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依托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培养少先队员荣誉感,是培育新时代少先队员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从厘清实施路径、初探实施策略、体现实施价值三个方面浅析音乐教学中是如何促进少先队员荣誉感形成的。
一、厘清实施路径
(一)梳理音乐教学相关素材
音乐教学素材众多,但不是所有的音乐教学素材都适合培养少先队员荣誉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精细分析和科学运用。首先,对于涉及能助力队员荣誉感培养的内容进行广泛搜集及科学分类,其次,仔细研读音乐教材,对利于荣誉感培养的内容进行提炼梳理,找准教学融合点。如第一学段在“趣味唱游”中融合律动、声势、即兴表演等,学唱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技法简洁的儿歌、童谣,聆听短小戏曲音乐片段、民歌等,发现身边音乐美;第二学段听赏评述以中国作品中的戏曲音乐、歌舞音乐为主,学唱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歌、戏曲唱段及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歌曲。第三学段学唱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歌和较完整的戏曲唱段,听赏具有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音乐,鼓励其探索生活中的音乐。通过甄选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较强的优秀音乐素材,来激发队员学习音乐的兴趣,陶冶队员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队员的荣誉感,让学生的思想逐渐升华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构建队员荣誉感的维度
依据少先队员荣誉感的概念内涵,同时借鉴组织认同理论和基于少先队员的自尊理论,在此基础上对少先队员光荣感的结构维度与孕育指标进行探究。并将少先队员荣誉感划分为5个维度:认同意识、归属意识、光荣意识、责任意识、传承意识。认同意识是指少先队员对少先队机构与少先队员身份的强烈认可,以及对“光荣”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和含义的深切体会;归属意识是指少先队员因对伟大祖国、少先队组织产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积极情感归属,把自身和祖国、队组织视为命运共同体;荣誉意识是指少先队员因对伟大祖国母亲和队组织的荣誉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责任意识是少先队员作为组织成员对少先队组织及其他人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并有着将其付诸实际社会行动的意识;传承意识是少先队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织,队员在学习实践中,培养了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树立起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脉传承的决心与信心。
(三)明确音乐教育教学目标
将音乐教学素材和培养队员荣誉感融合,为培养品德高尚、荣誉感强、技能精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奋斗。“五育并举,德育为先”,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培养少先队员荣誉感,让队员产生建设美好中国的责任感与未来报效祖国振兴家园的使命感,提升其新时代主人翁意识。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队员对音乐艺术美的体验与感悟,提高队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陶冶情操、品德形成、启迪智慧的过程中,不断丰富队员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二、初探实施策略
(一)“队员队歌聆听”中培养少先队员认同意识
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依托音乐教学实践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少先队员组织认同意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聆听曲目教学中,助力队员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学会在聆听歌曲中轻声哼唱,感受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培养队员们对先辈的崇敬之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精准描绘出新时代少先队员的精神风貌尤为重要。
例如,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聆听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队员聆听并体验2/4拍进行曲的风格特点,首先借助鼓点节奏,带领队员随着音乐整齐踏步进入教室,在踏步律动的过程中,队员感受歌曲神气、雄壮的情绪。其次,在复听歌曲环节,教师详细介绍歌曲创作背景,队员跟随歌曲轻声哼唱,最后感知归纳音乐节拍特点,进一步体会歌曲所表现的少先队员精神风貌。
即兴表演环节,引导队员展开想象,广阔的节奏、迭起灵动变化的乐句、起伏波动明显的旋律线条,让歌曲描绘出了少先队员气势昂扬、豪迈刚强的英雄形象。全曲的核心和高潮是末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曲作者把前一句歌词“向着胜利勇敢前进”,用不同曲调重复三次,队员即兴模仿行进步伐,深刻感受歌曲坚定有力的行进特点,成功塑造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音乐形象。
合作学习环节,议论歌曲表达的内容时,教师范唱“少先队员不怕困难,不怕敌人,顽强学习,坚决斗争”,CcihfiHxV7O0Ba7VSP00YJyCNAwJeOS6+01sJJeHg5g=还可以亲切讲述自己的童年理想,激发队员对歌曲感情的理解。每个队员也结合“少先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愿望,教师适时提问:“《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这首歌曲中对少先队员提出了哪些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应该怎样做?”在本次聆听教学中,学生们确认了自己的少先队员身份,强化了对少先队组织和自我身份的认同意识,找到了新时代少先队员的那份光荣与自豪。
(二)“民族音乐欣赏”中培养少先队员归属意识
民族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培养队员归属意识的有效路径。老师鼓励队员积极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体验,培养队员热爱祖国的美景风光,为祖国今日的和谐美好而欣慰的情感。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增强了队员的自我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民族音乐欣赏中同他们的感性认知得以丰富,理解力、想象力、欣赏水平得以提升。进行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不仅满足了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而且让队员们找到了来自祖国56个民族大团圆的情感归属。
例如,在《苗岭的早晨》民族音乐欣赏中,利用多媒体播放苗家山寨风光,教师借助丰富的图片资源介绍我国56个民族中最心灵手巧的苗族的风俗、服饰、歌舞等,加强队员对音乐作品的深度理解。教师带领队员完整欣赏《苗岭的早晨》乐曲,引导队员畅谈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乐曲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鼓励队员随着音乐旋律轻轻晃动身体,想象自己身处其境的感受。利用启发性的语言、自由的想象、生活的切实感受让队员挖掘到民族音乐的精神内核,感受民族音乐带来的情感体验。接着展示不同乐器演奏的《苗岭的早晨》,欣赏的同时,引导队员比较同一题材在不同表现形式下的独特魅力。通过感受民族音乐语言、体验民族音乐情感、体味民族音乐旋律,引导少先队员产生联想和想象,提升队员对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力,激发队员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愉悦身心的民族音乐激发了队员对祖国青山环绕的美丽晨景图的热爱,队员找到了来自祖国各民族团圆和谐的归属感,期望队员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三)“国粹京剧学唱”中培养少先队员光荣意识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戏曲百花园中最绚丽的一朵鲜花,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如今,京剧已走遍全球,成为展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少先队员为祖国拥有京剧这一民族艺术瑰宝,感到无上光荣,“振兴京剧,热爱祖国民族艺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匹夫有责”的崇高理想在少先队员的心中不断生根发芽。
例如,在京剧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教学前,展示京剧脸谱,营造学习京剧气氛,拉近队员与京剧国粹的距离。教学初始,播放前奏音乐,引导队员从京剧音乐的簌簌风雪声中展开联想,想象音乐展现的“林海莽莽,无垠雪原”的壮美景象。再听间奏音乐,播放管弦乐演奏这段乐曲的视频,队员可以边看边模拟吹奏圆号的动作,体验林海莽莽的风雪飘扬。完整聆听后,教师介绍唱段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本课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重要唱段,采用了管弦乐队伴奏,音色多样,气势磅礴,唱段运用京剧的多种板式抒发主题内容。并且,在唱腔“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学习中,帮助队员理解“气冲霄汉”的意思,采用边听边模仿,再模仿唱,然后听唱的方法,让队员深刻体会杨子荣气冲霄汉的英雄气概,更好地领悟京剧的精华,用歌声表现杨子荣乔装打扮穿越林海雪原、深入剿匪的豪情壮志,鼓励队员大胆模仿杨子荣的亮相动作。京剧凭借自身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着队员,京剧学唱不仅让队员们更加深入地的了解了我国国粹,还开阔了队员的眼界,增强了队员的民族自尊心,陶冶了队员的爱国情操,让队员们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能拥有国粹京剧感到无限自豪与光荣。
(四)“爱国歌曲跟唱”中培养少先队员责任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通过爱国主义题材的音乐作品跟唱,激发队员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队员表现出对祖国最真挚的情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帮助队员树立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从小认真做事,长大报效祖国,做祖国的未来栋梁。通过振奋人心的爱国主义音乐作品,唤起队员们情感上的共鸣,在艺术的熏陶下,让队员们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抒发他们的爱国之志,提升强国卫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例如,在《祖国祖国我们爱你》跟唱教学中,首先,让队员在课前了解祖国的风景名胜及建设成就,收集祖国的美丽风光图,并进行课上交流。其次,播放范唱《祖国祖国我们爱你》,让队员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结合歌曲旋律,配上歌词唱唱课题。再次聆听范唱,讨论歌词内容及其表达的情感。第一部分旋律以级进为主,采用听唱法,反复多听几次,引导队员进行模仿跟唱。第二部分音域宽广,旋律以跳进为主,引导队员用自然、优美的声音跟唱,表达出队员对祖国的热爱。最后“祖国祖国我们爱你”乐句,采用的音程跳进手法,旋律中出现两个八分休止符,引导队员用欢愉、活泼的情绪精准跟唱这句旋律,显现八分休止符的效果,抒发出队员真挚浓郁的爱国情感。
在创新表现环节,从爱国主义音乐作品的特点出发,“怎样歌唱才能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对比一、二段旋律,不同在哪?为什么还要重复结束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不能依赖简单说教,应将这一主题渗透在音乐作品的跟唱中,加深队员对爱国主义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情感和声音来表现歌曲,从而激发队员的爱国之情,让孩子们深刻感受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多么自豪,祖国未来的繁荣昌盛在少年,让祖国明天更强大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五)“古典诗词吟唱”中培养少先队员传承意识
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文辞优美且具有音乐性,它收藏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喜怒哀乐,述说着世代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是穿越千年时光构建的精神家园。古典诗词不仅能提升队员对于传统文化的感受力,还可以结合唱腔能让队员感受古诗词原来的韵味。特别是在小学教育的阶段,队员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古典诗词吟唱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其语言,还可以陶冶其情操,提高其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将古典诗词吟唱融入音乐教学,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载,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与血脉的传承。
例如,《古风新韵》教学中,教师带领队员在吟唱古诗词时,感受音乐中古典诗词表现的意境,体会诗词韵律与音乐旋律之间的和谐匹配,培养队员在音乐学习中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在本课第2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队员初次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赏析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及表达情感。然后采用师生"对诗吟诵"的形式,配乐诵读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同时选用古琴曲《关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教师可以请队员畅谈不同配乐所产生的不同感受,感知“古风”与“新韵”。并再次组织队员听《但愿人长久》,由于曲子朗朗上口,队员可以随着旋律进行熟练吟唱,教师随后指导队员分析乐句尾音中运用长音的特点。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吟唱,鼓励队员积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把对古诗词的深度理解,用适宜的节奏、语调吟诵歌唱出来,给中国古诗词赋予“新韵”。经典诗词嵌在队员心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在教学中将音乐与古诗歌意境相融,能够产生韵味隽永之功效,使队员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传承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体现实施价值
(一)育人:彰显学科育人功能
音乐教学应发挥学科育人功效,重视音乐学科的社会功能和育人价值,既关注音乐专业知识的传授,又要发挥音乐课程育人阵地功能。教师应找准音乐学科知识与育人方向的切入点,引导队员在音乐学习中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着力发展少先队员的优良品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提升音乐教学活力和音乐教育功效。
(二)素养:提升艺术综合素养
指向队员品质素养形成的音乐教学,要求教师从整体把握音乐教学内容,了解队员的年龄特点及思想动态,搭建起音乐同育人方向、其他艺术之间的多维横向联系框架,不断扩大队员的音乐学习视野,发挥育人着力点作用,引领队员从不同角度领悟不同音乐作品的内涵风格。通过设计综合性、创造性的音乐教学实践,教师能够助力少先队员深度理解并掌握综合艺术的知识与技能,使得队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艺术综合素养的大幅提升。
(三)课程:发挥整合应用优势
为了避免学科独立运行的窠臼,教师要将音乐课程同少先队员实际生活、其他艺术及其他学科进行关联思考,注重课程整合,强化跨学科融合意识。教师还要深挖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多学科知识点的相互渗透,重视课程综合和课程协同育人,将培养目标锁定为增强队员的综合品质素质,充分发挥小学阶段音乐课程的正能量导向功能,发挥课程的政治启蒙和启智增慧功能。
四、结语
未来是多元融合的新时代,未来是艺术素养大幅提升的新时代,未来是队员荣誉感满满的新时代。中华民族能否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在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先队员肩负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少先队员荣誉感的培养何等重要!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