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朱政,1982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平谷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四级高级法官。曾获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模范法官、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等荣誉。
2024年3月21日10时,平谷区东高村镇老年活动站内,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乡村法官朱政宣布:“现在开庭。”随后,朱政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拖欠工程款案件的巡回审判。通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原告和被告双方争议的事实逐渐清晰。在庭审间隙,朱政针对农村建房中的隐蔽工程等关键性问题为旁听的村民现场普法,帮助大家在生活中“避坑”。
庭审结束后,朱政对同事说:“从庭审过程看,双方都是明事理的人,而且矛盾不是特别激烈,咱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做好双方调解工作。”
下午3点,调解成功了。临走时,朱政还叮嘱债务人,要按期支付拖欠工程款,这关系到个人的信用问题。
“我们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就是为了公正高效审结案件。有句话叫‘如我在诉’,就是说要把百姓的事情当作自己家的事情来解决,让公平正义不只落在判决的纸面上,更要成为他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朱政说。
“17年来,朱政多数时间都在基层法庭服务人民群众。他坚守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回应着人民群众的期待,是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是当之无愧的榜样。”平谷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王晓蓉对朱政赞誉有加。
当好“村民”断好案
2007年,朱政大学毕业后来到平谷区人民法院,成为金海湖法庭的一名干警。第一次开庭,尽管做了充分准备,朱政还是被难住了。“孬夜(熬夜)”“干吵子(打架)”“招呼起来了(打起来了)”……这些方言,朱政听得一头雾水,开庭笔录记得乱七八糟。
要迅速融入新环境,“我从听懂方言开始”,朱政暗暗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于是,他主动去接待窗口与来立案的人聊天,一天下来聊得口干舌燥。当事人出了法庭就说:“接待的小伙子真实诚,立案时和我聊了一上午。”3个月后,朱政听懂了平谷话,还能接茬对上几句。
听得懂方言还不够,只有熟悉当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才能解决他们的困难和纠纷。朱政跑现场、进村舍、问农事成了常态,分得清种植蘑菇的品种、记得住当地的乡规民约……就这样,朱政很快变成一名合格的当地“村民”,也成长为一名解决农村问题和农民纠纷的法律专家。
贴心法官在身边
朱政刚到平谷工作时,有一次去村民家里了解情况。还没说两句话,村民就没好气地说:“你们当官的都是穿皮鞋的,能为我们穿布鞋的老百姓说理吗?”后来,朱政进村办案就会换上布鞋。布鞋不耐磨,穿几次就坏了,他又换成运动鞋。朱政说:“基层法官就是要接地气,要和老百姓站在一起、想在一起、说在一起、干在一起,办起案来老百姓才能信服。”
“要腾你腾,反正我不腾。”2014年,朱政办理了一起排除妨碍案件。被告人李大姐同意拆除违法建筑后又反悔,拿着汽油瓶堵在路上。朱政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给李大姐做工作。李大姐思想有些动摇,但碍于脸面,她还是冷冷地甩给朱政一句气话。朱政挽起袖子就开始收拾东西。李大姐不好意思再袖手旁观了,一起过来拾掇,原告刘大爷也来帮忙,一场纠纷很快化解了。
贴近百姓、走进人心,办民生案、解群众难,朱政不仅办好了疑难案件,也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老百姓的心中。很多金海湖镇的村民都有朱政的手机号。朱政叮嘱大家:“遇到啥难事,就打这个号,我手机24小时开机。”有人不解地问他:“你不怕当事人打扰你呀?”朱政笑笑说:“把手机号告诉老百姓,他就信任你。他信你,纠纷就好解决。再说,他不信任你,怎么会给你打电话呢?”
现场化解护公正
为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朱政带领团队打造“两所一庭”平台,建立了辖区驻村法官工作室,派出所、司法所和人民法庭联动,与基层干部协同化解纠纷。
东高村镇的一位居民在房屋前修了一个门坡,引起了与邻居的争执。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和技术工人一道进行了现场勘察,并给出了优化方案。
“方案从技术层面说得通,还得打开双方心结才能真正认同。”朱政和同事说。从法律规定讲利害关系,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邻里关系,从和睦相处讲换位思考……朱政他们几个人一口水没喝,与原告、被告两家人聊了大半天。两家人都表示,“我们再想想”。
过了几天,朱政接到村支书的电话:“你们走了没两天,他们两家就主动找村委会,说就按照法院这个方案办”。
“老百姓遇到麻烦事,都会去找有国徽的地方。但是具体找哪个部门,他们往往不清楚。我们建立‘两所一庭’平台,就是要让派出所、司法所和人民法庭联动起来解决问题。这三个部门收到了诉求,即使不是自己的业务,也要给老百姓一个周全的答复。”朱政说,“三家单位一起去实地看现场,同时请村委会成员和原告、被告也到场,大家一起唠唠,有讲法律的,有讲乡规的,有讲民情的,调解的成功概率就大多了。”
(责任编辑:宋丽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