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来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审议通过的《决定》覆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方方面面,构筑了全景图,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文化和旅游天然具有紧密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已形成一定基础
从供需两个方面来看,文化和旅游存在紧密联系。从需求方面而言,不管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历史传统,还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现代追求,旅行都是人们了解文化、体验文化的重要方式,文化是人们不断抵达而又重新出发的牵引所在。从供给方面而言,文化和旅游在资源、产品、设施、活动、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均相互交叉、紧密结合。不管是举世闻名的长城、故宫、兵马俑,抑或是出神入化的旅游演艺,还是特色浓郁的古城古村古镇、主题公园、文化小镇,以及花样繁多的文创产品、沉浸式体验,乃至城市、地区和国家的旅游形象宣传,皆是文化与旅游的“天作之合”。
近年来,在机构改革、行业发展、消费需求和科技应用的共同推动下,文化和旅游在行政管理、产业形态、产品创新、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了更大程度的融合发展,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重要支撑。博物馆旅游和文化遗产旅游日趋走热,文创产品推陈出新,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得到系统部署和加快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形式不断创新,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正在加快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数量不断增加,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旅游演艺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加快创新和迭代,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形式日益多元,文化与旅游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区域发展中相互促进、不断融合。总体来看,文化依靠旅游得以传承发展,旅游依托文化得以提质升级。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仅有助于解决资源分散配置、部门条块分割、政策机制交叉等带来的问题,而且推动形成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以旅游带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传承发展的发展新格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革命,催生出大量新业态、新模式,科技+文化+旅游的趋势日益明显,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市场空间。
实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发展仍需推进系统性改革
所谓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就是文化和旅游系统各要素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或整合重组,突破原有边界或领域,达成深度依存、共生互融、互动共进的状态。受限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因素,文化和旅游仍需从多个方面加快改革,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效率、更好效果的融合。
一是突出价值引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涉及党和国家全局性的重要问题,既不只是短期的机构改革任务,也并非仅局限于文化和旅游业自身。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需跳出文化和旅游业自身范畴,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加以理解和推动,从而明确其价值导向和总体目标。为此,须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发展主体、价值导向、发展战略和发展进程等方面深入思考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和旅游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全面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系统要求,准确理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从而形成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工作的价值引领。
二是实现双向赋能。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就是要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双向赋能,即用文化的理念塑造和丰富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承和传播文化,从而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用文化的理念塑造和丰富旅游,就是要在旅游发展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文化内涵。为此,要充分挖掘利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手段,将更多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深受当下旅游者包括外国旅游者所喜爱的旅游产品,让更多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旅游产品。同时,要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丰富旅游的内涵、拓展旅游的空间,推动旅游特色化和品质化发展。用旅游的方式传承和传播文化,就是要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角度出发,以旅游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让更多文化资源、文化产品发挥作用;同时通过旅游传播中国文化、体现中国软实力,通过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双向的人员流动,增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三是突出系统思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融合目的、融合主体、融合对象、融合方式、融合机理、融合效果等诸多方面。在融合主体方面,要解决如何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建立有效市场体系,发挥有机社会功能;在融合对象方面,要解决如何面向消费需求扩容升级的需要,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利用科技革命契机,有效利用资源、资本、技术、人才、土地、数据等要素的作用;在融合载体方面,要解决如何建设好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核心载体问题;在融合方式方面,要区分商业类、混合类、公益类等不同产品的融合途径以及渗透型、交叉型、重组型和创新型等不同融合方式的适用范围;在融合保障方面,要系统解决融合所需要的法规政策、资金支持、统计体系、人才教育等问题。
四是强化政府引导。有为政府在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未来一段时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要在客观评估“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际进展的基础上,对“十五五”期间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进行系统谋划;同时,要引导相关部门在制定区域、产业和空间等发展规划时,突出对文化和旅游融合项目和内容的支持。
五是夯实产业支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离不开市场主体的支撑。目前文化和旅游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散小弱差”现象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国家和省级层面,缺乏实力雄厚的投资运营集团来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在市县和乡村层面,缺乏多样性的中小微企业来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资源转换。为此,要深化国有旅游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的融合发展,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推动产业关联度高、业务相近的国有企业联合重组,推进国有文化和旅游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充分发挥旅游企业集团、文化企业集团、文旅投资公司、产业基金等市场主体作用,通过产品、项目、资本、技术等渠道,推动文化和旅游在具体经营层面的深度融合;要培育一批资金实力雄厚、管理经验丰富、具有战略眼光的大型文化和旅游企业集团;要鼓励综合实力强、市场活跃度高、创新能力突出的文化和旅游企业在新三板和创业板上市。
六是融合公共服务。文化和旅游在公共服务领域融合已初现端倪。例如: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嵌入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游驻地、旅游交通服务区;乡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乡村旅游服务中心功能融合;博物馆、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机构与研学旅行相融合;等等。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并制定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明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各级政府的保障责任;建立基本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并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与文化公共服务设施一起纳入国家公共服务体系;要结合居民区和旅游区的分布,同时考虑当地人口规模和游客流量,按照合理配置、规模适当、功能集合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和旅游设施。
七是鼓励社会参与。社会公众参与对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文化和旅游融合还主要依靠政府和业界推动,社会公众参与意识、参与规模、参与能力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为此,要鼓励社会资本和公众参与文化和旅游融合工作,形成兼顾经济与社会目标,统筹政府、企业、个人利益的社会参与机制。尤其是,要围绕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工业遗产等建设管理,健全工作协同与信息共享机制。可尝试在文化和旅游融合领域持续探索特许经营模式、公私合营模式、非政府组织参与模式、基础设施公募REITs等的可行性,建立准入方式、约束条件、激励政策等制度。
八是加快科技应用。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遥感技术(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测、倾斜摄影等)、地理信息技术(空间分析、制图技术、空间展示等)等技术,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文化、旅游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协同发展。要引导有关部门和行业企业,把数字化、智能化渗透到服务、管理、体验、营销的各个环节,积极推进智慧景区、智能讲解、文化地图、文物资源数据化、旅游大数据等的发展。要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数字化转型,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实现服务、管理、营销、体验等的智能化。要促进各类文化资源数字化,鼓励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提高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场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创新交互体验应用。
九是加大资金支持。政府公共资金的投入对于引导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整合原有文化系统和旅游系统的各项专项资金,完善公共资金的使用,并建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专项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重点项目的信贷投放;发挥各地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旅游产业基金的撬动和带动作用,引导担保公司为文化旅游发展提供融资担保;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方式支持文化旅游企业创新发展,积极运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拓宽文化旅游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十是加强人才培养。要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就需要既懂文化专业知识又懂旅游专业知识、既懂文化管理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干部和人才。在政策研究制定、公共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与利用等方面,需要一大批行政管理复合型干部;在经营管理方面需要一大批从事文化和旅游跨行业融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为此,除了大规模的交叉培训外,更需要打通文化和旅游的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渠道。
总之,文化和旅游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推动二者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地融合,需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推进系统性改革,更好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机社会”的共同作用。
责任编辑:陈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