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已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商业银行各类业务的资本占用将有所调整。相较于原中国银保监会于2012年6月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被称为“资本新规”。中小商业银行在资本新规实施后,要结合自身风险偏好,坚持“三服务”原则,服务当地实体经济,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2024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将指导商业银行做好“资本新规”实施工作,引导银行持续回归本源,优化资产结构,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作为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在“资本新规”监管下生存好、发展好,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尤为重要。
一、“资本新规”修改的主要内容
“资本新规”的主要变化内容如下:一是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促进资本监管与银行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二是重新构建第一支柱下风险加权资产计量规则,提升了资本计量的风险敏感性,细化了商业银行的分类、个人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自管产品风险权重、房地产风险分类及权重、单列逾期贷款等;三是提高了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要求,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留存、制度和措施;四是优化了第二支柱关于监督检查和压力测试的应用,加大资本充足的监督检查力度;五是全面提升第三支柱信息披露的标准和内容,提高信息披露的可比性、一致性,增强市场外部约束。
二、差异化监管对中小银行的影响
“资本新规”减轻了小规模银行的合规压力和成本。对中小银行而言,在资本新规”差异化监管下,主要划分为第三档和第二档,无第一档。总体上看,监管要求有所提升,但监管复杂程度相对较低,有利于减少中小银行合规成本,更好地让个体更加稳健发展,激发活力。第二档和第三档银行资本监管要求有着不同程度简化;信息披露也仅需披露关键审慎指标和资本构成等报表,大幅减轻了信息披露压力和成本。
“资本新规”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小微企业和实体。从风险权重的变化来看,在银行对公贷款中,部分房地产开发贷款的资本消耗或小幅上升,优质企业、中小微企业贷款的资本占用下降。其中,“资本新规”细化了一般公司的风险暴露分类。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权重由100%调整为85%,区分出投资级公司,其风险权重由100%下调为75%。这一调整,将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符合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导向。零售信贷方面,降低了信用卡风险权重,符合监管零售的“合格交易者”的信用风险权重从75%大幅降至45%。总体上看,“资本新规”鼓励信贷资源更多投向小微企业。
“资本新规”引导非信贷资金投向安全性高的领域。按照“资本新规”的规定,在银行投资中,部分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权重有所降低。具体来看,对地方政府债券进一步划分为一般债券与专项债券,其中专项债券适用的风险权重依旧为20%,一般债券适用的风险权重从20%下降为10%。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将会加大对地方一般债券的投资力度。在期限配置上,将更加重视。此前,银行投资同业存单的风险占用按资产的原始期限区分,三个月以内的是20%、三个月以上的是25%。“资本新规”规定对期限3个月(含)以内A+级和A级银行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维持20%不变,对B级、C级银行分别上调至50%、150%;对3个月以上A+级、A级、B级、C级四类银行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由统一的25%分别调高至30%、40%、75%和150%。
“资本新规”提高对风险管理、数据治理、系统管理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资本新规”对银行的数据治理、风险计量、系统管理与系统协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商业银行的数字化管理水平也将直接影响风险加权资产计量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以信用风险权重法风险暴露分类标准为例,投资级公司风险暴露涉及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现金流量、对外担保等共8类认定条件,若无法及时准确获取并更新上述数据,将适用更为严格的监管要求。这对中小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城商行和农商行的整体资产规模、盈利水平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系统建设、数字化能力相较国内先进银行仍有不小差距。
“资本新规”对不良处置和风险防控的资本充足性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整体有所放缓,中小商业银行金融资产质量面临下行压力,经营发展也受到经济周期性影响,部分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增高,不良资产核销进一步加剧了对利润的侵蚀,从而影响资本的内生性积累。监管机构对中小银行做好不良贷款化解工作也日益从严,督促中小银行持续加大拨备计提力度。
三、主动应对,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资本新规”背景下中小银行要主动应对,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是强化轻资本运营的管理理念。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支撑风险加权资产(RWA)增长的关键,优化资本使用效率、寻求更为轻资本的发展模式,优化调整经营和业务结构,提高单位资本的产出效能,使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匹配RWA扩张速度,从而保持稳定的资本充足水平。持续向中小微企业、零售贷款领域拓展业务,降低资本消耗。
二是进一步加大服务中小企业力度。银行企业贷款中投资级及中小企业风险权重下调,为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初创企业提供了新机遇。服务中小企业本身也是银行自身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选项,立足三服务定位,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结合当地特色,加大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和支持力度。
三是不断夯实金融数据治理能力和科技赋能水平。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数据的收集、处理、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普遍选择将大量资源向金融科技和IT基础设施倾斜,以夯实数据治理基础能力,助力资本管理和风险计量工作高质高效开展,从而有效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和管理能力,切实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高对科技的投入,提升金融科技赋能精细化计量能力,前瞻性地建设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夯实基础。
四是平稳有序开展同业业务。“资本新规”中同业业务风险权重明显上调,将为相关业务的开展带来更高的资本消耗,约束银行同业资金的空转,进一步引导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银行同业客户的信息审核与调查,避免资本浪费。坚持差异化经营理念,实施不同的发展策略,结合自身风险管控能力,在保持流动性的前提下,适度开展金融市场业务。
五是加大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支持力度。地方债风险权重下调将降低银行持有专项地方政府债的资本压力,鼓励银行提高对地方政府债券的配置意愿,加大对地方债的投资,从而推动地方政府融资成本的降低,有助于其债务透明度的提升。中小银行可以适当增配债券,节约资本,同时也能改善流动性。
六是多渠道拓宽负债来源,优化负债结构,降低同业负债依赖。坚持回归本源,提高对基础存款、低息存款的重视,持续拓展并稳定传统存款业务,用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积极主动争取央行资金支持。同时加大与同业的交流力度,拓宽同业朋友圈,提升中长期负债营销力度,提升债券发行成功率。
七是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降低不良资产对资本内生性积累的冲击。中小银行要持续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置和管控力度,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原则,配置专业人才队伍,利用好政策窗口期,综合运用清收、核销、以物抵债、诉讼、转让、重组、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多渠道处置不良资产。尽最大力度降低不良资产对资本的消耗。
结语:
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中小银行要认清形势,明确自身定位,结合“资本新规”要求,立足“服务城乡居民,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定位,坚持特色化经营道路,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强化基础能力,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