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沁人心脾的风抚过那棵大榕树,微微泛黄的书页簌簌翻动。光影斑驳间,一位瘦小的老人正坐在树下,凝视着这棵三百多岁的大榕树出了神。这便是我的太姥爷。
儿时,我在太姥爷和书本的陪伴下成长。初秋的夜幕悄悄降临,月光透过大榕树洒下星星点点。我歪着头,听太姥爷讲《西游记》里的经典故事。我不禁为孙悟空斩杀妖怪拍手叫好。太姥爷看着我笑得很灿烂,脸上的皱纹都晕开了。这便是我儿时的快乐,那是宁静漫长的读书之乐。再次翻开太姥爷那本破旧的书,泛黄的纸面,边角残破不堪……而我却再也听不到太姥爷为我讲故事了。
看着书上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我不禁感叹:太姥爷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妈妈说太姥爷是真正的文化人。他做了32年会计,获奖无数。墙上的奖状虽然已经发黑发霉,字迹也模糊不清,但还是可以隐约看到那一个个象征荣誉的“奖”字。
太姥爷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名忠诚的老党员,一辈子勤俭节约,舍不得吃好的,舍不得买新衣,退休后他甚至每天都会到村子里捡空瓶子、纸壳等废品,拿到镇上去卖,就这样一点一滴积攒了一些钱。太姥爷去世后,我们在他床头日历的背面看到了他生前写下的遗言,清清楚楚地交代了后事从简,还嘱咐家人在他去世后替他上交当月的党费,剩下的积蓄全都捐出去……
这就是我的太姥爷,一位爱读书、认真工作、勤俭节约的老党员。他的一言一行都像细细春雨浸润着我、指引着我。大榕树依然茂盛,光影斑驳间,我似乎再次看到太姥爷望着我,对我微笑。
(指导教师林海燕)
动人心者非“情”莫属,小作者便是一位“抒情高手”。“高”在哪儿?融情于景,借物抒情,以大榕树为媒介寄托自己对太姥爷的思念,将太姥爷的形象同大榕树的形象合二为一,细腻描写出大榕树下儿时的温馨回忆,是一“高”;挖掘人物事迹,突出人物品质,精选生活中的素材,让真情于生活细节中自然流露,是二“高”。小作者用那收放自如、细腻而优美的文笔,让情感在字里行间轻轻弥漫,又通过首尾呼应的巧妙构思,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值得我们学习。
(羽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