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思维底座

2024-11-28 00:00薛伟江
经济 2024年11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方法是实践的路径。一个民族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也同样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首要的和基本的前提,是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思维底座,与时俱进地把握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科学方法论、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发展理念。要以新思维引领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就要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做到“六个必须坚持”;把科学思维方法作为研究现代化问题、解决现代化问题的“总钥匙”,提升“七种思维能力”;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做到“六个必须坚持”

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归根到底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接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重大问题,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创新理论指导新实践,首要的是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立场观点方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方面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意蕴,才能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也才能把得准,确保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本质属性,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特征,从推动和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来看,党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增进人民福祉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属性,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意识和主动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反对教条主义和封闭僵化,强调人以能动的自觉的姿态去追求真理、揭示真理和笃行真理,走出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没有依靠教科书和现成答案。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紧扣中国式现代化主题,一切从国情世情党情出发,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大力度的改革,更加完备的制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属性,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原则和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的理论品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要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又要根据现实变化和实践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创新发展中不断丰富党的理论,不断指导实践创新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生机勃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属性,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和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批判和革命的理论。共产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以问题导向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等,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路径,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开放性属性,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坚持系统观念,反映了运用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唯物辩证的方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坚持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特别是正确处理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人民性属性,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基于自身国情、又借鉴各国经验,既传承历史文化、又融合现代文明,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全人类自由解放和世界共同进步的价值理念,顺应了世界人民开放包容发展、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发展愿景,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面对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上升的世界,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胸怀天下,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以积极的姿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把科学思维方法作为研究现代化问题、解决现代化问题的“总钥匙”,提升“七种思维能力”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思维能力是人类运用不同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人的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形势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建立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思维能力,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做到善于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七大思维”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思维整体,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思想方法层面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色、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特色,是思想见诸行动、理论指导实践的思维形态,既为广大领导干部坚持好运用好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实际抓手,也为各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按照客观规律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体现了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方法论原则,为研究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方向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基础。战略思维,就是以天下情怀放眼未来,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前进方向,对事关根本、全局、长远性重大问题作出分析研判、谋划决策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明确长远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确保每一步都在朝着目标前进,明确新时代“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四个伟大”战略规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都是战略思维的体现。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体现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原则,为研究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矛盾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基础。辩证思维,就是认识分析具体问题时,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在对立统一中把握矛盾、分析问题、抓住关键的思维方式,不走极端,不流于片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需要坚持辩证思维,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变”与“不变”、发展与安全的“一体两面”、国内与国际“双循环”等对立统一关系的把握中,找准推进现代化的突破口。提高系统思维能力,体现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的方法论原则,为研究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的复杂性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基础。系统思维能力,就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把握事物内外部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既统揽全局、统筹规划,又善于在重点突破中推动事物协调发展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体现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原则,为研究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基础。创新思维,就是立足已有基础和成果,不断与时俱进、知难而进、推陈出新,善于因时制宜、顺势而为开新局的思维方式。面对汹涌的现代化大潮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考察上海时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决破除条条框框、思维定势的束缚,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现代化征程上,为避免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唯有秉持创新思维,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民族复兴持续供给新动能。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体现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原则,为研究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条件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基础。历史思维,就是尊重事物发展的有机演进过程,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开创未来,透视历史过往以理出经验教训,进而以之洞察发展规律、把稳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坚持历史思维,要求我们重视现代化进展的阶段,把握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和大趋势,善于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提高法治思维能力,体现了必须坚持自信自立的方法论原则,为研究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建设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基础。法治思维,就是立足自身国情,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自主地用法治手段研究分析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自己建设并完善的宪法和法律之下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坚持法治思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自觉自主地在法治轨道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提高底线思维能力,体现了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方法论原则,为研究和解决中国式现代化的风险防御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基础。底线思维能力,就是不忘初心使命,保持忧患意识,立足必须保证的最低目标,最大限度维护民众基本利益,为人民争取最大福利的能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审时度势,全面把握和准确判断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应对各种新挑战的准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把握工作主动,有底气、有准备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

把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中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理念是思想方法与具体实践之间的桥梁。科学的思想方法要转化为更富针对性的行动理念,才可以指导和引领发展实践。同时,发展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变化,发展理念也必然随之调整。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尤其需要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特别是适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新发展理念是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丰富而生动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科学化体系化的理论指导。

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创新思维的要求,为破解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发展问题提供了方法路径。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作为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发展理念回答了既定国情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特有机遇与挑战。必须实施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相匹配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放在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来,变中国人口的数量优势为数量、质量双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撑。贯彻协调发展理念,体现了系统思维和历史思维的要求,为破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问题提供了方法路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到系统全局的历史性的变化。在这个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手都要硬;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的要求,为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问题提供了方法路径。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大都经历了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和生态环境恶性破坏的阶段,中国式现代化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作为奋斗目标和思维底线,运用必要的法治手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贯彻开放发展理念,体现了战略思维的要求,为破解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发展问题提供了方法路径。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开放的中国,就没有现代化的中国。着眼对事关根本、全局、长远性的发展问题作出谋划决策,中国要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做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自由贸易的捍卫者。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国际冲突风险升高。在此背景下推动现代化建设,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推动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借助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辩证思维的要求,为破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问题提供了方法路径。面对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问题,特别需要解决社会的效率与公平问题、短期效益与长远福祉问题,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公平而全面地惠及全体人民,让发展成果真正为人民共享。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要让广大劳动者劳有所适、劳有所得、劳动致富。

编辑:陈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