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铎王朝(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是英国历史上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英国未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都铎王朝先后经历了亨利七世、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共五位君主。都铎大贬值(the Great Debasement)就发生在亨利八世统治的最后几年和爱德华六世统治期间。几个世纪以来,英国的流通手段主要由银和金两种贵金属铸成的硬币构成。从更长的时间尺度来看,英国货币的平均贬值率很低,据统计,973—1696年,货币平均贬值率仅为0.4%[1]。在这样的背景下,都铎大贬值成为英国历史上的一次独特事件,也是英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为财政目的而严重降低硬币纯度和重量的事件。
都铎大贬值的直接原因是战争带来的军费需求。在亨利八世和爱德华六世统治时期,英格兰与法国、苏格兰等周边邻国战争频繁,军费支出超过350万英镑[2]。虽然采取了没收教会地产、解散修道院、大幅举债和征税等手段,但政府入不敷出的情况仍然无法得到改善。因此,降低金银币成色,重新铸币带来的铸币税等收入成为当时英国政府的选择。事实上,在军费不足的原因之外,英国王室奢靡挥霍加剧财政危机,金银比失调下的黄金外流大大扰乱了货币流通,也都助推了都铎大贬值的发生。
都铎大贬值阶段划分
都铎大贬值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爱尔兰的货币贬值试验阶段,发生在1536年和1540 年。这两次贬值是通过降低爱尔兰货币的成色来实现的,在1536年发行10盎司“竖琴”(harp)型银币和1540年发行9盎司2本尼威特(dwt)新币的过程中,银币的成色已经从90%下降到75.8%[3]。在此过程中,总铸币数量并不多,但利润令人满意。亨利八世也通过这一贬值试验,发现公众可以容忍适度的货币贬值,而通过隐瞒贬值事实的方式往往可以获得更多利润。这也成为后续英国货币贬值的前奏,并通向了下一阶段,即秘密贬值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英国秘密贬值阶段,发生于1542年7 月至1544年3月。货币贬值的手段方式与前述类似,即贵金属含量被降低,具体而言,单位重量的贵金属所铸造的货币数量增加,同时提升了贱金属比例。1542年5 月签署的秘密铸币合同将金币的成色从99.48%下降至95.83%,将银币的成色从92.5%下降至77.1%[4]。当然,这一过程是秘密进行的,发行货币始终在王室官员的严格监督管理之下。虽然此次贬值达成了大约9%[5]的较高利润率,但秘密贬值带来的贵金属短缺导致铸币量始终处于低位。为了进一步扩大铸币规模,公开的货币贬值成为下一步选择。
第三个阶段是英国正式贬值阶段,发生于1 5 4 4 年5月至1551年10月。在此期间,共发生五次公开贬值。第一次贬值发生于1544年5月至1545年3月,1544 年5月颁布的新铸币合同保持了金币成色与原来相同,但将银币成色降至9盎司[6],并最终带来了3.6万英镑毛利[5],初战告捷。第二次贬值发生于1545年4月至1546年3月,金币成色降至22carat[7],银币成色降至6盎司[8],大规模的新铸币量带来了高额利润,共计8.4万英镑[6]。第三次贬值发生于1546年4月至1548年9月,金币成色仍保持为22carat,但银币成色进一步降至4盎司[5]。在此期间,亨利八世去世,爱德华六世即位并进一步延续了贬值政策。第四次贬值发生于1549年初至1550年夏,与过往几次贬值方式不同,此次贬值转向了成色高但是重量低的货币。虽然过程中出现了成色回落、重量回升的变化,但所含的贵金属量仍较之前有所减少。第五次贬值发生于1550年夏至1551年10月,银币成色降至3盎司[6],获利约为1 6 万英镑[5],其他类型的货币如塔斯通(teston)、格洛特(groat)也出现了面值贬值,这一阶段也是贬值最为严重的。
都铎大贬值的影响
引发都铎大贬值的直接原因是要满足战争的军费需求。从各个阶段的贬值收益来看,都铎大贬值确实为英国皇室赚取了巨额的利润,总计约达127万英镑[9]。截至1550年5月,英国军费达到350万英镑[10],除去税收净收入和解散修道院、出售王室土地所获收入,仍然存在接近147万英镑的缺口[9],而贬值所带来的利润恰好补充了这一不足。
但是货币贬值背后往往是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对于民众的正常生活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都铎大贬值以来,平均物价上涨2到3倍[11]。从较长时间来看,谷物的价格从1470年到1555年之间上涨了约225%,肉类价格同期上涨了185%,其中很大一部分价格上涨都发生在都铎大贬值期间。单位夸脱小麦的十年平均价格从贬值前的6先令8便士,增长到贬值后的15先令3便士,也即前者的2.3倍;一头牛和一只羊的贬值后价格分别达到贬值前的3.4倍和2.3倍左右[11]。虽然工资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上涨,但由于工资的黏性更大,其涨幅往往追不上商品涨幅。1520年英国的非熟练工人日工资为4便士,1560年上涨至7便士,涨幅仅为175%[11]。由
于指征真实购买力的实际工资下降,工人等普通民众购买力减弱,面对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攀升,很多普通家庭甚至不能负担基本的生活开销,导致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都铎大贬值还造成了社会分化和社会动荡。除了靠工资生活的普通民众实际收入下降以外,依赖于租金收入的地主和贵族也面临着实际收入下降的情况。而可能从货币贬值中获益的群体包括对价格敏锐的商人,从事手工业的工匠,以及其他可以充分利用价格上涨的新兴资产阶级。但地主和贵族显然不满收入的降低和社会地位的下降,他们为了提升收入,将公共土地围建成私人农田或牧场,这便是16世纪英格兰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导致了许多农民丢失土地,失去生计,流离失所,社会矛盾的加剧最终引发了克特叛乱(Kett’s Rebellion)。1549年夏天叛乱爆发,抗议者聚集在诺福克郡,通过毁坏围栏的方式试图解放被圈土地,涉事者也从最初的数千名农民迅速发展到16000名以上,这也是英格兰在该世纪规模最大、组织最为严密的农民起义之一。
辩证地看,都铎大贬值在货币体系建立、铸币管理、铸币技术等方面也存在一些较为长久的积极影响。在贬值的各阶段中,出现了许多不同面额的金银币,货币体系因此更加完善,可以更好地匹配从国际大规模贸易到国内小额零售的各类交易需求。同时,铸币管理从原本中世纪的间接管理转为直接管理模式,不仅设置了更合理的管控职位,还进行更为严格的管理记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都铎大贬值期间,受文艺复兴的影响,货币设计更加美观精致,多批次、大规模的货币铸造也提供了更多的铸币机会,推动铸币技术更加成熟发达。
【参考文献】
[1][英]约翰·F. 乔恩:《货币史:从公元800 年起》李广乾译.商务印书馆,2002,第64页.
[2]Frederick Charles Dietz. English Government Finance,1485—1558[M]. New York:Barnes and Noble,1921.
[3]N.J.Ma y h e w. S t e r l i n g;T h e H I s t o r y o f A Currency[M]. London;Penguin Books,2000.
[4]Sir John Craig. The Mint;A HIstory of the London Mint from A.D.287 to 1948[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3.
[5]C.E.Challis. The Tudor Coinage[M].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78.
[6]A.Feavearyear. The Pound Sterling;A History of English Money[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63.
[7]carat是黄金纯度单位,纯金是24carat.
[8]George C. Brooke. English Coins;from the Sev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M]. London;Spink,1976.
[9]崔洪健. 财政危机视角下的都铎货币“大贬值”论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10]C.E.Challis. The Debasement of the Coinage,1542-1551[J].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1967,20(3).
[11]C.W.C. Oman. The Tudors and the Currency,1526-1560[J].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1895,9.
(作者单位:中国光大集团,国家电网北京电力交易中心)
责任编辑:杨生
ysh191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