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立项探月工程,并为之赋予了一个颇有诗意的名字——“嫦娥”,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奔月”梦想就此开始走向现实。20年来,面对复杂未知的地月空间环境、面对宇宙深处的测控通信等难题,参与建设的科研人员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探月工程步步衔接,接续跨越,“六战六捷”,一步一个台阶,每一步都取得了新突破,每一步都为下一步奠定了基础,最终如期圆满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目标,创造了月球探测的中国奇迹,孕育形成了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
2024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一代代航天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推动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进一步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这一刻,距我国探月工程启动实施,整整20周年。
探月工程“六战六捷”,开启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自古以来,皎皎明月,寄托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从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到敦煌飞天的精美壁画,从“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诗情画意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无尽遐思,38万公里外的那一轮明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魂牵梦绕之所在。
2007年10月24日,中国人迈出了走向深空的第一步。嫦娥一号完成5514次绕月飞行,我国的探月工程成功实现“绕”的目标,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此次飞行完成了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主要任务。这次获取的影像,分辨率120米,是当时世界上公布的精度最高的全月图。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创造了中国航天器最远飞行记录。它不仅是中国第二颗探月卫星,更是第一颗人造太阳系小行星。它获得了分辨率优于10米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月球物质成分分布图等资料,实现了对月球的高精度测绘、日地拉格朗日L2点科学探测和图塔蒂斯小行星飞掠探测。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完成月球软着陆,成功实现了“落”的目标。玉兔号月球车还创下了月表工作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此次工程获取的月面照片,是人类迄今为止获得的最清晰的月面高分辨率全彩照片,其中包含大量科学信息,照片和数据向全球免费开放共享。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实现人类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2020年12月17日,一份来自月球的“快递”,由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这是从月球正面采集的1731克珍贵样品,顺利完成了“绕、落、回”中的第三步。这更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一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地月往返能力,为我国未来月球与行星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携带着1935.3克珍贵月球背面月壤安全返回。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采样,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里程碑。
1965年5月,毛泽东重回井冈山,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中,抒发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豪情壮志。如今,在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的精神指引下,中国人的梦想在航天时代一步步走进现实。
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
在航天员开展训练的模拟器训练大厅,一幅标语非常醒目:“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人何时在月球上留下第一个脚印,在这里树立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实现中华民族千年梦想,是我们从未停止过的追求。
欧阳自远,中国最早研究陨石和月壤的科学家之一,早在1978年,美国赠送了1克月岩,欧阳自远的团队得到了研究这块月球岩石样品的机会。“我说只用0.5克,剩下的0.5克保存起来,全面解剖这块石头,最后,我们的团队,就用这0.5克石头,共发表了14篇论文。”区区0.5克样本,能提供的科学信息太有限,欧阳自远一直梦想着,中国人能自己到月球上去。
2000年11月,中国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我国月球探测计划开始“浮出水面”。
2004年3月1日,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那一年,69岁的欧阳自远,作为第一期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与64岁的总指挥栾恩杰,75岁的总设计师孙家栋一起,组成了著名的“嫦娥铁三角”。没有经验,也没有退路,千头万绪的工作,几乎每一项都是全新的挑战。三位老人,就这样带领团队开启了从无到有的艰难探索。“我的目标唯一,就是中国人去!”栾恩杰的话掷地有声。
在探月工程之前,我国发射的卫星都是绕地球近距离飞行,离地面最远不超过8万公里,而月球距地球有38万公里,距离数倍于我国当时能达到的技术指标。当时国内任何一个单一望远镜都不能胜任。因此,如何构建有效的测控体系便成为一大难关。观测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把北京、上海、昆明、乌鲁木齐的望远镜一起使用。但是,几个望远镜协同工作,所需要的测量精度要非常高,计算速度也要非常高。“太空刹车”的时机、轨道的计算、测控的精准,任何微小的偏差,都会导致绕月失败。经过夙夜攻关,最终实现了4台大型望远镜一体运作,相当于构建了一台口径3000多千米的庞大综合望远镜。
整个探月工程涉及几十项技术攻关、上百家科研院所,70多岁的孙家栋和60多岁的栾恩杰在全国各地四处奔走,不放过每一处细节。
时间很快来到2007年10月24日。位于四川西昌的高原航天城,有个浪漫的名字:“月亮城”,在这里,嫦娥一号在万众瞩目中成功发射。
嫦娥一号到达月球附近时,需要减速制动,也就是“太空刹车”。“刹车”晚了,卫星就要撞到月球上去,“刹车”早了,卫星则会飘向太空。我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这一技术难题。11月5日,嫦娥一号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这一刻,嫦娥一号开始成为真正的绕月卫星。这一刻,全场鼓掌,栾恩杰和孙家栋两位老人相拥而泣。“非常高兴、欣慰,为祖国自豪。它在历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已经形成,中国从嫦娥一号开始,我们进入了一个深空探测的时代。”
嫦娥四号承载着史无前例的月背探测任务。由于地球潮汐的强大引力,月球总是一面朝向地球。飞临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将如何与地球保持通信,是摆在研发人员面前的一个新难题,我们需要在广袤的太空,找到一个相对于地球和月球来说保持静止的点,并在这个点的位置上放置一颗通信中继星。用了两年的时间,这个点——日地拉格朗日L2点被找到。
2018年5月21日,同样被赋予中华民族传说中浪漫名字“鹊桥”的中继星发射升空,终结了月背通信“不在服务区”的历史。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携带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率先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别人做的,我们要做;别人没有做的,我们也要做;别人已经做得好的,我们将来要想办法超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如是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是人类认识和利用星球能力的充分展示。”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从望月抒怀到着陆月球,从“月宫”初探到详细勘察,从月面巡视到月背探秘,中国航天人在二十年里不断突破,一步步将探月的梦想变成现实,生动诠释了梦想的力量、探索的精神。
接续传承探月精神的“诗和远方”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优势。
2021年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时强调:“要弘扬探月精神,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不断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嫦娥五号被称作是我国迄今为止难度最大、复杂程度最高的航天任务之一。重达8.2吨的嫦娥五号探测器、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封装、首次地外天体起飞、首次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整个过程历经11个重大阶段,环环相扣,需要高度精准,这就要求所有参与部门和人员密切配合,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正如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探月工程这种大工程,不是哪个人或几个人能干成的,必须是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共同协作的结果。”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探月工程立项以来,有多少人参与其中,没有人能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嫦娥”一次次成功飞天,背后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各方面人才以及国有、民营各类型机构企业合力协同、攻坚克难,树立起协同创新的成功典范。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常务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探月工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最终实现“六战六捷”。“探月工程成果凝结着我国几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这些年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同时,探月工程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时强调:“探索太空永无止境。希望航天战线同志们再接再厉、乘势而上,精心开展月球样品科学研究,接续实施好深空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
今天,梦想的种子已在宇宙星际间播撒,探月精神的“诗和远方”也在接续传承。梦想没有终点,探索也不会止步,更遥远的深空等待人类探索。未来,中国将发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并构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工程任务也将按计划陆续实施,中国航天人将不断谱写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宋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