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主体协同 赋能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产出

2024-11-29 00:00贺剑
先锋 2024年10期

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强调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进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成都拥有众多优秀的高校,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具有较强的实力和特色,也聚集了大量高水平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及高新技术企业。要提升创新资源地功能,建设创新型城市,就必须充分利用成都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打造校、地、企融合发展共同体,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耦合效应。

充分认识和发挥校、地、企在科技创新中的比较优势。在科技创新链条中,高校、政府、企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高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技术转换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来源,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者,也是推动校、地、企深度融合发展的主导者。通过规划制定、资源资金支持、政策引导、资源整合等,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的环境、提供科学的引导和有力的支持。实践证明,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的越好、资源整合的越高效,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力就越强。企业是最活跃的科技创新主体,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企业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出卷人”,也是“答卷人”和“阅卷人”。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市场千变万化的时代浪潮中,企业较之于其他主体具有更加敏锐的市场嗅觉、更加灵活的应变速度和更加高效的资源利用。

打造校、地、企融合发展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动能。科技创新必须深入推进校、地、企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协同发力。要打造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平台为支撑、以人才为核心、以制度为保障的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探索以共同建设大学科创园区、校企校地联合实验室等为载体,将企业的技术需求、高校的科研成果、政府的各类资源资金有机融合,强化各类资源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利用,提高各创新主体的信息沟通和协作效率,有效提升协同创新活力和能力水平。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融合教育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政策资源,打造适应市场变化、技术变革、地方经济社会进步需要的发展共同体,赋能科技创新策源和成果产出。

坚持长线思维、久久为功。科技创新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是长线工作。一方面,从实验室的探索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往往漫长而复杂,有的甚至具有较高风险,尤其是很多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领域的重大突破更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另一方面,资本与生俱来的逐利性和逐浪性与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现实张力。因此,必须坚持长线思维,科学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首先是要加大“耐心资本”“长期资本”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以追求短期收益为主要目标,为重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环境;其次是要加强政策支持,提升各类合作平台建设和管理水平,通过高质量的平台环境吸引更多的高校、优秀企业和创新人才汇聚,通过科学的管理机制充分激发各科技创新主体的耦合效应。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要高效整合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推动校、地、企三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切实提升成都科技创新策源地功能,实现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