特别是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而坚定文化自信还要充分坚定历史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随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我们党对文化自信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产物,是具有深厚的历史继承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因此,“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共同完整地构建出我们党自信自强的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才不会成为孤立的链条,而是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光辉一环。党带领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正是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相互交织下,我们党成功做到了历史自信,塑造出自信自强的政党形象。

三、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建设开拓进取的政党形象

守正创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要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品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④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来建设时代先锋的政党形象。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塑造政党形象的守正之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兴党的“魂脉”所在,是我们党的守正之魂。回溯一百多年的历史脉络,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守马克思主义之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要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以科学的态度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和原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取得了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邓小平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①而后,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中国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持续奋斗,党和人民以实际行动守住了马克思主义,并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逐渐建设起开拓进取的政党形象。

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灵魂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时代潮头,坚定不移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所走过的革命道路、建设道路、改革道路,无一不是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而进行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波诡云谲,各种意识形态交锋激荡,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拥有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主动的精神力量、更完善的制度保障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开拓进取的形象必然屹立不倒。

(二)做到“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塑造政党形象的创新之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塑造了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开拓进取形象。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三大改造”并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头,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而,只有马克思主义不断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中国共产党才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滋养下不断在开拓进取中赶上时代浪潮,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先锋”。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塑造了中国共产党进行文化创新的开拓进取形象。想要创造新的理论,还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机活力。能做到这一点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人民思想与群众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遥相呼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又有异曲同工之处。可见,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这就是要进行“第二个结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也使得党自身在进行文化创新的同时,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和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建设开拓进取的政党形象。

四、坚持问题导向的工作要求,建设勇担先锋的政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党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作为重要任务,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正是在国家和人民各项事业中,党始终坚守着问题导向的工作要求,带领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树立了民族脊梁的政党形象。

(一)解决社会矛盾是中国共产党塑造政党形象的现实基点

问题是来自于时代所传达的声音,不同时代有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每一时代的问题需要坚强有力的政党来探索发现并带领群众将其解决。毛泽东指出,“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①。要优先抓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要把握住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复杂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表现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带领人民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以此为实践活动的基点,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通过革命斗争的方式加以解决。新中国成立之后,党虽然带领人民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将剥削阶级消灭,但是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便不再有矛盾了,此时政治生活的主题转变为如何处理好人民内部的矛盾。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过程中,解决了诸多矛盾,并在曲折前进中塑造了勇担先锋的政党形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阶段等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更好地回应并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中国之问为现实基点,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阶段,在世界上高高树立起勇担先锋的政党形象。

(二)增强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塑造政党形象的着力关键

坚持问题导向要求提高我们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增强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生存发展的思想重点,也是党塑造政党形象的关键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思考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一问题,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党领导人民逐渐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革命新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新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党领导人民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思考并回答了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建设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总结百年以来的经验教训,成功开辟出一条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百年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问题意识的历史,同时也是党在解决自身问题、人民问题、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中塑造自身形象的历史。因此,增强问题意识就是要时刻思考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注意的是,在诸多问题中党的建设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党自身建设关系国家事业全局,而能否建设勇担先锋的政党形象则关系着能否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五、坚持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建设高瞻远瞩的政党形象

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并永恒发展的,世界上不存在孤立静止的事物。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了系统及其子系统,从而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中国共产党在统筹国家发展全局以及协调各方利益的过程中,在自身全方位的建设过程中,系统性地建设了高瞻远瞩的政党形象。

(一)实现统筹全局是中国共产党塑造政党形象的战略要求

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只有坚持系统观念才能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在统筹全局中树立高瞻远瞩的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党在历史上深刻坚持并运用了系统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旧中国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运用系统观念运筹帷幄,经过28年艰苦斗争最终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系统性方针,进行“一化三改”,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放眼国际国内发展全局,逐渐确立了全面改革和全方位开放的理论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新时代“两个大局”,系统谋划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方面,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党中央统筹推进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在经济领域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领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领域坚持“两个结合”,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会领域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的治理理念,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在生态领域坚持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保护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此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表明了我们党运用系统观念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强大决心和坚强意志。另一方面,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方位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执行与落地,以“一带一路”作为平台和载体,推动建设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总之,不论是从历史和现实来看,还是从国际国内分析,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驾驭并运用系统观念来统筹全局和风险抵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塑造高瞻远瞩政党形象的战略要求。

(二)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塑造政党形象的根本保证

系统观念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是基础性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当前,面对越发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们党如果缺乏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是难以破解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与挑战的。因此,党在各项工作中都坚持系统观念,做到全面领导,为塑造高瞻远瞩的政党形象提供根本保证。

回顾百年党史可以看到,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并且建立起红色政权。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开始系统谋划对于经济和政治的全面领导,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吸取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并在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继承和发展下,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党建等各个方面的改革,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潮流,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的东方开始树立起高瞻远瞩的政党形象。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新时代我们党在全面领导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新问题。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均衡、东西部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党中央既统筹全局,又协调各方,在着眼于某一领域的突出问题重点发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为我们党塑造百年大党的高瞻远瞩形象提供根本保证。

六、坚持胸怀天下的境界格局,建设国际大党的政党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①为人类求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也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所在。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胸怀天下的境界格局,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且为世界人民谋大同。我们党秉持“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洞察世界局势与时代潮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胸怀天下的国际大党形象。

(一)洞察世界局势与潮流是中国共产党塑造政党形象的时代要求

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把握世界局势与潮流,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所罕见的人间奇迹,这是党塑造自身形象的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将自身投身于世界格局中应运而生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强调,我们的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并不是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前途是实现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先后面对两大阵营对峙和美苏争霸的世界局势,经历了从“一边倒”外交战略到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大力进行经济建设,推行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看到世界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中国必须站在时代浪潮上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才能塑造国际大党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苦奋斗已然从几十人的小党派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胸怀天下就是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面对“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担负起国际大党的形象和职责,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崇高价值取向。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塑造政党形象的必然选择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是为世界谋大同的国际大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不是封闭而是开放的,民族史会逐渐走向世界史。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也会逐渐发生变化,不同民族之间的人们会打破地域的限制进行交流与合作,人类也将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而越来越交往密切。然而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巴以冲突、乌克兰危机、粮食安全等世界性危机此起彼伏,逆全球化趋势以及霸权主义等国际危害日益加重,人类该向何处去的问题摆在了世界各国人民面前。

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人类解放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我们党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和为人类做更大贡献的时代责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巨大机遇,中国共产党会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此外,世界文明共生共存,不同的文明具有不同的特点,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党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博大的胸襟境界、自觉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担当精神。因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党塑造国际大党形象的必然选择。

“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遵循,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行动指南。在“六个必须坚持”的视域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形象的生机与活力。“六个必须坚持”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当今世界树立独一无二政党形象的精神内核。站在新的时代潮头,中国共产党必将在“六个必须坚持”指引下,不断增强影响力和凝聚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校""张煜洋

CentennialImageConstructionoftheCPCfromthePerspectiveof“SixPrinciplestoAdhereto”

LIUYanfang,GUOQiang(SchoolofMarxism,HebeiNormal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24,Hebei,China)

Abstract:The“SixPrinciplestoAdhereto”serveastheworldviewandmethodologyofXiJinpingThoughton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theNewEra,elevatingtheunderstandingandapplicationofMarxiststandpoints,viewpoints,andmethodstoanewheightandprovidingaswellscientifictheoreticalguidancefortheimage-building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CPC)asa“century-oldparty”inthenewera.Sinceitsfounding,theCPChasconsistentlyadheredtothefundamentalstanceofputtingthepeoplefirst,cultivatinganimageofapartythatservesandcaresforthepeople.Itupholdsthespiritualtraitofself-confidenceandself-reliance,fosteringanimageofaconfidentandself-strengtheningparty.Thepartymaintainsthetheoreticalcharacterofadheringtotraditionwhileseekinginnovation,buildinganimageofapioneeringandenterprisingparty.Byadheringtotheworkrequirementofbeingproblem-oriented,itcultivatesanimageofapartythatdarestotakethelead.Itembracesthescientificmethodofsystematicthinking,fosteringanimageofafar-sightedparty.Additionally,theCPCholdstothevisionofembracingtheworld,shapinganimageofaninternationalgreatparty.

Keywords:“sixprinciplestoadhereto”;CommunistPartyofChina;partyimage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四卷本)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文化学刊(2021年5期)2021-06-29 0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