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基于生活化材料迁移应用的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应当具备实践意义和深层次价值,教师需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灵活选取材料,分阶段对材料进行适当投放;同时也需要对材料进行灵活迁移应用,通过层次化投递,提高美术活动的开展品质。另外,教师也应当把控材料迁移应用的时机,结合主题内容,以及幼儿的实际表现,带动幼儿在关键节点,合理使用材料进行美术探索创新,从而培养幼儿的艺术实践能力。本文基于生活材料迁移应用,对幼儿园美术活动开展策略进行分析探讨,旨在全面提升小学美术教育的品质。
一、生活化材料迁移应用于幼儿美术活动的意义
生活化材料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迁移应用,对于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这些材料能够成为幼儿创意火花的点燃器,不仅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如同钥匙一般,发掘了孩子们内心无限的创意潜能。其次,在利用生活化材料创作过程中,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每一次拼接、剪裁、粘贴等,都是对他们精细动作技能和手眼协调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通过引导孩子们将家中常见的纸盒改造成梦想中的小屋,或是将旧报纸折叠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教师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创意与想象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联想思维和迁移探索能力,让他们学会从日常中发现美、创造美。
再次,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应用,鼓励了幼儿们的实践精神。比如,利用废旧物品亲手制作玩具,这一行为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无形中增强了环保意识。在创作的每一个环节,从材料的收集、整理到最终的加工制作,孩子们都需要独立完成,这一过程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他们学会了如何独立解决问题,如何在面对挑战时保持探索的热情。
最后,观察能力的提升也是生活化材料在美术活动中带给孩子们的重要礼物,孩子们需要仔细观察每一种材料的形状、颜色、质地等,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不仅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创作,而且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了关注细节,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当孩子们用这些生活化的材料创作出充满个性与美感的作品时,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还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美的价值与意义。这种对美的情感体验,将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心灵之中,成为他们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动力源泉。
二、生活化材料迁移应用的幼儿美术活动的策略
(一)灵活选用材料
1.小班:启蒙探索,触感先行。
对于小班幼儿而言,美术活动不仅是色彩与形状的认知启蒙,还是手部精细动作发展的关键训练场。因此,教师在策略上应侧重于选择质地温和、色彩鲜明、易于抓握的生活化材料,如柔软的布料、大块彩色纸、无毒彩色海绵等。这些材料不仅安全无害,而且能通过触摸、挤压、拓印等简单操作,让幼儿在感官体验中初步感受到色彩与形状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们用海绵“画”出云朵、雨滴,用布料模拟雪花,让他们能在玩耍中对自然美进行初步感知与创造。
2.中班:技能提升,创意萌芽。
进入中班阶段,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显著增强,对色彩、形状及空间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此时,教学策略应逐步向技能提升与创意激发并重转变。教师可以引入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稍具挑战性的材料,鼓励幼儿进行简单的裁剪、粘贴与绘画创作等,通过设计如“秋日森林”等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界中的变化,利用废旧物品如塑料瓶盖制作夏日冰激凌,或利用废旧纸张构建冬日雪景小屋,让幼儿能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同时培养其观察能力与想象力。
3.大班:综合应用,创意无限。
大班幼儿已具备较为成熟的认知能力与操作技巧,他们渴望在美术活动中展现更多的个人风格与创意。因此,教师应强调材料的多样性与综合性,提供更加丰富、复杂的创作工具与材料,如彩色铅笔、蜡笔、颜料盘、多种质地的纸张及更多种类的废旧物品等。通过组织如“四季的色彩”等大型主题项目,鼓励幼儿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创作出具有故事性、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的作品。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与项目管理能力,让他们在共同创作中学会沟通、协作与分享。
(二)灵活迁移应用
在幼儿美术教育的创新实践中,生活化材料的迁移应用不仅是材料的简单堆砌,而且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创作生态系统。这一系统旨在通过材料的梯次性投放,引导幼儿从基础感知过渡到深度创作,实现能力、思维与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此,教师应精心策划材料的梯次性,从低结构的自然元素如树叶、石头、羽毛等,到半结构化的废弃物品如纸盒、瓶盖、塑料瓶等,再到部分成品及结构化材料如纽扣、丝带、布料等,每一层级都承载着不同的教育意图。这样的设计可以鼓励幼儿从直接的自然体验出发,逐步过渡到对形状、色彩、纹理等元素的深入探索与表达,最终创作出复杂而富有创意的作品。此外,在材料投放的同时,教师应注重通过故事讲述、图片展示等多元方式,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奇幻与想象的创作情境。教师还可以巧妙地选取具有特定形状或纹理的材料作为“灵感触发器”,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并且深入思考这些材料如何与创作主题相契合,激发他们对形状、颜色、纹理等元素的敏锐感知与独特表达,这种感知引导不仅加深了幼儿对材料特性的理解,还为其后续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在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象,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创作,他们或粘贴树叶羽毛以展现自然界的灵动之美,或搭建纸盒瓶盖以构建梦幻般的建筑世界,或挥动画笔描绘心中的童话乐园。每一种创作方式都是幼儿个性与创造力的真实写照,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了创作的乐趣与成就感。除此之外,教师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与支持者的角色。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鼓励幼儿的创新尝试与独特见解,同时提供必要的技能指导与情感支持。当幼儿遇到创作瓶颈时,教师会适时引导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创作思路;当幼儿取得进步时,教师则会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激发其持续创作的动力。
(三)设立与生活相关的主题
幼儿教师在利用生活化材料开展创意美术活动中,应当设定与生活相关的创意主题项目,将美术活动的主题设定与幼儿生活关联在一起,让幼儿能在创作中找到共鸣,增强其参与感,激发其表达欲望。其中,与生活相关的主题还能够引导幼儿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如食物、动物、游戏等,将相关元素融入美术活动主题中,并且使用各种生活材料来进行迁移探索。老师也可以结合季节变化和节日庆祝活动来设定主题,在不同的主题中,让幼儿使用不同的生活材料进行创作创造,比如在春天,可以设定“春天花园主题”,引导幼儿用彩纸、布料等生活材料制作花朵和树木;而在中秋节则可以设定月饼和灯笼的主题,让幼儿利用废旧的纸盒和材料制作月饼和灯笼。教师还需要融入幼儿的生活经验,给予幼儿进行灵活表达的机会,例如,如果幼儿最近去了海边,老师可以设定一个海滩度假的主题,让其用沙子、贝壳等材料创作海滩场景。
例如,在一次夏季的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教师巧妙地结合了幼儿最近的海滩游玩经历,设定了“海滩度假”这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通过这一主题,教师旨在激发幼儿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还利用生活化材料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感知力和创造力。教师提前收集了沙子、贝壳、彩色石子、废旧布料、彩纸、塑料瓶盖等生活化材料。这些材料不仅易于获取,而且能够很好地模拟海滩度假的场景。活动室的一角被布置成一个小型海滩,铺上了蓝色的布作为海洋背景,旁边摆放着几盆沙子和一些装饰用的海星、海螺模型,营造出浓厚的海滩氛围。活动开始时,教师以一段关于海滩游玩的视频为引子,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在海滩上的愉快经历。视频中展示了海浪拍打着沙滩、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玩耍的场景,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此期间,老师播放着海滩度假的视频,小杰兴奋地指着屏幕说:“我上次去海边就是这样玩的!”接着,教师逐一展示了准备好的生活化材料,并引导幼儿思考这些材料如何用来创作海滩游玩的场景。老师拿起一个塑料瓶盖说:“看,这个瓶盖可以变成什么呢?”小丽立刻回答:“可以变成太阳镜!”后续,幼儿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开始动手创作。有的幼儿用沙子堆建起了一座座小沙堡,并在上面插上彩色的石子作为装饰;有的幼儿则用废旧布料和彩纸制作出了遮阳伞和游泳圈;还有的幼儿则利用贝壳和塑料瓶盖制作出了精美的项链和手链。
(四)把控材料迁移应用的时机
在幼儿美术创意活动的广阔舞台上,生活化材料的迁移应用不仅是资源的巧妙转化,而且是教育智慧的生动体现。教师需精准把握材料投放的时机,如同细雨润物般,在幼儿创意的干涸处给予滋养,并在思维的瓶颈处开辟新径。具体来说,教师需化身为敏锐的观察者,细致捕捉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表情与动作,并且分析他们的创意进展与潜在障碍。这份耐心与细致,是教师能够精准把握材料投放时机的前提。通过建立观察记录机制,如使用观察记录表等,教师可以更加系统地记录幼儿的表现、遇到的挑战及潜在需求,为后续的材料投放提供科学依据。其中,当幼儿陷入创意困境,或是对现有材料产生审美疲劳时,这是是教师施展教育智慧、灵活投放材料的最佳时机。教师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及时识别这些关键节点,并果断采取行动。例如,在“梦幻城堡”主题活动中,面对小明在装饰塔楼时的困惑,教师并未急于干预,而是等待时机成熟,再适时投放彩色玻璃纸等新材料,瞬间激发了小明的创作灵感。这种“雪中送炭”式的材料投放,不仅解决了幼儿的燃眉之急,还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与想象力。
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注重个性化指导,针对每位幼儿的不同需求与特点,提供量身定制的帮助。例如,针对小华在布料固定上的难题,教师不仅提供了双面胶和热熔胶等解决方案,还亲自示范操作技巧,帮助小华攻克难关。这种个性化的指导策略,不仅解决了幼儿的实际问题,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与自主学习能力。随着活动的深入,当幼儿完成基础创作后,教师还需适时投放更复杂的材料,如LED灯串和可发声小玩具等,以此激发幼儿的潜能与创造力。这些进阶材料的引入,不仅能为作品增添新的元素与亮点,还能让幼儿在挑战中不断成长与进步。例如,小丽利用LED灯串为城堡增添光彩的创意举动,正是教师在关键时刻投放进阶材料所取得的成效。
(五)生活化材料的一物多用
在幼儿创意美术活动中,幼儿教师也可以采取一物多用的策略,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此过程中,教师需鼓励幼儿及其家长共同参与,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废旧物料,如旧报纸、杂志、塑料瓶、瓶盖等,将所收集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如纸类、塑料类、金属类、布料类等,以便后续能够快速找到所需材料。紧接着,引导幼儿从多个角度观察生活材料,发现其潜在用途和美感。之后,通过创意联想,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生活材料与美术创作结合在一起,将废旧材料改造成不同的元素,并且尝试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老师也应当引导幼儿对生活材料的功能进行拓展延伸,除了作为绘画和手工制作的材料之外,还可以将其改造为玩具、装饰品和实用工具,发挥材料的多种用途,将材料的使用范围进行拓展延伸,节省材料和工具,同时也能够借此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想象能力。
例如,在“梦幻动物园”主题创意美术活动中,幼儿教师巧妙运用一物多用的策略,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深入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活动前一周,老师向全班幼儿及家长发出倡议,邀请他们一起参与废旧材料的搜集工作。小杰带来了家里不再使用的旧报纸和杂志,小雨则收集了几个色彩斑斓的塑料瓶和瓶盖。收集完毕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们一起动手将这些材料按照纸类、塑料类、金属类(如瓶盖中的铝盖)、布料类进行分类整理,整齐地摆放在教室的角落里。活动当天,老师先引导幼儿们围坐一圈,仔细观察分类好的材料。小明指着塑料瓶说:“它看起来好像大象的鼻子!”老师顺势引导:“那你能想象一下,如果用这个塑料瓶做大象的鼻子,我们还需要什么材料来完善它呢?”小明想了想,说:“我们可以用彩纸做大象的耳朵和身体!”
在创意制作环节,幼儿们纷纷动手,将废旧材料改造成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小雨用旧报纸揉成团,外面裹上彩色布料,做成了几只毛茸茸的小兔子;小杰则利用塑料瓶和瓶盖,加上彩纸和剪刀,制作出了一个惟妙惟肖的长颈鹿。老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将作品进行功能拓展。比如,用旧布料缝制的小动物口袋,既可以作为装饰挂在墙上,又可以作为收纳袋使用;而塑料瓶制成的动物玩具,则可以成为孩子们户外活动的伙伴。
三、结语
总体来说,基于生活化材料的幼儿创意美术活动项目需得到合理打造与开发,老师需要更积极地对活动内容进行灵活管控,同时引进丰富的资源,并且对活动进行拓展延伸,使教育品质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