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因其特殊的年龄段和社会地位,成为网贷平台的重点青睐对象。许多学生因一时的消费需求或资金周转需求而轻易尝试网贷,不经意间便陷入了债务的泥潭。学生网贷问题的心理学解读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复杂心理机制。要有效应对和预防学生的网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合作,提供全面的教育和支持。这包括加强金融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塑造健康的价值观,以及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咨询服务。
即时满足需求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学生由于年龄特点,本我较为强烈,追求即时满足,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网贷诱惑。学生面临的网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上的即时满足需求有关。
即时满足需求是指个体倾向于选择能立即获得满足的选项,而忽略长期的后果。这种心理机制在今天的消费文化中尤为显著,特别是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即时满足需求的驱使,从而陷入网贷的困境。同时,青少年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即时满足需求的影响。
心理认知失调
心理认知失调是指当个体的行为与其持有的信念、态度或价值观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不舒适感或紧张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导致个体采取某种行动,试图减少内心的不一致感,但这种尝试并不总是朝着健康或理性的方向发展。学生可能内心深处认同节俭和理性消费的价值观,但在社交媒体和周围同龄人的影响下,他们可能会被驱使进行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消费,以此来获得认同和归属感。这种行为与他们的内在价值观不一致,导致心理认知失调。受即时满足需求的影响,学生可能会通过网贷来快速获得满足,而忽视了长期的财务压力和债务风险。当他们意识到由于这些冲动消费行为而带来的长期后果时,会感受到明显的心理认知失调。面对心理认知失调,学生可能通过自我说服来减轻内心的冲突和紧张,例如,认为“这次消费是必要的,我值得拥有”。然而,这种自我辩解可能会进一步促使他们继续不理性的网贷行为。
群体影响
在学生群体中,同龄人的行为会产生显著的模仿效应。当一部分学生开始使用网贷进行消费时,可能会激发其他学生的模仿行为,因为他们不希望在消费水平上落后于同龄人。这种群体性的模仿行为可能导致更多的学生陷入过度消费和债务问题。网贷的普及在学生中促进了一种即刻满足的消费观。这种观念的转变可能导致学生群体普遍忽视理性消费和未来规划的重要性,进而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态度。个体的判断和行为会受到群体影响。在学校,当周围的同学都在使用网贷时,即使个体原本没有网贷需求,也可能因从众心理而跟风借贷。
自我效能感缺失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个体在面对挑战时,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会影响其行动的采取。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缺乏对自己未来收入的信心,而选择逃避现实,通过网贷来满足当前需求。
学生网贷问题的心理预防需要综合考虑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多个层面的因素,采取多维度策略来降低学生陷入网贷困境的风险。
个人层面
增强自我认知:学生应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以及这些需求和欲望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机制,如即时满足感、从众心理等。
培养理财意识:学生应通过理财教育,学习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包括预算、储蓄、投资等,建立健康的金钱观念。
提高决策能力:通过案例学习、角色扮演等方法,学生应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以便在面对网贷等金融产品时能够作出更理性的选择。
家庭层面
开展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
树立榜样:家长自身应具备良好的金融消费习惯和理财观念,通过自身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
监督与指导:家长应监督孩子的财务状况和网络使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干预并给予正确引导。
学校层面
开展金融教育课程:学校应将金融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课程让学生了解金融知识,认识网贷的风险。
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提高抗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创建支持系统:学校应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社会层面
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网贷平台的监管,防止不良网贷产品对青少年学生造成诱导。
公共宣传教育:通过媒体和公共宣传,提高社会对青少年学生网贷问题的关注,普及金融知识。
提供帮助资源:建立专门的咨询和帮助机构,为陷入网贷困境的青少年学生提供专业的法律和心理支持。
通过以上这些多维度的办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学生面临的网贷问题,促进他们健康、安全地成长。
学生网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提高学生的金融素养、自我控制能力、法律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网贷问题的发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