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动力

2024-11-28 00:00:00王向明
北京支部生活 2024年11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擘画了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的新蓝图。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七个聚焦”的战略重点。其中一个就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正确认识、全面落实这一重大聚焦任务,是学习贯彻《决定》精神的重要方面。

文化进步与繁荣是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一般认为,近代现代化是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发明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起点的。但事实上,现代化从来就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从一开始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社会文明相互交织、互为影响的一个历史过程。正是因于发端于14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成熟于18世纪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文化进步,以1789年到1793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整个欧洲的巨大政治变革,以15世纪以后的欧洲宗教改革、大航海以及牛顿定律等科学发现,欧洲才率先打开了现代化的大门。

最先实现现代化的英国,其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并把整个人类社会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但另一方面,西方式的现代化之路又充满着历史的困顿。因为建立在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之上的资本主义文明史,恰恰是一部道德沦丧、与文明相悖的野蛮史。尤其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完全是依靠对劳动人民血腥的暴力手段实现的。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普鲁士反动政府荒谬的“林木盗窃法案”,法国那些被逼到绝境、“做工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里昂工人,都是西方式现代化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又践踏文明的历史写照。

回顾与总结人类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史,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繁荣与进步应是现代化的题中之义。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颁布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促进文化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深刻阐述。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精神富足。这就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立有利于优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持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与西方现代化发展中物质主义过度膨胀截然不同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又要精神富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深刻指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完全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局限和道义困顿。中国式现代化所表现出的精神特质是真正代表人类进步方向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为指导的现代化。我们高度重视促进社会进步进程中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引领,其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实现资本增殖,而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社会发展的方向不在于构建一个普遍异化、物化、功利化、价值虚无化的社会,而是要构建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国家发展建设的根本任务不在于打造一个霸权主义国家,而是致力于建设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强国;社会发展的路径不再是通过殖民、掠夺和剥削等手段,而是通过共建、共商、共享、共赢呈现出来,其处理国际关系的伦理准则是积极倡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坚决反对把自己的文化价值强加给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也不支持以自我为中心、盲目排斥一切外来文化的文化部落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以其悠远博大的历史传承、厚重深沉的文化内涵、极具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文化价值,消除了资本主义文明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是全面均衡发展、彰显人民至上的鲜明立场和价值追求的文明形态;是体现开放包容、命运与共的胸怀天下的文明形态。从根本的伦理原则讲,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征程中,促进文化繁荣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主流价值观念入脑入心。尤其要着重培育和激励全体人民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作为共同追求与信仰,立足岗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从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方面激励和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中,也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构建和创新,从教育、文艺、旅游、非遗传承、历史遗迹保护和开发等多个方面发掘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进一步增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自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磅礴的文化力量。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通过改革文化人才培育机制,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加强青年文化人才的培养,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精神文明教育。青年强,则国家强。要通过教育综合改革,以青年为重点,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全方位地开展工作,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中国青年整体的优良形象。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力量,越来越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王向明,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沈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