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
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已遍及智能安防、金融交易、公共交通、市场销售、智能设备解锁及公安寻人等广阔领域,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诸多便捷。然而,“AI换脸”技术的兴起也引起了人们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警觉。以“ZAO”App为例,爆火之后因用户协议问题引发热议并受到批评,最终负责人出面澄清和修改协议。步入数字时代后,人类固有属性开始分解,尤其是人脸成为辨别个体的显著标志。因此,当个人面部信息被数字化后,我们更应关注自己的权益。
相关权利及罪名风险
涉及表演者权、肖像权以及著作权等 如果“AI换脸”涉及非当事人的演员和肖像扮演人时,便可能面临多项权利侵犯问题,如表演者权、肖像权及著作权等。根据相关法规,电影及其衍生品的制作权归制片者拥有,而表演者权是著作权的附属权利。肖像权则泛指自然人有权决定允许或禁止他人利用自己肖像的权利。根据相关法规,任何未经本人许可的肖像使用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如2019年引起广泛关注的一段视频,该视频将1994版《射雕英雄传》朱茵版本黄蓉的面部替换为杨幂,其中朱茵拥有表演者权,杨幂享有肖像权,而著作权则属原版电视剧的出品公司所有。
涉及名誉权及侮辱罪、传播淫秽物品罪 名誉权即公民享受自身社会评价并阻止他人伤害的法定权益。当该权益遭受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追究相应责任,包括终止侵害行为、恢复名誉、消除负面影响以及公开道歉等。近年来,恶搞名人换脸视频等以暴力行为损害他人名誉的现象屡见不鲜,涉及不雅照或不雅视频中的名人肖像替换,乃至在视频加工过程中对公众人物进行恶意丑化,都能构成对其名誉权的侵害。以2019年的哔哩哔哩网站为例,大量用户上传恶搞蔡徐坤打篮球的视频,其中将蔡徐坤的脸部替换为其他谐星甚至带有侮辱性的图案,加剧了对蔡徐坤名誉权的侵害。
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目前,人脸支付已逐渐渗透至各个行业,多数商店都配备了刷脸付款设备。但由于人们对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视,尤其是针对大数据中可能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以及新兴的“AI换脸”等问题,大家开始忧虑个人面部生物特征信息的安全性。
事实上,我们无须过分紧张,科技前进的步伐始终伴随着法律、道德等其他制约因素。首先,生物特征信息的泄露并非只与“AI换脸”技术相关,而是与整体网络安全状况密不可分。其次,对于非法利用身份信息,尽管其始于AI,但依然能以AI为工具,破敌治己。相关人员一直在致力于研究如何分辨伪造视频。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吕斯威教授的团队发现可通过捕捉无意识的生理活动,如呼吸、心跳及眼动情况,借助预测眼睛状态判定视频真实性的方法,其准确率高达99%。
除此之外,人们还对“AI换脸”可能引发的诈骗犯罪问题感到忧虑。但是,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这项技术,因为诈骗视频的传播和接收也需要特定频道和路径。未来,在确保科技发展受制衡的同时,我们可将反识别软件融入社交平台,当收到疑似诈骗视频时,只需轻轻一点,即可帮助系统分析并快速判断是否为诈骗行为,使其得到及时处理。
相关权利及罪名风险防范措施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针对“AI换脸”技术可能侵犯的表演者权、肖像权、著作权以及名誉权等,相关部门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权责界限,为受害者维权提供法律依据。同时,还需制定相关处罚措施,对滥用该技术从事侮辱他人、传播淫秽物品等违法行为予以惩治。
倡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技术公司作为“AI换脸”技术的提供者,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产品设计和算法开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隐患,加入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技术被滥用。同时,还应加强对用户的引导,增强公众对技术的警惕意识。
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互联网公司、视频分享平台应通过完善社区管理制度、加强人工审核等手段,及时发现并下架涉及“AI换脸”技术的违规视频内容,切断违法信息传播渠道。此外,还需研发相关监测技术,自动识别和过滤疑似假冒视频。
引导公众理性认知 公众作为“AI换脸”技术的使用者,一方面,需要提高自身辨识能力,对于来源不明的视频内容保持合理怀疑,不盲目相信。另一方面,遇到涉及名人形象的敏感内容,应先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另外,“AI换脸”技术的受害者应勇于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