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故事,点亮小学数学课堂

2024-11-24 00:00:00马启良
科学之友 2024年11期

故事与数学的完美结合

数学知识往往抽象且难以理解,而故事却拥有独特的魅力,它具备生动形象的显著特点,能够巧妙地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具体化和形象化的处理。教师可以借助故事这一工具,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们所熟悉的情境。比如,在教授加法这个看似简单却又对初学者颇具挑战的概念时,讲述一个关于小动物收集果实的精彩故事,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设定这样一个情境:秋天到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忙碌起来,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小松鼠在树林中欢快地跳跃,它收集了5颗松果。与此同时,小兔子也在草丛里努力地寻找,它收获了3根胡萝卜。此时,孩子们会很自然地提出问题:小松鼠和小兔子一共收集了多少食物呢?通过这样的故事描述,原本枯燥的加法运算“5+3”,就变成了一个充满趣味和生活气息的场景。学生们不再是机械地面对数字和符号,而是能够在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小动物们辛勤收集果实的画面,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加法的意义,即在原有数量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数量。

故事的选择与创造

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选择和创造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故事是一项至关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创造力,还需对数学知识有深入且精准的理解。一个成功的数学故事,首先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有限,但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和熟悉感。当数学故事的场景和情节取自他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校园活动、家庭聚会、游戏玩耍等,学生就能更容易地融入故事之中,从而更好地产生共鸣。

故事中蕴含的数学问题难度要适中。难度过低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难以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而难度过高的问题则可能让学生感到挫败,甚至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情绪。以教授分数这一知识点为例,讲述一个小朋友们分享蛋糕的故事是非常恰当的。假设一块完整的蛋糕被平均分成若干份,几个小朋友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分配这些蛋糕,通过这个分享的过程,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蛋糕被分割的情况,从而清晰地理解分数所代表的意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数学故事的语言表达应简洁明了、生动有趣,要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生僻的词汇,确保小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同时,适当加入一些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故事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实施故事化教学,要求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精细且用心的设计。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力量,如通过精彩的动画、直观的视频等形式,把故事以一种栩栩如生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解分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个动画短片:小熊们一起分蜂蜜,一罐满满的蜂蜜要被平均分给几只小熊。这样的动态画面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分数产生的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可感。

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是故事化教学的另一个有效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故事的演绎之中,让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数学知识。比如,在教授行程问题时,创设一个小明上学的故事场景,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小明、时间和路程等角色,通过生动的表演,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这种亲身体验能够极大地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还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与故事紧密相关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游戏氛围中愉快地学习数学。以教授图形的面积计算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拼图大挑战”游戏,将不同图形的故事融入其中,学生在完成拼图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故事化教学的评价与反思

故事化教学具有很多优势,要想确保其持续、高效地发挥作用,教师需要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价和反思。教师首先应当将关注点聚焦于学生在故事化教学过程中的种种表现。这意味着要细致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比如他们是否全神贯注地聆听故事、是否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积极交流等。同时,通过定期的课堂小测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阶段性的考试成绩准确把握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掌握程度。只有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判断故事化教学是否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递。此外,教师还需深入反思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合理。比如,在选择故事时,其情节的复杂度是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节奏的把控是否得当?有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消化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同时,要思考所选取的故事是否真的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仅仅让学生觉得有趣,还是能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建立起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通过持之以恒的评价和反思,教师能够敏锐地洞察到教学中潜在的问题和可提升的空间。基于这些发现,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优化。

作者单位|昆山市陆杨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