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师生提供丰富阅读资源、促进知识传播与学术交流的重要职责。“我心里一直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然而现实是中小学生却较少进到这天堂。传统图书馆在资源存储、信息检索、服务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因此,推进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其背景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的获取、存储、处理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这为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纷纷加大投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小学图书馆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数字化建设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生信息需求的增长: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师生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图书馆已难以满足其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数字化图书馆以其资源丰富、检索便捷、服务高效等优势,逐渐成为师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近年来,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投入,许多中小学图书馆已建成较为完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包括高速网络、服务器、存储设备等。这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数字资源不断丰富:各中小学图书馆积极采购和自建数字资源,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数据库、音视频资料等。这些数字资源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提高了信息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许多中小学图书馆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如自助借还、在线阅读、远程访问等。这些服务模式的创新,不仅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也增强了师生的使用体验。
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能够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数字化图书馆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传输和智能化检索,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满足师生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数字化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能够满足师生在学科学习、科学研究、兴趣阅读等方面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促进教育公平:数字化图书馆打破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得偏远地区的师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促进了教育公平。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数字化图书馆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和便捷的信息服务,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信息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并逐步推进实施。资源共享、协同合作: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源共享和协同合作。要加强与其他图书馆、教育机构、出版商等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建设,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要加强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工作,确保数字资源的安全可靠。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充分考虑师生的信息需求和使用习惯,提供便捷、高效、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对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设高速网络、高性能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等。同时,要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确保数字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丰富数字资源:要积极采购和自建数字资源,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数据库、音视频资料等。要注重资源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确保资源能够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优化服务模式:要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如自助借还、在线阅读、远程访问等。同时,要加强与师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和使用反馈,不断优化服务模式和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人员培训:要加大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他们的数字化阅读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推动科研与教学融合: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优势,推动科研与教学的融合。要鼓励师生利用数字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
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引入智能检索、智能推荐等人工智能技术,提高信息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移动化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中小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将向移动化发展。通过开发移动应用程序等方式,为师生提供便捷的移动阅读和信息服务。社交化发展: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社交化元素的融入。通过建立读者社区、开展在线互动等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与创新。个性化发展: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化服务的提供。通过收集和分析师生的信息需求和使用习惯等数据,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
本文系湖北襄阳市2023年教育科研课题“中小学图书馆深度开放的实践研究”(编号:XJKGB23278)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