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小学美育教师建设,探究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吸收音乐教材中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的发展历程等。为此,本文将以教师为第一视角分析湘版音乐教材(高中),并从教材、教师和学生本身以及融入美育思维的角度,分析了教材二次开发的内涵与意义,总结了湘版音乐教材(高中)的内容,最后从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出发,对湘版音乐教材(高中)进行二次开发。
一、教材二次开发的内涵与意义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在现有的教材上,以预设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挖掘、重构、拓展以及延伸教材中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元素。简单来说,就是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增减、调整和加工,有选择地将其归纳总结并形成一套更优质的教学方案。在二次开发教材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尊重教材,确保整个活动围绕教材展开,增加与删减的程度都要慎重考虑,不能完全摒弃教材;其次是应当思考如何活用教材、理解教材,应当建立在多次研读与思考教材的基础之上;最后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围绕二次开发进行构思和操作,思考如何用活一本教材,即顺序可变,时间可调,案例可换,内容可选。同时,在二次开发教材时,教师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严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程度等。
在此基础上,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不仅可以最大程度上展现教师的教育能力、变通能力以及统筹安排能力,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学生最大化地吸收知识,使学生更清楚所学知识的层次、本质以及具体应用等。这样,学生可以在脑海中,留下通俗易懂且不易遗忘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复习回顾所学知识,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凸显教材内容的时代价值,并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而这也是当前教材二次开发的目标和追求。
二、关于湘版音乐教材(高中)内容的思考
改版后的高中湘版音乐教材,依旧是音乐鉴赏类的模范教科书之一,集中体现了整套教材的特点。
(一)厘清了结构线索,完善了学科体系
教材总体分为上篇、下篇两个部分,上篇包括《学会聆听音乐》《中国音乐》《西方音乐》三个单元,下篇包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中外流行音乐》《音乐与姊妹艺术》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学会聆听音乐》旨在教给学生欣赏音乐的方法,即“授之以渔”。第二至第七单元的标题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划分音乐类别。
(二)明确了学习进程,精炼了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从音乐鉴赏所必要的四要素开启音乐之旅,有助于音乐基础、乐理比较薄弱的学生学习音乐;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的《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板块中,严格按照音乐史的发展进程撰写,思路清晰,为学生绘制了一幅以时间为线索的音乐地图。在此基础之上,第四单元到第七单元的四个板块,为学生展现了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以及与音乐相关的艺术种类,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情况,展现着音乐涉及范围之广。从各单元的内容设计来看,既有审美感知的表达,又有文化理解的体现。
(三)加强了活动设计,注重情境创设
音乐教学比较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重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为此,教材设置了“听赏参与”活动,创设了学习情境,把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与艺术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整本教材在结构和细节上做得十分到位,但教师依然可以在已有框架上进行扩充延伸。例如,在第一单元中,四课循序渐进的排列,但第一单元并没有详细介绍节奏、速度、节拍、和声、曲式等音乐基本要素,且真正掌握这些要素的学生是少数,所以需要考虑第一单元的授课时长。在权重时,教师可以加大教学力度,确保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为日后进行音乐赏析奠定基础。在后面的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音乐分为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可以多强调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关联性。
三、从教学角度对湘版音乐教材的二次开发
(一)从教学目标出发
在授课前,高中音乐教师应注重衔接初中音乐知识,可以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了解学生对基础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高中音乐课程的总体目标除了从听觉与视觉上鉴赏音乐外,还应从歌唱、演奏、创作、舞蹈、戏剧等角度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让学生从更多维度鉴赏音乐,而这一切需要以扎实的乐理知识为基础。高中湘版音乐教材的第一单元与此思路相同,以“学会聆听音乐”为主题,从感知音乐以及借音乐联想等角度切入。在备课中,教材已经给出了需要讲解的框架,而教师则需要做好为学生补充乐理知识的准备,并适当增加所需讲解知识点,逐一介绍音高、节奏、旋律和速度等要素。此外,教师也要再次讲解常见的节拍、节奏型、五线谱和简谱,确保在日后的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说出音乐的节拍并清晰如何打拍子、辨别乐曲的旋律走向、熟记基本的节奏等。教师应当明确这是欣赏音乐作品的首要条件,也是一切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让学生知道如何欣赏音乐作品,并将习得的方法应用到所有作品中。
有了上述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细化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代表作,了解并熟悉影响深远的作曲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并重组和加工教材。教材以时间线介绍了音乐的发展历程,并据此给出了目录。为此,在开启第一单元的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先介绍一个时代的音乐,如汇总该时代下的杰出作曲家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该时代下流行的音乐体裁等,以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对音乐发展历程形成初印象。
(二)从教学重难点出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遇到学生遗忘已学知识的情况,而被遗忘的知识点,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此外,在具体讲解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时,很多学生也会出现混淆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可以先了解这一章节需要学生掌握的作品,提取相似的主题,提前为学生进行对比讲解。例如,在中国和西方,具有爱国情怀的作品一直都是音乐鉴赏的重点作品,加之高中音乐课程具备思政特点,所以教材中包含不少相同主题思想的作品,甚至是作品名称也会有所重叠部分,导致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混淆。下面以“黄河”这一主题为例,进行具体的开发构思:
在湘版音乐欣赏(高中)教材的《中国音乐》这一单元中,包含了不同时代的两首音乐作品,首先是沈心工先生的《黄河》,属于中国近代音乐板块,而冼星海先生的《保卫黄河》则属于中国当代音乐模块。在讲授其中一首作品时,如果教师不借助另一首曲子进行对比教学,则容易让学生混淆这两首表达相似主题的作品。沈心工是我国学堂乐歌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黄河》是一首旋律和节奏较为简单的、朗朗上口的小型声乐作品。而教材中的《保卫黄河》是将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改编后的作品,从体裁上已经将合唱改编成了钢琴协奏曲的版本。所以,教师可以先请学生了解两首作品在音乐体裁上的区别,为学生讲解两首作品的不同创作背景,而后请学生观看两首作品的相关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也让两首不同的作品给学生带来不同的观感。观看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抛出一些问题给学生回答,以此避免学生混淆相似主题的作品。
西方音乐更容易让学生混淆知识点。西方音乐的作曲家往往名字长,且读起来拗口,学生难以熟记心中,导致学生混淆作品名与作曲家、混淆代表作的情况。除了按照时间线索为学生讲解西方不同时间的音乐外,教师也要重点介绍作曲家之间的联系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等。对此,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法,让教学内容妙趣横生,便于学生厘清音乐作品、作曲家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西方,杰出作曲家之间有的是师徒关系,他们及他们的作品联系了起来。此外,西方也有许多基于情感主题而创作的音乐作品,如以爱情为主题的音乐作品。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先了解与乐曲有关的内容,再以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学生听。比起枯燥地背诵基础知识,故事更容易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印象。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组扮演、对话等,这些做法都可以强化学生对作品的敏感度。
在讲解中国乐器和外国乐器时,分辨乐器的音色也是重点之一。有许多乐器的音色极为相似,需要教师耐心归类。对此,教师可以从乐器的形制和功能两个角度出发,整合教材单独讲解的乐器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并对演奏的乐器形成深刻印象。
不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重难点,教师都有很多可以深入讲解的地方。但是一节课的时长有限,教师需要在欣赏环节提前找出最具有鲜明特点的片段让学生聆听,提前找出每一段落有较强记忆点的部分,并给学生对比分析。
四、从学生观角度对湘版音乐教材的二次开发
高中音乐教师应当明确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过程、方法、手段都应紧紧围绕学生来进行。因此,在二次开发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学生来展开。学生有着不同的基础和个性化需求,意味着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独特体验,将教育由以往单纯的“塑造”“改变”和“授予”转变为对学生潜能、灵性的“激活”与“唤醒”,从而真正解放学生的人格、个性、生命活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调查了解学生在音乐方面是否有特长、对基础音乐知识的掌握情况等,为做到因材施教提供参考依据。例如,对于对音乐学科没有兴趣的学生,教师需要努力增强课堂中的趣味性。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尽可能在不勉强学生的情况下,使学生愿意接受音乐知识,并自然而然地记住音乐知识;对于有音乐基础、擅长歌唱、乐器、舞蹈的学生,教师则应在课堂教学中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并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探究音乐的不同领域。
比方,民族音乐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的接受程度并不高,如何教授湘版音乐教材中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单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例如,乐曲《旱天雷》是初级课中的必弹乐曲,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会民族乐器,并鼓励他们在课上演奏一些片段,不仅可以给予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锻炼他们的表现力,还可以借助学生的现场演奏,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授课过程游刃有余。同样,在本单元中,还有江南丝竹《中花六板》的课程,和广东音乐一样,是民族音乐中有名的音乐流派。教师可以将江南丝竹的展现模式切换为丝竹乐器小合奏的形式,在授课中集合几位会演奏不同乐器的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堂中进行合奏。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亲身感受不同音乐流派的不同风格、演奏技法,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和乐器与乐器之间的合奏等。教材内容是固定的,但是通过精心构思,音乐鉴赏课也可以演变为丰富多样的演奏课、合奏课,甚至是表演课。学生在课堂中亲身参与,可以提升自身的自信心,激发表现欲,使课堂不再枯燥,充满乐趣,同时也可以激发其余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兴趣。
五、结语
基于上述关于教材二次开发的论点,将其应用到了实际教学中,可以将课堂填充得更加饱满,基本不存在课时还没结束、内容就已经讲完的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以往更加浓厚,有不少学生愿意利用课后时间与教师交流、提问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紧密了。一直以来,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音乐是副科,重视度远不如语文、数学等。相比于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讲解知识,二次开发后的内容可以更容易让学生感受音乐课堂的趣味性,而且难易结合、重难点突出,也会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以及牢记知识点,使音乐课成为学生放松身心并能学有所得的艺术课。可见,借助二次开发音乐教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对音乐课程的认识,也使音乐课程能够以“美”浸润学生的心灵,这无疑与目前所提倡的美育息息相关。总之,对湘版音乐教材(高中)的二次开发,是对教学质量的提炼浓缩,希望本文所探究的内容能够为广大音乐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共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