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清晨,你突然发现镜子里自己的两只眼睛大小不一,在刷牙漱口的时候,感觉嘴巴“漏水”了,你可能觉得是因为没睡好才出现这种症状,而没有放在心上。但是第二天,却发现自己的情况非但没有减轻,一边的脸部肌肉还不受控制,连闭眼、微笑等表情都无法轻易做到,这时候不得不警惕,你是否“面瘫”了。
面瘫,医学上称为“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受损而表现出以面肌瘫痪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根据面神经受损发生的不同位置特征,面神经受损的位置在面神经核的上行部分则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中枢性面瘫),面神经受损的部位在面神经核下行的区域则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瘫)。发生面瘫的原因比较复杂,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脑梗、脑出血、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外伤、病毒感染、炎症、血管痉挛。这些因素单一出现或混合出现都会造成面神经的受损,从而表现为面瘫。
临床上,大部分患者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面神经炎、病毒感染或面部血管痉挛导致,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出现,但只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后,大多改善较快且预后较好。
周围性面瘫因其为面神经核下部位的受损,通常为单侧面部表情肌的瘫痪。面神经的分支包括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其主要涉及的表情肌有额肌、皱眉肌、眼轮匝肌、颧肌、笑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降下唇肌、口轮匝肌等。额肌的运动可以使我们抬眉,从而产生额纹。皱眉肌与我们眉间纹相关,眼轮匝肌则控制着我们眼睛的开合。颧肌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好看的微笑。同时微笑的完成还需要笑肌、提口角肌等的帮助,提上唇肌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耸鼻的动作,同时出现鼻唇沟。降下唇肌可以完成下拉嘴角的动作。口轮匝肌控制着嘴的动作,包括闭合、张嘴等。面神经不仅支配着表情肌的运动,同时还支配着一部分泪腺和唾液腺,还与传导舌前2/3的味觉相关。
所以当出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会出现以面瘫侧抬眉时的额纹消失,皱眉时眉间纹减退或消失,瘫痪侧闭眼时露出眼白,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因为瘫痪侧提上唇肌的无力导致瘫痪侧的嘴角向下,对比之下导致正常侧的嘴角向上。因闭嘴不完全导致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吃饭时因为相应的肌肉运作失效而使得食物滞留在牙齿和脸颊之间。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流泪,无法控制的唾液分泌及舌前2/3的味觉减退或消失。
很多来就诊的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是:“医生,我这个脸能不能治?能不能恢复到和以前一样?”针对这个问题,作为医生的回答是:“早发现早治疗是面瘫恢复的关键。”
在临床面瘫患者的诊治中,医生对明确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最关注的问题就是“第几天”。治疗介入的时间及前期治疗是否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治疗的效果。所以如果意识到自己可能面瘫了,建议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就诊。面瘫前7天是治疗的最佳时间。
对于明确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如何“治疗”是重中之重。面瘫初期(面瘫3天内)的一般患者,予以短时间的激素治疗是极具必要的。很多患者“闻激素色变”,其实,短时间的激素治疗,其副作用一般是不明显或是轻微的,但对于病情的帮助巨大,临床指南也建议面瘫初期用激素冲击治疗。在激素的应用中建议前5~7天予以足量,后逐渐减量至停用,激素使用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月。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儿童、糖尿病患者等对激素使用存在相对禁忌的人群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才可使用。针对面瘫初期就诊不及时的患者,比如7天后才来就诊的患者是否还有使用激素治疗的必要,需要根据患者目前面瘫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后决定。
周围性面瘫患者还需要关注到是否伴有疱疹病毒的感染,是否出现耳内疼痛或是有耳部周围的疱疹病史。针对有疱疹感染的患者,在用药时需要附加抗病毒的药物。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在面瘫患者中同样也可以应用,具体请咨询医生。
除药物治疗外,还可以选用中医中药、针灸等治疗。一般面瘫初期以清热解毒药物为主,可适当联合针灸治疗,针灸取穴以远端取穴为主,面瘫5~7天后可选取局部的穴位进行针灸,并可结合电针、艾灸、拔罐、红外照射等以温经活络,促进面部肌肉恢复。
天气变换、劳累、受凉等被认为是面瘫常见的致病影响因素,所以要进行自我保护,注意保暖,避免过冷刺激,外出时可佩戴口罩,不直面空调风等,适当的锻炼,健康的作息,充分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都是有必要的。
若已经发生面瘫,患者可以怎么做?
首先应当注重面部保暖,不宜再受冷风刺激,避免冷水洗脸等;其次患者可每天面部自我按摩,按摩动作以轻柔为主,使得面部发红发热时效果最佳;再者注重口腔卫生,因面瘫患者刷牙不便,应格外注意口腔卫生防护;而针对闭眼不全的患者需要注意眼部卫生,可使用滴眼液,夜间入睡时可采用眼罩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