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为新时代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回望来路,基于“红色”金融、财政、税收、会计、工商等内容所形成的红色财经文化,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将财经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财经实践和财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的综合体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红色财经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战线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时代特征、国情和实际需要,建立了一系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财经政策和制度,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红色财经文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贯穿于其中。红色财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革命及经济建设历程紧密相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和坚定信念。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红色财经文化就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悄然生根。土地革命时期,红色财经文化得到初步实践。随着我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逐步建立,经济、财政和税收工作逐渐受到重视,财税政策也在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建设中得到体现。1928年,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土地革命的基础上,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有力地配合根据地的军事斗争。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经济建设,通过发展农业生产、兴办工商业、建立金融机构等措施,逐步形成了红色财经文化。抗日战争时期,红色财经文化得到进一步完善,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也在财经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一时期在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发展生产、保障供给,通过实行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解放战争时期,红色财经文化得到进一步推广,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政策,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加强财政金融管理,这一时期的红色财经文化不仅继承了前期的优良传统,还更加注重发挥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推动了红色财经文化的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与发展,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红色财经文化又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财经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红色财经文化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以独特的实践精神和财经智慧,将落后的中国发展壮大,实现了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的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财政经济极为困难。为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通过推出统一财政工作、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废除苛捐杂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塑造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红色财经文化底蕴,更深刻影响了当代红色财经文化的发展方向。红色财经文化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价值导向。1942年,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特别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系统论述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他指出“财政工作第一位的是予,第二位才是取”。新中国建设时期,周恩来也提出经济建设从根本上是为了人民福利,在建设过程中要考虑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他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经济发展必须服务于人民的福祉,体现出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红色财经文化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体制的变革,也是法治建设的重要起点。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2014年,预算法完成修订,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201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标志着农村财政从取到予的转型。党的一系列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彰显了恪尽职守、公平公正的法治素养,丰富了我国红色财经文化的内涵。红色财经文化指引着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标准。中国共产党严格的审计制度,昭示着党始终刀刃向内的决心。一份份账簿单据、一张张粮票,都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事业从无到有,在支持革命战争、防止贪污浪费、保持公正廉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争取前线的胜利”言犹在耳,虽历经百年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人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精神却历久弥新,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红色财经文化的生动写照。
红色财经文化不仅承载着党领导下经济建设的智慧与成就,更彰显出党领导下的文化发展的多重向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红色财经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红军长征时期,为充分保障前线红军的物资,苏维埃政府宣传发动机关干部和人民群众节约粮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勤俭节约精神成为红色财经文化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红军粮食供应不足问题,苏区政府以红色政权的信誉做担保的“借谷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言出必行、有诺必践的为民情怀,既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又为红色财经文化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红色财经文化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结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凝聚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革命文化。西柏坡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革命战争和武装斗争转向恢复经济和生产建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立了中央人民银行并发行了人民币,缓解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币制不统一等问题,促进了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丰富了红色财经体系,展现了革命文化中的开创精神。红色财经文化凝聚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营改增到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税收制度的变革优化了经济结构,激发了市场活力,是红色财经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理念相结合的体现。红色财经文化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其继承与发展既基于中国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对于西方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为我国制定财经政策和制度提供了部分借鉴意义,丰富了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红色财经文化,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和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促进了红色财经文化的弘扬与繁荣。
红色财经文化与大学财经类专业教育的目标和本质一致,彰显财经类专业的政治属性要求。红色财经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历经岁月洗礼而不断发展壮大。新时代新征程,将红色财经文化融入大学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不仅是有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财经人才的关键路径。财经类高校党委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财经人才培养新范式,着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红色财经文化融入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各领域。高校应推进红色财经文化纳入“大思政课”建设,筑牢立德树人政治根基,为红色财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以“大思政课”带动“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门财经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思政课程建设为核心,以vKrsQp7dN7RMa8U9gCj5BzE3WzNXWlY+1IEAyeguHxM=红色教育基地为依托,将红色财经文化纳入“大思政课”教学体系,探索建立“红色财经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推动红色财经文化成为新时代财经类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深入挖掘红色财经文化资源,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明确红色财经文化在财经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系统挖掘财经课程中红色财经文化的精髓。围绕红色财经文化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组织教学展示与竞赛活动,设立专项教学改革项目,促进红色财经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常态化应用。推进红色财经文化与课程教学、科学研究有机融合,夯实人才培养的科学基础,为财经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构建“课程教学、案例分析、支撑保障、实训实践”协同育人的互联阵地,将红色财经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中,增强学生深入理解和高度认同红色财经文化价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设计具有红色财经文化特色的实践教学项目以及选取具有红色财经文化特色的案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红色财经文化的实践成果和时代价值;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度合作,促进红色财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红色动力。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作为高校的重要功能,是深化红色财经文化“实践育人”效能的重要途径。大学财经类专业教师应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己任,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研究,形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闭环生态系统。提炼红色财经文化的时代使命,积极发挥红色财经文化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中的独特作用,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文系于2024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一般项目“新时代红色财经文化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中的动力作用”(项目编号:LJ112410173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陈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