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趣味学习

2024-11-26 00:00:00徐逸清
家长·下 2024年10期

在“五育并举”素质教育要求下,幼儿园教育应注重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突出知识的践行、品德的塑造、体能的锻炼、劳技的发展、艺术的创造,使幼儿实现全面发展。本文将基于“多措并举,趣味学习”理念,探究中班幼儿劳动教育与德育理念融合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劳育与德育结合,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及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并在实践中明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一、劳动教育模式内涵探索

劳动教育是一种通过实际劳动活动来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强调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劳动教育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实践性。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从实际操作中亲身体验,进而获取劳动技能,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通过参与各种劳动活动,学习者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其二,综合性。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体力劳动,更是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于一体的综合教育,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要求学习者在劳动过程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其三。育人性。劳动教育不仅注重提升学习者的技能,更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思想品德、劳动精神和责任感。通过劳动,学习者可以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价值的体现

作为素质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了“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所以,在“五育并举”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并为其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体现“做中学”的教育目的。基于此,教师应围绕核心、理念、途径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价值,并引入多元化劳动教育机制,力求通过劳动教育为幼儿品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落实“以劳树德”的教育理念。

(一)核心为本:塑造幼儿健康人格

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塑造幼儿的健康人格。通过劳动教育,幼儿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从而学会面对困难和迎接挑战,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自信心。劳动教育还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劳动的光荣和快乐,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通过参与集体劳动,幼儿还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

(二)理念为领:培养幼儿良好品质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社会即学校”。该理论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劳动教育,幼儿可以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和成长,形成良好的品德。劳动教育也可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幼儿认识到劳动是光荣的以及劳动成果是值得尊重的。通过参与劳动,幼儿可以学会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途径创新:丰富幼儿劳动体验

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也可以在实践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使幼儿获得更多、更丰富的劳动体验,从而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创新的劳动教育途径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还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幼儿可以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真正实现“做中学”的教育目的。

三、中班幼儿劳动教育与德育理念融合的教学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与生活相关的劳动,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让幼儿学会尊重劳动成果。”基于此《纲要》,教师应探索中班幼儿劳动教育与德育理念的融合点,挖掘生活资源、组织游戏化教学、开展社会劳动实践、园本艺术活动等,提高幼儿劳动教育质量,给予幼儿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丰富幼儿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为幼儿打造轻松、宽松的育人环境。

(一)挖掘生活教导资源,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1.引入劳动值日机制,成立劳动小组。

在中班幼儿教育阶段,劳动教育与德育理念的融合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其中,引入劳动值日机制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参与实际劳动的机会。每天安排不同的幼儿担任值日生,负责班级中的简单劳动任务,如整理玩具、打扫卫生、分发餐具等。这些任务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幼儿分成不同的劳动小组,每组负责不同的劳动任务,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幼儿可以学会分工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中,教师应注重引导与评价,通过示范与讲解,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以此更好地激发幼儿进行劳动的积极性,强化幼儿的成就感,提升其自信心。

2.设计玩具整理任务,培养劳动技能。

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日常劳动训练学生的劳动技能,让幼儿在日常整理中理解劳动的意义,使幼儿树立高尚美德、热爱劳动的观念。“玩具整理”作为一项日常劳动任务,比较适合中班幼儿,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操作能力和认知水平。幼儿通过整理玩具,可以培养秩序感和责任感。对此,在注重趣味学习的背景下,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整理游戏,如“玩具找家”“整理比赛”等,使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分类,掌握整理和归纳的基本技能。此外,整理玩具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合作精神的良好机会。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整理不同的玩具。通过小组合作,幼儿能够学会分工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整理效率,还能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其综合素养。

3.引入生活化劳动,提高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强调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锻炼幼儿的体能,培养幼儿的劳动品质,通过运用趣味性环节与引导语言,促使幼儿积极参与劳动活动,并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引入生活化劳动可以为幼儿提供参与实际劳动的机会,并让幼儿在生活中提高劳动能力,并形成热爱劳动的精神。教师需要选择一些适合中班幼儿的劳动任务,并确保这些任务兼具操作性和实用性,如穿衣、系鞋带、叠被子、洗漱等,让幼儿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提高自我服务能力。这些任务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强幼儿自信心和独立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实施趣味性指导,通过游戏、动画、体育等,拓展培养幼儿劳动能力的路径,帮助幼儿深刻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创造美的道理。此外,教师也可以定期举办“我是整理小能手,生活技能我知道”等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主题文化活动,为幼儿的童年生活留下美好回忆,彰显劳动教育与德育理念融合的优势。

(二)引入嬉戏劳动任务,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

1.设计主题劳动教育,体验劳动过程。

要想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教师需要以愉悦的活动体验方式为主,秉承“以幼为本”的教育原则,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劳动教育质量。通过主题劳动教育,幼儿不仅能够参与劳动过程,还能在实践中深入体会劳动以及培养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针对中班幼儿,教师需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劳动主题,如“我是小小园丁”“清洁小能手”等。这些主题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还能让幼儿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每次劳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幼儿进行反思与总结。通过讨论、绘画、讲故事等方式,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帮助幼儿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家长合作,形成教育合力,鼓励家长在家中为幼儿提供劳动机会,如帮忙做家务、照顾宠物等,并反馈幼儿的劳动表现。

2.职业劳动教育,感受劳动特点。

生活中包含着不同职业,涉及不同的劳动内容。在中班幼儿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职业的特点和内容,引导幼儿感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并适时渗透劳动指导,逐步激发幼儿对劳动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职业主题有很多,适合中班幼儿的职业包括医生、警察、厨师、园艺师等。这些职业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还能让幼儿在模拟职业劳动的过程中,体验不同劳动的特点及其带来的荣誉感。随后,教师需要在幼儿园内创设相关职业的模拟情境,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设立“小小医院”,让幼儿扮演医生和护士,体验医生救死扶伤的过程,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或者设置“小小厨房”,让幼儿学习烹饪的基本技能,感受厨师的辛勤付出。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幼儿体验职业活动,如参观消防战,让幼儿了解消防员的工作环境和职责,或创设超市情境,体验售货员的工作,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三)开展社会劳动实践,培养幼儿劳动品德

1.组织种植劳动实践,培养幼儿责任感。

在开展社会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可以与社区联合实施劳动教育,如结合现有资源开辟种植园区域,打造“种植区角”的体验基地,让幼儿在种植区域体验真实的劳作场景,掌握一系列劳动技能。教师需要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需要结合季节变化,选择适合的种植项目,如种植蔬菜、花卉或简单的室内植物等。这些项目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还能让幼儿在种植过程中学到基本的植物知识。此外,在幼儿园内创设种植区,教师还需要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材料,如花盆、土壤、种子、浇水壶等,并带领幼儿一起布置种植区,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全过程,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在引导幼儿参与种植环节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幼儿亲自参与每个种植环节,包括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掌握基本的种植技能,体会劳动的辛苦和乐趣,以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2.组织集体劳动实践,强化幼儿服务意识。

基于社会劳动实践活动,教师应强化幼儿的服务意识,通过集体劳动课程,培养幼儿的劳动品德,强化幼儿劳动素养,让幼儿树立崇尚劳动的观念,并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设计集体劳动课程应确保活动内容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如在劳动过程中,引导幼儿理解和体验服务他人的意义。例如,在清洁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要保持教室干净?”“干净的环境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好处?”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幼儿认识到劳动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服务他人和集体,能够让整个环境更和谐、更友爱。此外,教师在劳动任务分配时,可以让每个幼儿承担不同的角色,如小组长、清洁员等,让幼儿认识到每个人在集体中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探索园本劳动艺术,提高幼儿劳动价值

1.美工区域劳动,助力文化感知。

劳动教育不是单纯地培养劳动能力,需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让劳动成为幼儿的习惯,甚至是思想意识。对此,幼儿教师可以借助一日活动,安排劳动实践课程,通过随机指导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提高劳动教育效果。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借助美工区域,充分结合幼儿的实际能力,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工具,如彩纸、剪刀、胶水、画笔等,设计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劳活动,如制作传统节日的装饰品、绘制民俗图案等。这些活动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此外,在美工区域进行劳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例如在制作春节装饰品时,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春节的由来和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帮助幼儿理解春节以及感受不同的庆祝方式。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家庭的传统习惯,引导幼儿在同伴之间进行交流互动,以此通过文化传承落实劳动教育。

2.烹饪区域劳动,传承文化思想。

为了更好地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教师可以借助烹饪区域开展劳动教育,并传承中华美德思想,培养幼儿珍惜粮食、感恩自然馈赠的思想,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烹饪区域的设置应考虑幼儿的人身安全和烹饪操作的便利性,提供适合幼儿使用的厨具和食材。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且具有文化特色的烹饪活动,如制作饺子、包子、传统糕点等。这些活动不仅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还能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在烹饪劳动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了解和传承饮食文化,例如在制作饺子时,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饺子的来历和蕴含的文化,讲述春节吃饺子这一传统习俗的由来。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故事和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在烹饪劳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幼儿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道菜肴,以此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协作能力,还能增强幼儿对团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四、结语

总的来说,在“五育并举”理念下,劳动教育要先行。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与德育融合的教育教学,幼儿教师可以强化幼儿的劳动体验,让幼儿收获劳动技能,并从小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美德。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幼儿服务他人的劳动意识。以此通过合理、科学地融合劳动教育与德育理念,帮助幼儿认识劳动、体会劳动,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