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散结构理论视阈下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机制研究

2024-11-27 00:00邹红美
江苏高教 2024年11期

【摘 要】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需要主动把准时代脉动,瞄准新质生产力,不断地完善育人机制,积极构建“四链”融合的政产学研用创新格局。文章基于耗散结构视角,研究了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与涨落机制,分析了现代产业学院育人体系的弊端,提出并建立了能量输入、资源互补、“四链”融合以及监督评价反馈等机制,以高素质创新人才培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增势赋能。

【关键词】 现代产业学院;耗散结构理论;“四链”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章编号】 1003-8418(2024)11-0094-0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4.11.015

【作者简介】 邹红美(1986—),女,江苏扬中人,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讲师。

一、耗散结构理论和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特征

(一)耗散结构理论

196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科学家伊里亚·普利高津正式提出耗散结构理论,他认为耗散结构理论是一种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即一个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域的开放系统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当系统内部某个变化的参数达到特定阈值时,会发生涨落变化,导致系统出现非平衡相变,从原来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功能上都有序、稳定的状态[1。耗散结构的产生离不开系统的开放、远离平衡态、非线性作用、有效的涨落四个必要条件2。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的工具之一,也是研究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将基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深刻剖析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与耗散结构的耦合关系,探讨现阶段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育人机制。

(二)现代产业学院的新内涵、新特征、新要求

1.新内涵。2020年7月,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在“现代”两字上表现出极强的现代性,即新产业、新模式、新融合[3,这就要求现代产业学院突破传统校企合作的方式,聚焦新质生产力中“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的现实需求,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实现主体融合,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2.新特征。产业升级要求现代产业学院既要有传统产业学院的特性,也要具备新的时代特征。产教融合一体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现实背景也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解决企业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效果不显著的问题;现代产业学院采用创新的组织形式,以高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为参与主体,从而构成了全新的多元主体模式实现共同治理。这种多元主体共治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产教融合不深入的问题,并且打造出多元主体利益、价值、命运共同体。另外,现代产业学院以服务职能多维化为特征之MNg2zGFUbkjjdPeTCURVLA==一,立体化的职能维度促使产教融合更加紧密。

3.新要求。高质量契合产业需求的人才是现代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既是为企业培养专才,也是为产业培养储备人才,更是打造开拓创新进取的人才生态链。这就需要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强化要素融合的协同育人、打造知识积累的联合创新、构建价值创造的利益共享,促使产教融合产生倍增效应,进而保证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效果[4

二、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耦合分析

(一)开放性: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的逻辑向度

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是一个多主体、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5,处于政府逻辑、市场逻辑、学校逻辑和文化逻辑等多重制度逻辑结构中,打破了高校、企业、政府既有鸿沟,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等主体为其提供政策、设施、资金等输入,另一方面将产业信息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复合型人才向社会的输出,促使高等教育与行业企业呈现紧密型的依存和合作关系,也使其自身呈现显著的耗散结构的开放性特征。另外,耗散结构的开放性也是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所具备的,其不仅强化了育人系统与外部的交流需求,更要求在育人过程中及时有效回应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坚持主体意识开放、面向产业开放、学科交叉开放、评价方式多元开放,实现高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双向深度融合发展。可以说,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是一个具有显著开放性的动态系统。

(二)非线性: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的动力向度

现代产业学院的育人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涵盖了多个利益相关者和内外部环境,由于自利和他利等因素,各个主体和要素之间形成了合作和竞争的综合关系网,即非线性关系,并推动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向前发展。此系统由高校、企业、政府、行业、科研院所等主体或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内部包含众多要素,每个子系统之间、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产生了复杂烦琐、规律不明确的非线性作用,进而推动每个主体或子系统打破原先的界限范围,有机地融合渗透、协同合作、资源重组,并对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生成反馈,促使育人系统产生自我放大的内在机制,推动育人系统更加有序、完善。因此,非线性作用在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的耗散结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驱动角色,它通过相干效应、临界效应和突变效应这三个方面,进一步实现育人系统的整体效应。

(三)非平衡性: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的模态向度

开放的系统需要在非平衡的状态下才会达成一种生长的秩序,因此,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的非平衡状态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其开放性提供充足的条件,构成育人系统的各个主体及其组成要素之间的差异性,促使育人系统远离平衡态。不同时期内,政府需要以不同的经济形式为导向,及时调整经济社会政策以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并构建多方沟通平台。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等产业领域要及时调整自身发展领域,并对人才需求提出新的要求。在此影响下,高校也要主动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可见,各主体和各要素的变化对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发生的作用有显著差异,系统的不平衡性凸显,进而引起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能量交换,这为育人系统持续不断地向有序结构演化提供了动力基础,同时也维持了其非平衡状态。

(四)方差性: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的实践向度

当前经济和社会条件处于开放的状态,系统的内外涨落深刻影响着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促使其在动态调整过程中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学生主动学习产业相关的知识,并与原有专业知识进行非线性作用,提升与产业相适应的专业能力;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等要紧紧依靠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实时对市场需求、市场动态、技术难度、相关政策等进行综合监管和分析等。这些因素会使育人系统产生无以计数的涨落,其中一些涨落会触发育人系统的质变,从而形成更有序的耗散结构。因此,对于涨落机制、非平衡结构和非线性机制之间的内在关联需要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格外关注,从而保证系统的整体性优化和协同发展,进一步实现向新的有序结构的转变。

三、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

(一)动力不足,合作层次不深

现代产业学院是围绕产教融合而衍生的高校、企业、政府、行业和科研院所共同打造的命运共同体[6,“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激发共建主体跨界共生的动力所在,前者强调资源增值,后者强调利益满足与均衡,而现实中学术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人才培养的周期性、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社会声誉积累的长期性等会带来资源增值滞后、预期收益不稳定,进而导致基于合作契约的一次性投入和有限参与之后的观望行为,同时共建共享机制不完善、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多元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风险与收益不平衡现象,而现代产业学院是以追求利益组成的共同体,这将导致产教双方的合作呈现行业企业等“参”而不“入”、“入”而不“融”、“融”而不“合”的局面。因此,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就无法与来自行业产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的物质、能量交换,将无法形成有效的熵减机制推动系统形成有序的耗散结构,最终出现多元主体变成一元主体,育人系统处于近平衡态甚至是平衡态。另外,由于高校和企业、政府、行业、科研院所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和沟通,造成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内源动力不足、产教脱节、供需脱节、产教融合不深。

(二)目标不明,主体利益不清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指出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目标是服务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不同参与主体的诉求。高校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即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政府的目标是政治价值,即统筹人才供需平衡、助力区域经济发展;企业的目标是经济价值,即储备专业化人才、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行业的目标是社会价值,即培养引领本行业发展的人才、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科研院所的目标是科学价值,即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可见,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弱化成本控制,而其他主体会更强调高适配性,侧重成本控制和投入产出,这就导致目标分散、目标利益冲突明显。另外,投入与产出的不确定性风险也让其他主体缺乏投资动力,限制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中关于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场域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其方向定位和目标设定难以明确,进而加剧了理念冲突和合作矛盾,无法体现多方主体的利益和意愿,更多显现的是一种自身“主体性”,而忽视或否认“产”“教”双方的“主体间性”,无法形成产教双方的共同利益指向和发力点,最终造成发展后劲不足,具体目标实现难度加大并趋于形式。

(三)机制不畅,培养保障无力

现代产业学院的本体职能是育人,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无缝对接、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的全面融合就需要有效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整个培养过程[7,这个机制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参与建设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参与各方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和协同;立足长远,能够长期、持续、稳定、有效地运行”。然而,目前政府缺少针对产业学院的细化扶持引导政策,产业学院配套政策滞后、产权不明等导致产业人才培养后劲不足,由于没有明确划分关于各方主体的责任,这就导致了主体的法律地位不能进一步明确,进而各方主体的最大效能得不到完全发挥。另外,利益分配方面的弊端和保障机制的缺失会进一步造成矛盾冲突,必要的法律制度保障缺失、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导致运行存在诸多风险。

四、现代产业学院育人机制的实践进路

(一)建立以市场为纽带的能量输入机制,增强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的开放性

1.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性和根本性问题,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接受并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全周期工程教育、产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多方协同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进行人才培养、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创新,以教育理念的开放主动对接产业和社会的需求,推动产教的深入融合。

2.教学体系开放。打造开放的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教学体系也是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的重要控制参数,亟须在基本知识结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编排和教学结果评价等方面作出系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整体规划,通过获取其他主体的外部能量,推动自身控制参数向临界点靠近,实现系统涨落。开放的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聚焦产业链,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与互动,以外部力量的介入推动自身系统熵减,促使系统内外主体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担。一方面将产业趋势、产业规律、产业理念、产业文化以及人才需求等纳入基本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选择,引导学生开展“学中做”“做中学”“探中学”;另一方面教学不单要从课堂发展到课外,还要从学校走向企业,将教学与生产进行深度绑定,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市场适用性,而企业要承担使命担当,提升教育贡献度,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3.教师队伍开放。教师队伍是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的力量源泉,开放性的教师队伍需要通过产教资源共建共享,以“产”为支撑、以“教”为核心,强化沟通“产业链”和“教育链”,搭建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平台,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育机制,强化校内教师与外部环境的紧密联系,加速产业信息的扩散与转移,推动育人系统和外部环境的能量、信息或物质交换。

(二)建立以需求耦合为基础的资源互补机制,推动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远离平衡态

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中的企业、行业等产业主体通过吸纳高素质人才重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系统,并从高校主体中获取人才、科研项目等稀缺资源;高校通过向企业、行业等产业主体提供高素质人才,实现科学知识向社会转移的能力提升,至此,内外双方形成了以市场为纽带的需求耦合。不同的需求使得现代产业学院各主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不变的是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也成为多元主体相互合作的耦合点。

原始平衡状态的打破导致育人系统的内部构成要素之间、育人系统与外部之间形成差异,能够使系统的结构发生改变。所以,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要充分利用处于远离平衡状态的有利条件,挖掘和发挥育人系统各主体的需求和优势,激发需求侧和供给侧变革合力,建立以“行业指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导、资源共享”理念为指导、以需求为耦合的资源互补机制,开放共享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促进育人系统和产业企业系统异质性资源的互补与互促。在政策供给、资源配置和制度保障上,要促进政府从税收、财政等方面增加对高校产教融合的支持,构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生态环境。与此同时,鼓励企业充分结合自身的实践资源、文化观念和技术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信赖的资源共享平台,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劳动价值观等方面;促使行业发挥高校、政府、企业等多方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作用,了解本行业领域内的前沿技术、内在运作状态以及当前产业人才需求与供给匹配情况,助推多方协同育人目标和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发挥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智力优势,提供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技术产业化、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等服务,促使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建立以人才培养为总牵引的“四链”融合机制,强化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的非线性作用

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的各方主体本身就构成了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需要通过构建以人才培养为总牵引,优化教育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涵养人才链的“四链”融合发展机制,进一步激发各方主体参与积极性,凝聚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改革合力,通过有效的良性互动促进育人系统整体的有序演化,进而推动育人系统各方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一是精准对接“建链”,打造价值共融共同体。以产教深入融合实现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学科体系与生产实践、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技术攻关以及社会服务与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构建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互利共生的发展格局。二是协同育人“强链”,打造人才培养共同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整合多方资源优势,挖掘合作平台效能,构建与产业结构高度匹配、与市场需求精准耦合的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结构。三是优化服务“固链”,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瞄准产业升级需求,组建跨组织科技创新联合体,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赋能技术和资本,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实现关键技术攻关,驱动产业链价值提升。四是坚持项目“延链”,打造创业孵化共同体。搭建产教对接平台,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原则,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作用,通过项目引进驻校,整合各方主体的资源优势,打造产教融合新范式。

(四)建立科学有效为导向的监督评价反馈机制,促成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的有效涨落

监督评价反馈机制是触发现代产业学院育人系统内外部环境生成有效涨落的重要推手,因此育人系统要建立以科学有效为导向的监督评价反馈体系来保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一是要建立多元质量评价机制,增强育人系统的适应性。以高校为牵头单位,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围绕产教双方的需求,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改革教学内容与合作形式,打破育人系统内部平衡,激发活力,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监测预警系统,重点关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人才供需双方的数量变化、发展趋向等指标。二是要建立质量监督反馈机制,增强监督反馈的适应性。引进第三方机构,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通过质量监督反馈,持续跟踪监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得育人系统各方主体利益与人才培养质量发展目标相匹配,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建立人才质量保障机制,提高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完善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结构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构建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专业系统,淘汰供应过剩、就业率低、工作岗位消失的专业;以产业集群为核心构建专业学科群,对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精准调控。四是健全监督评价反馈机制。基于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反馈,强化监督评价刚性约束,使得各参与主体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所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是匹配的,推动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杜玉帆,李爽.耗散结构理论视角下职教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及优化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3(13):13-20.

[2]黄峰.思想政治教育的耗散结构运行机理及其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08):62-67.

[3]周坚和,秦小云,李健.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04):31-35.

[4]沈洁,徐明华,徐守坤.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1(12):56-58.

[5]孙善学.产教融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90-94.

[6]张元宝,杨国兴,毛防华.应用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路径——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江苏高教,2023(07):52-59.

[7]朱禹铮.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人才培育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29-30.

基金项目:202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双碳背景下能源类研究生思政教育模式研究”(2023SJYB2067)。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of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Zou Hongmei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e integrated promo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alent,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keep up with the times, target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actively build an innovative pattern of "four chain" integration of government, productio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openness, far-from-equilibrium, nonlinear interaction and fluctuation mechanis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and analyzes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Then it proposes and establishes energy input mechanisms, resource complementary mechanisms, "four chain" integration mechanisms and supervision-evaluation feedback mechanisms to empower the advance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Key words: modern industrial colleges;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four chain" integration; cultivation of talents

(责任编辑 刘梦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