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的魅力在于其创新性和综合性。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的束缚,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比如,在作文教学中,基于生活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作文教学设计是随时随地取材,如多彩的生活、二十四节气、美丽的校园、我爱我家……再比如,用三首歌教学生学会叙事,用数学中的圆教学生围绕中心选材,用“我跟蟋蟀比本领”把作文课和劳动课融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此,学生反馈说,上作文课“像过节一样快乐”。此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跟着体育学拆分、跟着音乐学旋律、跟着美术学构图……这样的跨学科学习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十分钟一堂课,很短,也很长。长在课前,可能是几个小时的教材研读,可能是几天的思路设计,可能是几次的课件修改;长在课后,可能是打翻重来的思路调整,可能是辗转反侧的教学反思……在长与短之间体现的是一个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是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透过一堂课,走进一篇篇课文,走进一个个人物,穿越历史时空,教师成为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让文字在课本跃动,让文化在课堂流淌,让文明通过你我传承。小小实践课诠释大理念,孩子们在尽情的创作中体验到语文学科与美术、手工、信息技术、体育等学科有机融合的无限魅力,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科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科知识可以分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其中,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社会科学包括历史、经济、政治等学科。在跨学科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一种倾向,那就是滑向“反学科”。
所谓“反学科”,是指在追求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过度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忽视了学科本身的特性和规律。这种倾向可能会导致知识的碎片化和浅薄化,使得研究失去深度和精度。《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今后,需要促进教师形成学科内知识整合的意识,建立超越知识点目标的学业质量标准,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相关学科的联系,尤其是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真正理解学科间的关系。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跨学科教学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实践活动。
历史与地理、物理与化学、生物与语文等学科之间可以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跨学科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无论是道德与法治还是历史教育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都需要充分借鉴已有的跨学科学习与主题学习经验,注意两者的共性与差异性,深入理解课标理念,拓展学科交叉内容,增设感悟教学引导,在大概念构建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链接,形成跨学科学习的实践。
在某校生物课堂上,教师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生物知识讲解,而是引入地理、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在学习生态系统时,教师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差异;在学习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结合化学知识,讲解生物分子中的化学键和反应机制。
总之,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可能性。在追求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平衡和审慎的态度,避免滑向“反学科”的误区,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跨学科研究的优势和作用,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跨学科学习是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是学校育人目标的落地,我们应以此为契机,积极迎接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给我们带来的崭新天地和舞台,让学校和全体师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日新日进。
作者单位|昆山市花桥徐公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