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未来培养人的工作,人类历史发展的未来需要大学生成为主体以对抗物的统治,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需要大学生成为主体以承担起国家建设的重任,大学生的未来需要自身成为主体以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大学生培育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这是培育大学生其他方面主体性的基础条件;培育为社会主体,使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面对社会存在;培育为共同体主体,使大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国家、民族、人类的发展。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从教育内容层面着手,确立大学生的主体观念;其次提供实践机会,锤炼大学生的主体动能;最后结合艺术院校的艺术资源,各个部门、各项活动应当协同发力,为培育大学生主体创设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主体培育;中国式现代化;艺术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章编号】 1003-8418(2024)11-0105-0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4.11.017
【作者简介】 陈星(1988—),女,江苏南京人,南京艺术学院现代音乐与科技学院讲师、博士; 蒙怡馨(1998—),女,山东德州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杨玲玲(1990—),女,浙江温州人,东南大学学生处讲师(通讯作者)。
一、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
成为主体的应然逻辑构成
(一)培育大学生成为主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要求
人类历史可以看作人的主体性觉醒、产生、弘扬、发展的历史。马克思将人类的发展划分为以人的依赖性关系为基础的群体本位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个体本位形态社会、建立在全面发展基础上自由个性的类本位形态[1]三个阶段。从整体来看,人类历史当前正处于“物的依赖性社会”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的主体性具体体现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独立性”,也就是说,身处当前社会的人类主体的独特历史境况体现为,一方面他们不再处于“人对人的依赖”的历史时期,现代社会的种种建制要求他们成为相对独立的主体,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律制度、科学技术等社会条件要求人们以主体的身份独立、自主、负责任地参与社会生活;而另一方面,他们尚未成为真正的主体,他们仍然处于物的压迫之下。马克思明确提出“现代社会真正的、隐蔽着的主体乃是资本”[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遮蔽,劳动异化、交往异化是现代社会状况下的主体遭遇。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主体,还要超越当下的主体现状,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向更高阶段的主体进发。
(二)培育大学生成为主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3]。高校人才培养是我国“深化思想引领,践行使命担当”的一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进行的政治认同、价值引领、道德养成教育等,集中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于自身事业后继之人培育的规格要求”[4]。将大学生培育为能继承、发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是党和国家对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6%,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655万人[5],艺术类本科生约占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本科生人数的10%左右,这些大学生未来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也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资源和重要依靠力量。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过程中,要将大学生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主体,视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未来主体性力量,培育艺术类大学生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责任,有效地筑牢学生的信仰高坝。
(三)培育大学生成为主体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另一方面也要为人育人,即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使他们成为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拥有更优越的物质发展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成长空间、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这在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发展基础的同时,也使艺术类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具有时代性的思想困惑、迷茫与焦虑。一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在丰富大学生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使其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因而大学生必然会产生思想上的困惑,甚至陷入对人生意义、人生追求的怀疑。二是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的提供在使大学生获得更大的精神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其直面多元文化、多种思潮的冲击。互联网时代的彻底到来加剧了社会思潮的激荡,多元文化此起彼伏,众声喧哗已经成为网络舆论场的常态。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必然受其影响,且艺术类专业学生群体普遍重视专业特长,存在文化课水平不高、传统文化修养不足等共性问题,同时尚未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波动明显,容易受到各类文化的影响,难免陷入思想上的迷茫。三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便捷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使其陷入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之中。科技的迭代更新推动社会发展不断加速,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的不稳定性愈发增强。如何适应新的变化,如何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定位自我的价值成为包括艺术类大学生在内的人们的共同焦虑。从就业方面看,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而数字生产方式的直接后果就是生产关系上的不稳定性”[6]。并且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新型机器人正在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极具竞争力的“新型脑力劳动者”,这种“新劳动者”的职业优势已经体现在诸多行业。根据相关媒体报道,AI的快速发展已经对企业招聘产生明显影响,包括游戏原画、美术设计、音乐创编等岗位数量正在收缩,而这正是艺术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未来。
二、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
主体的类型建构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不是抽象的思辨概念,而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主客体在本质上又是一种关系范畴,它是发生在人和对象两个实体之上的一种特定关系。只有在这种特定关系中,人才是作为主体存在的。”[7]人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关系,不能仅仅从“教育对象与教育者”这一种关系出发去理解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培育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从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看,要帮助大学生成为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8],不仅是教育者主体的活动,也应当是受教育者主体的活动。这就意味着受教育者需要有目的地参与教育活动,即受教育者知道该活动能够满足自己的某种目的和需要,同时具有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力,即能够在教育活动中适应教育过程,获取教育内容,满足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对于大学生来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味着大学生意识到该活动能够满足自身成长发展的某方面的需要(这种需要可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学生抱着满足该需要的目的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并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价值、能力。
进入教育活动,有教育意识,做出教育行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三大关键特征[9],由此可以提炼出大学生成为教育主体的三大关键指标:一是在场,二是自觉,三是行动。首先,在场,即参与到教育活动之中。与身体在场相比,这里的在场更强调大学生的思想在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以思想为基本场域开展的实践活动,因此与身体在物质空间的在场相比,思想在思想空间的真正在场才是决定教育活动是否真正开展、顺利进行的关键。其次,自觉,即意识到自己的教育需要,明确自己的教育目的。如果大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需要,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到满足,即没有产生进入教育活动的主观目的,那么大学生很难实现思想的真正在场,也难以建立与教育活动之间的主体性关系。最后,行动,即做出改变自己的客观存在的行动。大学生根据从教育活动中获取的教育内容和获得的知识、价值、能力做出的既可以是改变自己客观存在的思想观念、塑造自己新思想观念的行动,又可以是改变自己的物质性实践行为进而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
(二)培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体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体。人是主体,社会是客体,如果位置颠倒便会产生异化现象。马克思在批判劳动异化的时候指出,“如果人把他自己的活动看作一种不自由的活动,那么他是把这种活动看作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于他人的强迫和压制下的活动”[10]。
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培育成社会主体,一方面要把大学生培育为适应性主体,另一方面要把大学生培育成超越性主体。适应性主体是形成超越性主体的基础,超越性主体是培育适应性主体的目标。马克思指出,人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给定的条件下创造。大学生只有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才能够在社会上生存,才能够进行创造性活动。大学生要积极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历程,接受当前社会的基本规范,将人类积累至今的文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品质,为自己的成长发展所用。在此基础上,培育大学生成为超越性主体,不仅能够继承前人积累下的人类文明成果,还能够扬弃发展,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三)培育大学生成为共同体主体
从人与他人的关系来看,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成为共同体主体。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体,积极利用一切社会存在为自己的成长发展服务,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要成为以自我为中心,为了个人利益忽视甚至损害他人、集体利益的人。在面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时,大学生要成为共同体主体,即意识到“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1]。个人、他人、集体的关系不是相互冲突对立的,而是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集体是个体发展的前提性条件,只有集体成为“真正的共同体”,也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最终实现。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共同体建设,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念与目标蓝图,这就对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成为共同体主体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首先培育大学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体,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与各族人民一道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其次,培育大学生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体,“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青年的沟通理解、互动交往、团结合作的水平”[12]。树立世界视野和国际意识,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团结各国人民,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现实。最后,培育大学生成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体,地球大自然是包括人类在内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
三、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
大学生主体的路径实践
(一)抓好主渠道,通过教育内容塑造主体观念
首先,高校要从教育内容层面着手,将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主阵地,加强思政课理论教师同专业教师的交流和沟通,让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融合艺术课程元素,在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同时融入艺术设计案例,从而增强思政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以理论知识为重要载体,以课堂教学为重要手段,将艺术教育和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启发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自我定位,让大学生主体观念进课堂教学,进大学生头脑。
其次,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目的性。人不是出于不自知的本能进行认识、实践活动,人的活动总是带有目的性,满足某种需要就是人们开展实践活动的目的。人的需要是多样的,并且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条件的改善而不断向前推进的,伴随着需要的丰富发展,人的目的也不断提升,在完成满足需要的目的的过程中,人类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推动着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二是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能动性不能局限在个体的头脑中,要在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中释放出来,表现为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和结果。这是人在需要、目的的指挥下做出的行动,也是人的能动性的外在表现。作为主体,人要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一方面,发展主体的能力。“人只有具备必要的能力结构,才能成为现实的实践主体,进行现实的实践活动。”[13]人的能力结构主要包括自然力和精神能力两个方面,自然力是人的自然属性,精神能力是后天发展而来的,人要不断锤炼自身的精神能力,成为现实的主体。另一方面,承担主体的责任。人是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这也意味着,人的现在与未来取决于人自己的选择、决定和行动。因此,实现自我发展、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历史发展是主体内在的责任,作为主体的人要树立主人翁意识,承担自身责任。
(二)重视实践育人,通过教育活动锤炼主体动能
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大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提供以下条件:一是让大学生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这是大学生与教育活动产生关系的前提。教育者要向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以开放、包容、亲切的态度面对大学生,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欢迎大学生求助,让大学生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能为自己带来什么,以及自己的哪些问题可以通过该活动解决。二是关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要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了解大学生的基本情况、精神需要、思想困惑,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准备教育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教育活动,在保证教学理论性的前提下,通过艺术地创设语境、灵活地转换表达,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只有让思政课程的话语优势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够更有效地传达思想政治理论,要让大学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产生“顺应感”,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三是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要让大学生了解这项实践活动,掌握这项活动的基本规律,帮助大学生了解如何更好地接受教育,如何更高效地获取、掌握、内化教育内容,如何使这项活动为自身的成长发展服务,使大学生更明确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掌握对象的客观规律,进而更好地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三)全方位协同发力,通过教育环境保障主体成长
首先,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为大学生主体培育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课堂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塑造观念的重要场所,“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并贯彻执行体现了课堂环境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从课堂教学的形式来看,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教育主体、学习主体的地位,以民主、平等、启发、对话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将思政课拓展到社会课堂、鲜活实践、艺术实操过程中,使大学生在教育内容、活动中获得的主体感在课堂中得以巩固;从课堂教学的内容来看,教师要处理好具有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特征的教学内容,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统一,艺术类学生感性强,要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心理引领,让学生时刻感知到来自文科教师的人文关怀,通过眼神的交流、话语的肯定多方面引发学生的共鸣,捕获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将温暖渗透到学生心里。其次,应当为大学生的主体培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高校在制度设计中要把大学生作为主体来尊重,保障大学生在教育教学、校园活动、组织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大学生的需要,听取大学生的意见,欢迎大学生的监督。最后,应当为大学生的主体培育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艺术高校学生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独具艺术专业个性,在思政课学情、校情等方面因差异而具有多样性,从物质文化环境中看,校园建筑、教学设备、文化景观等的设计与建设都要贯彻使大学生成为主体的育人理念,为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增强创造条件;从精神文化环境来看,将“学生主体”理念贯穿于校风、教风、学风,营造鼓励大学生主体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学功,楼俊超.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兼评学界的几种常见理解[J].教学与研究,2012(08):49-56.
[2]俞吾金.马克思的社会主体论探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2-6.
[3]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J].求是,2023(11).
[4]黄蓉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根本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03):97-106.
[5]吴丹.在“上好学”上迈出坚实步伐[N].人民日报,2023-03-24(07).
[6]蓝江.功绩社会下的倦怠:内卷和焦虑现象的社会根源[J].理论月刊,2022(07):5-11.
[7]刘福森.主体、主体性及其他[J].哲学研究,1991(02):49-53.
[8]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5.
[9]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8.
[10][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4,189.
[12]邓希泉.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战略特征及实施路径[N].人民论坛,2023-01-31(06).
[1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79.
An Analysis of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ity from the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Xing, Meng Yixin, Yang Lingling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work of cultivating people for the future, the future of hum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needs college students to become the main body to oppose the domination of things, the futur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needs college students to become the main body to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task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the fu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needs themselves to become the main body to face the complex and changeable modern socie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s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ity in other aspects. We can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as a social subject so that they can face social existence with the attitude of a master; we can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as a subject of community, and make them integra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individual valu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e nation and manki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irst start from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content an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subjectiv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econdly, we can provide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to enrich the subjective energy of college students. Finally, relying on the artistic resources of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l departments and activity organizer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cultiva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student; cultivation of subjectivity; Chinese modernization; ar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责任编辑 杨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