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是城市竞争的核心维度之一,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平台,园区经济关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园区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园区发展处于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关键时期。成都市正加快打造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下一步,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充分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在园区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中走在前列,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切实以园区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成都经济整体跃升。
我国园区发展面临新变化新趋势新挑战,应抢抓发展新赛道新机遇
当前,从全球来看,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推进,为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从国内来看,新一轮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新趋势,正加快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同时,各地区域发展政策叠加效应显著,以园区为抓手,聚焦产业链分工招商引资、补链强链,以上均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动力和市场机遇。
从园区竞争模式来看,逐步从资源、要素等成本竞争转向效率、技术竞争。随着园区多年高速发展,部分园区在土地、劳动力、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制约下,发展面临众多“窘境”,突出表现为:一是园区发展中缺地、缺工、缺钱等现象日益显现;二是过剩产能占据大量空间、要素资源,园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及转型升级步入“阵痛期”,园区传统竞争模式难以为继。因此,近年来,部分先行省市园区围绕质量效益、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方向加速园区转型升级,逐步从过去拼规模、拼总量向讲质量、讲效益转变,加速园区产业“腾笼换鸟”,积极实施园区有机更新,不断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占北京3.2%的工业用地,贡献了全市约20%的工业总产值,通过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等高精尖产业,逐步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北京市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极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庆市通过健全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机制、推广“提升亩均效益十五法”等举措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持续推动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2024年上半年规上制造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速达14.3%,年产值排名前10的园区开发区平均产值约879亿元。
从园区招商模式来看,逐步由传统模式招商向产业链招商、精准化招商等转变。招商引资质量是确保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菜单”和“一号工程”。以往园区招商更加注重资本、要素招商,未充分结合园区主导或优势产业链上下游。当前,各地特别是东部省份园区为适应新的招商形势,聚焦重点领域主动编制发布产业链全景图和精准化招商指南,通过补齐产业链短板或空白等方式推进精准靶向链式招商。同时,在园区招商过程中,坚持招大引强、以大带小,着力引进一批附加值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通过园区内企业集聚化发展逐步打造成产业集群。另外,为提高招商精准性和科学性,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重点瞄准行业领军企业、有针对性地引资、引智、引技,补齐产业短板,引进重大或重点项目。福建省泉州市采取“增资扩产、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基金招商、中试招商、应用场景招商”等办法,加快招商从给“硬优惠”向“软支持”转变,从引进成熟项目向“招引项目+人才团队”转变,引导优质企业向园区集聚。浙江省深化展会招商,积极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大展会溢出效应,努力把展商变成投资商。同时,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推进云招商,加快“营商导航”、投资“单一窗口”等应用场景建设,提升招商精准度和成功率。
从园区发展动力来看,逐步从政策优惠转变为技术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牵引。以往各地通过税收等政策优惠形成“政策洼地”来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园入驻,园区产业谋划未考虑中长期发展,导致部分园区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园区不同程度存在闲置用地,普遍存在处置办法不多、盘活利用难度较大等问题。当前,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已成为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提升园区整体竞争力,各地开始高度重视园区经济,逐步打造特色主导产业,以园聚链、以链集群,不断从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转变,通过招引技术含金量高、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企业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强园区抗风险能力,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和挑战。同时,开放合作已成为园区发展大趋势,特别是在新一轮产业转移等背景下,园区合作共建将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有利于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实现互联互通,主要表现为:园区间市场主体强化协作实现融通发展,共同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各地之间通过构建合作共赢、利益共享的跨区域协作机制,打造“飞地园区”等。同时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园区开发主体及开发模式将更加多元化,未来智慧化、绿色化、服务化将成为园区建设的新标准、新亮点、新特色。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第一动力,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截至2023年底,园区内各类孵化载体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00余家、瞪羚企业超百家、独角兽企业80余家、上市企业20余家,成为孕育科创种子、涵养创新生态的重要源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与深圳市共建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区,以整体委托的“飞地”模式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科技创新、高端产业等方面融合发展,构建从“创新创业—孵化加速—总部上市”+“科技金融”产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平台,不断孵化招引高质量企业。
成都要主动作为,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园区是构建成都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制造业当家,园区发展水平既是关键一环,也是关键一招。成都应坚持“抓经济必须抓园区”鲜明导向,加快推动创新改革,突出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加快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打造一批在全国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国家级各类园区,引导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书写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成都篇章。
立足自身优势,打造专业化特色化园区。一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牢固树立产业是园区发展的根本,产业强则园区强,积极培育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人工智能等产业,超前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积极抢占发展先机。二是分区县、分行业因地制宜确定主导产业和细分领域并动态调整,以产业链引领产业园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积极招引头部企业,做强链主企业,补全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技术含量和集聚协同效应。三是支持产业集聚发展好的园区及时升级为省级园区和国家级园区,同时,强化资源整合力度,支持各类园区所在地积极申报国家级各类示范基地、示范区及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园区在全国的显示度和竞争力。
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加强紧缺人才全球引育。一是在人才引进方面,依托成都市主导产业、各类优质企业,广泛吸引全国及全球顶尖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到成都发展,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在人才培育方面,深入实施产教融合试点,建立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培养涌现一批懂产业的科学家、懂技术的企业家、懂管理的创业者等。三是在人才培训方面,推动各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多元主体常态化培训机制,特别是紧缺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职业经理人等培训,深化人才全周期服务。
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各类园区协同发展。一是聚焦“3+22+N”园区发展体系布局,加强园区之间、产业上下游之间协同分工,积极引导优势资源和优质企业向符合产业布局的园区集聚,共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立足成都本地资源优势,结合产业发展基础和实际,及时找准并动态调整各类园区定位,确保达到“国家级园区要示范引领、省级园区要竞进争先、市级园区要突出特色”目标。三是充分借鉴先行省市经验,积极引导园区规模化、集约化运营和集中连片开发,逐步调整优化“小、散”地块,实现园区运营共享、服务共享。
强化梯度培育机制,培育壮大一批优质企业。一是聚焦重点产业链,通过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等形式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优质企业,逐步形成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龙头“链主”企业等梯度体系,推动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中小企业做精做优,实现园区及全市范围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夯实园区质效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普惠化、功能性的政策举措,加大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精准定制政策“服务包”,促进各类企业在平等竞争中创新发展,不断壮大优质企业梯队。三是支持大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通产业链,推动上下游企业融通创新。同时,进一步优化企业培育工作机制,探索建立部门协同、园区联动、共同推进的常态化机制。
推进园区与城市对接,加快产城融合进程。一是逐步完善园区综合承载功能,适度超前建设园区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二是大力推进园区数字化建设,积极通过流程再造、数字赋能、高效协同等手段,建设智慧园区、绿色园区,提升园区整体水平。三是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坚持把优化服务、执法、社会治理等发展软环境作为加快园区建设的助推剂,利用好各种要素资源,整合提升各种资源优势,打造一批标杆性园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生态。
[作者系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产业政策所(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