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在我国民间也叫“面花”“花馍”“面人”等,是以小麦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调成不同颜色,用手和工具塑造出各种形象的传统民间艺术。
面塑的起源与我国面食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汉代,面食突破了仅仅作为食物的界定,开始用于祭祀等重要场合。这一突破使面食的性质发生了改变,除了是作为吃的食物,还是承载信仰、观念的祭祀用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面塑的发展初期。到了隋唐时期,真正意义上的面塑开始出现。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发现了唐永徽四年(653年)的墓葬,其中出土了一组保存较为完好的食物s2hBO/wPwd1F+Y7zC1e79A==随葬品,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古老的面塑实物。
面塑发展到宋代已逐渐成熟,并且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时至元代,面塑在民俗活动中依然保留了其特殊的文化含义。到了明清时期,面塑已十分流行,制作面塑的技艺得到了不断提高并逐渐完善,使得面塑的品种更为丰富,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代各地区民俗中的面塑保持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内容和形式不断推陈出新,题材越来越丰富,面塑作品主要用于收藏和观赏。时至今日,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民间小玩意走入了艺术殿堂。
在我国北方地区,面塑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每逢传统佳节或一些重要时令,家家户户都会依照当地的习俗和惯例制作面塑。这些面塑制品形式多样、姿态各异,兼具供奉、观赏和食用等多种功能,也可以用作馈赠亲友的礼品,成为民间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
山西省新绛县盛产小麦,给新绛面塑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磨成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因为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新绛面塑的题材广泛,表现形式多样,品种多达60余个。因受面团柔软特点和发酵状况的限制,新绛面塑在造型上极度简练概括,不重写实而以神似为主。
2008年,面花(新绛面塑)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民俗风情在人们心中已渐渐淡化,使得新绛面塑这项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艺术瑰宝面临失传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