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导向作用。该理论强调知识生产并非单一学科的封闭性活动,而是需要跨学科合作、实践应用和创新驱动,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产生各种实质性的影响。然而受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当前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正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知识生产活动受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等。为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高校需要在知识生产模式理论的指导下,剖析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问题及成因,进而创新育人理念、明晰育人目标、优化育人规划。
【关键词】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知识生产模式理论;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章编号】 1003-8418(2024)11-0089-0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3236/j.cnki.jshe.2024.11.014
【作者简介】 步海洋(1983—),男,江苏扬州人,南京财经大学人事处科长、助理研究员。
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作为驱动时代发展的首要因素,其诞生与发展都是知识生产的结果,这也决定了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导向作用。作为面向行业领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其本身就与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建设、技术创新有着必然联系。在全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基于知识生产模式理论视角,探讨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知识生产模式理论概述
(一)正式提出及主要观点
知识生产模式理论概念是英国学者迈克尔·吉本斯等人于1994年提出的。他们对不同时期的大学,在办学方向、治学理念、社会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知识生产主体的关系互动,将当代社会的知识生产方式归纳为知识生产模式1与知识生产模式2。知识生产模式1是一种较为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新知识的创造主要依托科学实验、学术研究,并借助研讨会、讲座等途径进行知识传播,主要应用于科学研究、生活生产等领域。知识生产模式2是在知识生产模式1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影响,对知识生产模式1原有的知识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应用形式等都进行了更新与迭代,强调知识生产与共享的去中心化、民主化,倡导知识生产、传播、应用、存储应当更加多元化,不应将关注点全部放在专家、学者以及科研机构上,要让更多的人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参与到知识的生产与共享中。知识生产模式3是美国学者埃利亚斯·G.卡拉雅尼斯于2003年提出的,他在对吉本斯关于知识生产模式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特点指出,在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中,不同性质的、碎片化的知识节点都可以在相互碰撞中建立联系并重新组合,从而创立全新的知识集群。
(二)整体发展历程
1.早期发展阶段。中世纪的大学以独立性、自洽性组织的形式而存在,主要教学内容为人文经典著作。在治学态度上,拒绝与社会中一切世俗性的生产经济活动发生直接关联,偏向追求纯粹的知识研究,认为学术研究、知识生产是一项神圣的事业,由此诞生了以“大学垄断知识生产”为代表的知识生产模式1。
2.成熟发展阶段。19世纪二三十年代受英国新大学运动的影响,以剑桥、牛津为代表的一批高等学府逐渐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走出“象牙塔”,迎合高等教育平民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势,以服务社会进步、驱动经济发展为己任,并增设职业性、技术性、实用性较强的课程,逐渐进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知识生产,由此也就诞生了以“三重螺旋系统”为代表的知识生产模式2。该模式要求将大学育人置于社会发展整体环境中,通过协调发挥大学、产业、政府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的知识生产活动产生驱动、导向作用。
3.完善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社会生产方式也开始由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生产转变为智能创造,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已经到来。自媒体时代的发展更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传播知识、创造知识、选择知识的便利条件,使得社会大众逐渐进入知识生产模式系统,成为推动知识生产的重要驱动力,自此也就诞生了以大学、产业、政府、社会为主体的知识生产模式3 ,即“四重创新系统”。
二、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影响
学校本质是一个以生产知识为主的社会性组织,因此学校日常的教学治理以及决策制定也必须充分尊重知识生产的一般规律,在知识生产模式理论主要观点的导向下,按照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对教学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1]。一方面,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引发高校对自身教育职能问题的进一步反思。高校本身就包含在社会体系中,属于社会性组织,其自身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其在社会中扮演的不应仅是知识、技术、信息的传授者、生产者、建设者,还必须以社会服务者的身份存在,通过自身知识生产活动的开展来为经济增长、社区建设、区域发展、产业创新提供一定的驱动和支持作用[2],以此来彰显高校在社会中的价值、地位,使高校通过生产知识、培育人才的方式来践行自身的社会职能。
另一方面,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引发社会大众对高校人才培育质量的关注。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对大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专业技巧、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不断的成长与完善中逐渐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基于这一要求,高校越加关注对人才培育质量的提升,在不断创新专业课程教学形式、拓展专业课程教学范围的同时,更在高校中开设了包括创新创业、社会心理学、传统文化等在内的多类型课程[3],意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习和践行,从而全面提升自我能力和自身素养。
三、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
改革实践的困境
虽然在国家教育创新改革发展政策的指导下,目前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育实践工作整体向好,基本践行了知识生产模式理论相关要求,能够在充分对接社会、产业的过程中,调整自身人才培育方案,发挥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4],但也正是由于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办学特色,使学校与行业发展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行业环境的变化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
(一)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行业特色属性淡化,人才培育质量降低
受到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通过扩招、扩系、扩院抑或合并办学等多种途径走上了横向发展的道路。虽然这对于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将行业特色专业办出规模、办出特色,但从目前看,扩招政策的实施对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人才培育质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导致其培养出来的行业特色型人才“含金量”降低,在各项能力、素养方面出现与行业需求不对标的情况[5]。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短期内在高校教育资源、实力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化发展容易造成高校部分教育资源的分散,从而对地方行业特色型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其在资源支持力度不足的情况下特色逐渐弱化;二是扩大化发展使得高校教学管理任务成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自身的能力、实力、精力等都构成了挑战;三是受各方面现实因素的限制,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在优秀师资培育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学校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的师资不足,特别是在教师精力不足的情况下,更是无暇顾及各种产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二)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陷入改革发展困境,知识生产活动受阻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受行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比如,地方行业变迁,导致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特色专业、学科逐渐失去市场需求,从而对学校招生、学生就业以及学校科研经费划拨等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地方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导致当地在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等配置上出现极大的变动,引发高校陷入短时间的育人困境。原本围绕行业展开的一系列技术创新、创造等活动,在社会资源缺少、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也势必陷入缓慢发展的境地,这些都会影响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在人才培育和知识生产活动等方面的潜力发挥,从而无法承担起破解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难题以及培育高层次人才的重任。
(三)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定位过高,目标重点定位不准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建立的最初目的是利用高校在知识生产方面的固有优势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通过主动配合、适应国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布局与规划,致力于各类“卡脖子”技术性问题的解决。但受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影响,各地行业特色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味追求“大而全”,将知识生产目标单一地聚集到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重大科研领域。虽然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行业尖端问题的解决,带动了国家高尖端行业的发展,但一味“贪大求全”的选择反而导致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失色”,容易陷入“同质化”发展的境地。一味地采取高标准开展人才培养,将知识生产局限在高精尖领域,不仅容易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弱化了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方面应当具有的服务能力。
四、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导向下的地方行业
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
(一)育人理念要与时俱进
在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必须始终保持自身在育人思想层面的正确性、先进性,以此来为其今后贴近行业的知识生产、人才培育等系列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保障。为此,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需要将“四新”理念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思想,作为今后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的总体思路。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弊端,从而通过“四新”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方法的引入,使地方行业特色型专业以及学科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以此来充分回应新时代社会对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殷切期盼,利用高校在地方行业特色专业及学科方面的固有优势,多为本区域社会各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6]。基于此,我们在强调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教育公平、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理念的基础上,要真正将人才培养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实用、适用上,从社会行业需求出发通过跨学科教学的开展,对学生学科综合素养予以全面培育,使学生有能力、有实力从容应对各行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
(二)培养目标要清晰明确
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的选择需要明确的育人目标来发挥导向作用。为此,按照知识生产模式理论相关解析,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需要将自身发展目标对准国家以及行业在技术装备、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发展需求,通过社会最新科研成果向人才培养资源的转化,不断强化高校在产业发展中的服务能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以此来稳固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在行业知识创新、行业科技进步、行业人才培育、行业培训再教育等方面的主导性地位。
一是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要依据行业发展需求,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校需要联合当地产业发展相关部门,一同对本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综合实力以及地域自然资源储备情况等做出全面调查,以此来对当地行业发展趋势、特点、形式进行精准研判,进而从中分析出地方行业发展的切实需求[7]。比如在工业机械产业发展为主的地区,可以将机械制造类人才以及环保类人才作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等,进而围绕不同的目标以及学科特点,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针对人才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职业道德、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等制定更详细的培养计划。
二是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要依据地方发展规划提前做好谋划布局,以此来满足地方未来发展需求。为此,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需要继续加强与地方新兴产业、优势产业之间的合作,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筹划地方行业特色型专业以及课程的设置,以此来实现高校课程体系的优化;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需要继续加强科研平台的建设,通过与地方产业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优质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以此来全面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使之有充足的准备迎接地方未来发展方向的调整。
三是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发展实际以及所在区域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考量,有针对性地制定育人目标,并按照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对育人目标予以清晰明确地描述,使全体师生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助于人才培养,更有利于高校走出同质化竞争的境地,使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满足国家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三)育人规划要依势而为
知识生产模式3指出,如今的大学需要不断强化自身服务能力,充分结合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革新等社会中一系列新的变革,不断优化调整育人规划,使之在教学、科研、育人等整体工作上充分适应社会行业发展需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的同时,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需要从自身当前发展现状出发,充分审视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使命与担当,站在长远规划角度对育人规划进行审时度势的考量,从而找准育人路径[8]。
一是积极构建高质量学科生态体系。知识生产模式理论指出一流大学均是在服务社会发展中受社会驱动而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要想实现人才培育质量的提升,也需要在服务社会中遵循高质量学科建设目标,有重点、有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学科建设工作,以此充分突显学校的学科建设特色,构建良好的学科生态体系。在学科建设上,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要着力于建成一批对地方行业发展具有强有力支撑效应的主干学科,并在不断探索与积累中构建极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极具稳定性的教师队伍,以此来彰显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办学实力;要不断强化人文、基础性学科建设,使高校拥有实现快速发展、适应行业变革的重要基础;要顺应行业发展潮流,积极挖掘学科潜力,对符合学科大体布局的相关学科建设予以扶持,并将之作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重点,使之成为未来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补充。此外,需要强调的是,考虑到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教育资源、能力方面的有限性,在学科建设工作上学校要做好先后顺序的规划,在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中,优先支持那些具有鲜明特色以及比较优势的学科,着力于优势、高峰学科建设目标的实现,使之成为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育的重要标志。
二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将人才培育瞄准行业需求、行业标准,明确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区域发展中的服务面向以及自身定位,不断拉近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增强校企在人才培育方面的契合度。以常州大学为例,该学校本身就是应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需求而生的,肩负着为地方行业发展服务的重任。在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常州大学始终坚持立足地方、依托行业,构建校企联动人才培养体系,为当地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量的优秀一线工程人才。新时期以来,针对各行业转型升级的大势所趋,常州大学自2007年起对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技术发展情况、石油化工行业企业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长期的密切跟踪,并以此为基础对当地石油化工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结构等趋势进行了科学研判,绘制了石化人才特征画像,联合当地石化企业一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与优化。学校通过将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向教学项目的转化,陆续建成了以工程基础、化学基础、数理基础等为代表的五大课程模块,以及以动力模型仿真、单元设计、综合设计项目、分子模型设计、车间设计等为代表的六类模块。此举不仅使常州大学建立了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更提高了高校课程体系与当地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综上所述,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地方经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其在推进制造强国、教育强国战略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加速教育界与产业界深度合作的重要主体。随着新知识生产模式理论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演进关系的日益紧密化,教育领域也逐渐进入创新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而这也预示着高要求、新挑战。在这一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在人才培育路径方面需要突破固有局限,在新技术、新知识、新标准的加持下实现弯道超车,以此来促进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永,张亚星,蒋祺炜.在蓉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评价及建议策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05):140-153.
[2]孙健.区域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以惠州学院对接惠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1(05):93-96.
[3]姚书志,武建鑫,郝瑜.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方略——基于学科生态系统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1):46-52.
[4]周南平,蔡媛梦.“双一流”建设中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思考[J].江苏高教,2020(02):49-54.
[5]徐海玲,尹洁,李锋.行业特色高校学部制改革驱动力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8(03):48-49.
[6]姚保兴.高校人文社会学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7(72):66-70.
[7]王玉杰,王嵘.应用型高校成人教育培训服务地方经济转型的“14N1”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7(07):70-73.
[8]舒佳.基于新知识生产理论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01):72-75.
基金项目:2024年度南京财经大学改革发展研究课题“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究——基于知识生产模式理论的分析视角”。
Research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ath of Local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Bu Haiyang
Abstract: In today's knowledge economy era,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This theory emphasizes that knowledge production is not a closed activity of a single discipline, but requires interdisciplinary cooperati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which has various substantive impacts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in universities. However, due to various practical factors, local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are currently fac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ale8b63b6511f38d7d4f57e9ec3aeacca1dnt cultivation, such as declining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limited knowledge production activities, and in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In order to better address these issu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hey need to carefully review the shortcomings in past talent cultivation work under the guidanc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 theory, and then adopt correct and advanced educational concepts, formulate clear and explicit educational goals, and launch more adaptive educational plans.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with industry characteristics; theory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mode; talent cultivation
(责任编辑 郑昕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