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契机,开展“时代新人强国行”首都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激励青年学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教育工委宣教处党支部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积极谋划、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上好社会实践“大思政课”,着力将这一活动培育为首都高校实践育人品牌。
“香山作为‘精神地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通过参加志愿讲解,坚定了我们弘扬‘赶考’精神、谱写时代新篇的坚定信念。我希望有更多青年和我一同讲好红色故事,做红色基因的传承人。”北京印刷学院本科生杨舒惠说。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党支部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积极谋划、深入推进“时代新人强国行”首都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以下简称“主题实践活动”),突出主题主线、思想引领、育人实效,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上好社会实践“大思政课”,深刻感知新时代伟大成就和变革,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香山革命纪念馆。北京香山,是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的第一站,是中共中央组建中央人民政府,为新中国搭建四梁八柱的指挥所。”这是杨舒惠讲解的开场白。2023年8月,杨舒惠开始担任“‘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红色行”青年讲解员。截至目前,她的线上线下讲解时长累计已超50个小时。
去年以来,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推动实施“‘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发挥北京文化资源优势开展育人实践,推进信仰行、红色行、古都行、文艺行、志愿行、园区行、书香行7大机制25个项目。宣教处党支部注重突出文化主题,将主题实践活动与“‘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相结合,组织动员31所高校组建50余支文艺小分队到国家速滑馆、北京798艺术区、中华世纪坛等文明实践基地、地标性建筑,开展器乐演奏、舞蹈、戏剧、朗诵、音乐串烧等多种形式的文艺“快闪”等微演出,制作文艺实践短视频,引导师生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主题实践活动推动首都高校聚焦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主题,发动近16万师生,组建1.9万余支队伍奔赴首都一线和祖国各地,开展“看发展、讲成就、作贡献”系列活动。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首都高校师生在社会实践中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挺膺担当。
凝聚起师生奋进新时代磅礴力量
“你们的梦想是什么?”“我想当解放军!”“我想当老师!”“我想成为科学家!”今年暑假,北京工商大学10名大学生来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曲库乎乡江龙村的暑期学校支教,启迪藏族孩子们思考未来与梦想。“启梦·青海”支教实践团的大学生不仅为孩子们讲授课本知识,还讲了退役大学生(大学期间入伍,退役后回到学校继续上学)在部队服役和每年走边防线的暑期社会实践经历中了解到的感人军旅故事,讲天安门前的升国旗仪式,讲国防知识。临别之际,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别他们:“老师,我们以后也要好好学习,实现梦想,保家卫国。我们拉钩吧!”
“几年间,这支实践团的脚步从南走到北,从云南腾冲的中缅边境到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北红哨所,为孩子们进行国防教育。”在2024年北京高校新生引航工程启动仪式上,“时代新人强国行”宣讲团成员张盟雨讲述了他们的“行走在边疆,筑梦在远方”的实践故事。
今年,市委教育工委组建了首都高校“时代新人强国行”宣讲团。宣教处党支部深入联系学生,了解实践故事,开展宣讲指导,组织宣讲团开展多场巡讲。9月12日,宣讲团在2024年北京高校新生引航工程启动会上进行了首场宣讲,包括张盟雨在内的10位师生深情讲述了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参与奥运盛会、科技报国、生态环保、卫国戍边、志愿服务的鲜活实践故事,为新生带来了一堂行走的爱国主义“大思政课”。
在社会实践中展现青春作为
“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销售桃子、玉米和杏等农产品。现在卖大桃的农户太多了,销售渠道太少。”“大桃有好多品种,两个多星期就成熟一种,品种过季卖不出去,就只能自己吃一点儿,剩下的喂羊了。”平谷果农说。
7月下旬是北京的汛期,一场场的大雨让平谷果农的大桃销售遭遇困难。平谷区山东庄镇李新庄村张阿姨家的桃园中,大量还未解袋的大桃掉在了地上,树上有的桃子包在袋子里发了霉。
“千人百村”实践团团员们看到这些情况,决定帮助桃农,在大桃之乡直播带货。他们将直播台设在农民的桃园,摆上新鲜的大桃和“诚信果农”证书,开始卖力吆喝。“欢迎家人们进入直播间,让我们揭秘平谷大桃的绿色种植过程……”在同学们的努力下,直播间观看人次累计达到4390人次,获得点赞3.9万个,第一个月线上线下销售额达到4000余元。
这是“千人百村”暑期社会实践的一个剪影。今年暑假,67所高校的1193名大学生深入北京平谷区200余个乡镇,开展持续一个月的走访调查、田间劳作、直播助农、乡村问计、旅游研学等活动。每个团队完成1项实践课题,开展“村课”“村耕”“村播”“村晚”4项品牌活动,形成“蒜乐辣”文创IP、微喜剧短片、微循环公交路线规划、酿造大桃果酒等诸多实践成果。
去年以来,市委教育工委与平谷区精心设计,探索形成“乡镇出题、高校答题”校地协同合作新机制。由平谷区协调全区乡镇、单位,聚焦乡村发展难题,小切口提出农业高科技、物流新高地、世界休闲谷建设中的真问题,形成220余项实践课题清单。各实践团队联结高校教师、课题组“揭榜挂帅”,进行课题攻关,形成了200余份调研报告、千条宣传短视频,促成区校合作项目50余个,切实解决了当地经济发展、基层治理、环境提升、文旅创新等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
宣教处党支部注重深入一线广泛调研,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和高校师生成长需要,将“千人百村”工作模式进一步凝练深化,构建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精心打造助力区域发展的红色研读课、乡村振兴课、调研问策课、支部共建课、文化浸润课、寻访榜样课六堂实践育人课,深化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实践育人的双向奔赴。
比如,打造支部共建课。启动红色“1+1”行动2.0升级版,组织1500余个高校学生党支部与乡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党支部共建,号召学校组织学生深入农村挂职锻炼,担任“科技村长”,助力首都基层治理。又如,打造寻访榜样课。开展“见证优秀共产党员榜样”首都大学生集体采访行动,4所高校组织20余名学生赴新疆和田、内蒙古赤峰等地区,进行跟岗式“影子实践”。实践团通过深度采访、实地调研、集中座谈等形式,用镜头、文字记录北京市对口支援地挂职干部甘于奉献、投身艰苦地区建设的生动故事。
宣教处党支部将在市委教育工委的领导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努力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多措并举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用青春行动诠释青春担当、展现青春作为,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责任编辑:沈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