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在对外传播、交流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交流展览和学术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尽管书法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沟通作用,但在交流机制、文化认同和品牌设立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对中国书法对外传播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研究,才能为书法更好地对外传播提供对策。
【关键词】书法;对外传播;机制;对策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汉语热”的浪潮。据了解,目前中文已成为美国、加拿大外语体系中发展最快的语种。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中国书法作为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赢得广泛的认同和赞誉。新加坡国家发展部兼教育部原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表示,“练习书法不仅是学习文化的一部分,也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汉字的记忆理解。同时对书法艺术的学习与欣赏还能帮助学生增加对汉字书写的热情,激发其更大的学习动力”①。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书法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诸多不足,还有诸多亟待解决之处。
一、完善书法对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一)完善高校留学生书法教材
书法走出国门是大势所趋,引进留学生也是必要之举。从隋朝开始,日本便派遣使臣到中国学习,到唐朝达到了高峰。据史料记载,当时日本一共派遣了20次遣唐使。新中国成立以来,来华学习书法的留学生数量、接受院校规模都呈逐年增长态势。留学生一般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课程主要有书法史学、书法美学、书法技法、书法临摹、书法创作等,与国内书法研究生课程无异,在培养目标上也与国内学生同等要求。但也应看到,留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也各有不同,特别是来自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他们对书法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很难形成模式化教学。虽然现在可以找到国际书法双语教材,但系统性不够,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留学生所应用的教材主要还是中国学生通用的书法教材,很难兼顾留学生群体的受用情况,这就需要结合留学生的特点,结合汉字造字原理与书法用笔基本原理,注重循序渐进的教材编写原则,突出重点难点,引出拓展问题,契合留学生诉求进行教材编订。
(二)培养适合型书法教师
自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喜欢中国书法。然而,书法教学的开展需要大量专业知识储备充足的教师,书法教师在传播书法中扮演着组织者、沟通者、示范者、引领者等多重角色,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制约书法传播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合格书法教师数量的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通过培训,培养适合型书法教师。书法教2be06cb95443b9872c0e03e950c1af9a6b84e34e4371503ff20e5f3284ecbf23师在具备充足书法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需要学习汉语教育教学方法。在面对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学生时,需要尊重每一位学习书法者的个体差异,设置好恰当的学习计划,勤加指导,耐心示范,以写出优秀的书法作品为目标。国外的书法教学存在着师资力量弱、教学不系统等情况,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进修和教学研讨,找出书法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可以结合国内网络资源,共享国内的教学成果,共同培养适合型书法老师。
(三)建立多元审美评价体系
中国书法的魅力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浪潮,西方的美国、加拿大,东亚的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都不乏书法爱好者,在海外一些高校也都开设了书法课。德国汉学家雷德侯从历史维度和东方文化理念出发,对中国书法进行解读,说明中国书法在“创作过程中的不可预见性”,所完成的作品有“不可复制性”的特点,在其代表作《万物》中写道:“优秀的中国书法艺术,是最佳创作时机下自然而然流溢出来的产物,是有独特神韵的视觉形象符号,不可复制性是其最大特点。”②西方人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欣赏水平仍限于线条变化和结字构造,制作非字非画的汉字作品,他们甚至用书法的线条创作抽象画,“采用西方现代绘画的一些观念,演绎出一些书法规则,可以说也是从形质的分析入手的”③。在这种情况下,用中国书法专业的教学方式,要求外国习书者将书法写出法度和韵味是不现实的。要尝试以开放的心态解读书法,建立多元审美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大胆认知,通过对书法的了解进而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尊重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动机,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书法学习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二、建立多元并举的教学审美模式
(一)注重中国书法内涵的引导
中国书法的内涵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书法存在的价值,既在其艺术魅力本身,又有作者内在精神品质的外化形象,通过点线的运动变化,以表达作者的审美观念、学问修养、思想情感,是书写者内心情感的真实表露。在书法对外传播中需要设立多种评价标准。技法的锤炼是学习者必须经过的阶段,与要求中国学生技法精准不同,对留学生不能以“像不像”为评判标准。对书法的理解要因人而异,要引导留学生进入中国传统文化语境,要重视留学生对于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的解读能力,不能随意抹杀其创作的原动力。“书法、篆刻对域外的传播,是要根据不同国度的实际情况来实施的,西方的文化观念跟东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我感觉在具体的对外书法、篆刻教学中应该制订一个很详细的教学方案,首先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常识教育,然后是书法和篆刻的具体技法”。④建立健全完善的高校对外书法教学体系,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加强对外书法教育、教学的研究,积极筹办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以增进留学生与教师的了解和信任,进而引导留学生更主动深入地了解中国书法文化。
(二)强调汉字书法的主体地位
汉字是中国书法的基础,它起源于图画,是中国人思维创造能力的体现,在具备实用性的同时,更具有艺术观赏性。汉字书法具有线条美、形体美、意蕴美的特点,凭借线条的丰富变化、曲直运动相互调节,表现出形体构造的丰富多姿。汉字的象形因素为书法家提供了充分的想象和艺术表现空间,使原本静态的汉字,具有了气魄和神采,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悠远意境。目前,外国学书法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之前,普遍有一定的书法基础,对书法技法也有一定的研究。留学中国后,他们往往过分强调书法个性,忽视对于传统技法的汲取,对汉字传承和字体演变也鲜有关注,这对中国书法的理解和对外传播有一定的阻碍。汉字是中国书法的重要载体,书法的传播是汉字教学的延伸,如避开汉字谈书法,无异于缘木求鱼,忽视了汉字的魅力所在,书法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三)引导独创性的审美理念
法国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幽兰在《中国书法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点》一文中说道,他的学生学习书法出于对东方文化的好奇,对书法很感兴趣,但对中国文化相当陌生,他们对书法最直接的感受是通过笔画的书写和结构的排列,从而形成类似于图形设计的画面。这就需要从教者有不一样的教学思路,从中国书法中虚实空间的布白、虚实相济的对照和黑白对比的构建上引导西方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果过分强调书法文化的内涵,在心态上过于拘谨严苛,就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西方人重视实践环节,习惯于在动手过程中获得事物的真相,这就需要教授者在肯定学生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对于学生的新发现也要给予肯定。笔者在讲授颜真卿书法时,西方人未必懂得朴实稳重、端庄大气的颜体精髓,但他们看到颜真卿书法时联想到了巍峨耸立的参天大树,也是对颜真卿书法的一种解释。西方人对于东方传统文化认识较浅,在考虑书法的文化性和知识性的同时,可以以书家为主线讲解其生平、事迹等,展现出书家的气度和修养,调动学生的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从而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
三、书法对外传播路径探索
(一)寻求共同文化基因
中国书法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西方人疑惑不解的情形,钱穆先生在研究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精神不同之处时,提出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地域环境造成的,中国属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集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于一体,“为举世唯一的农耕和平文化最优秀之代表”⑤。这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思维方式,应时、守则、和谐成为中国人的内心理念,以此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资源。在西方文化中很难体会到“中庸”“无为”的含义,而这恰恰是中国书法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内涵。如何寻求最优表达成为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建立健全文化表达方式,寻求共同的文化基因,成为书法艺术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韩国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唐代有不少留学生来中国求学,回国后带去了先进的中国文化,参与了当时韩国书法风貌的革新和创变,对韩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笔者最近参加的中韩“孝文化家风家训国际书法展”来看,策展者准确地把握了两国在文化价值方面的共同性,以“孝文化”为落脚点,能够引起两国人民的共鸣,在韩国文化界和艺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早在隋唐时期日本就曾经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将中国盛行的“二王”书风带到日本,日本甚至把写字、书法写入宪法,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中日两国书法文化交流,有很多共通之处,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中国书法家协会、日中友好自咏诗书交流会共同主办第33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交流展。展览共展出作品84件,内容以中国传统绝句和律诗为主,均以汉字书写,有力地推动了中日两国民间友好文化交流。
(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核心所在,一切其他类型的传播包括大众传播事实上都是围绕着人际传播、服务于人际传播,都是人际传播的延伸形式或扩展形式。⑥近几年,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加深,以书法研究为基础的研讨会成为书法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近期举办的颜真卿、吴昌硕、赵之谦展览等,不仅展示了书家的个人艺术成就,也将学术界研究的最新成果予以发表。意大利学者毕罗以西方学者的视野对东西方艺术家进行比较,在《以王羲之与达·芬奇的比较试探中国书法的世界意义》一文中,分析了东西方代表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揭示了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和共通之处,为中国书法与西方艺术的结合提供了一个新角度。古代韩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韩国开始使用汉字,从近期韩国出土的书迹材料的挖掘和更新可以看出,韩国的木简文字与中国同时期的书迹高度相似,中国书法的传播对于韩国书法风格和书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应看到,国际研讨会的举办时间和邀请对象并不确定和固定,海外研究成果的传播并不及时,缺少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翻译、传播,很多国内学者对海外研究认识不够全面。国际书法研讨会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书法对外传播的重要举措,需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情怀,需要定期召开,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
(三)翻译优秀书法著作,扩大对外宣传
将中国书法经典著作翻译成外文,对于书法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有重要意义。如任灵娟翻译陈廷祐著《中国书法》,邵达翻译李向平著《中国历代书法》,牛克诚的《中国印》英文版,毕斐、黄厚明翻译欧阳中石主编的《中国书法艺术》,张永芹翻译王中焰著《“山谷笔·法”论》双语版等,反映出近几十年来中国书法域外传播的学术成果。中国书法研究外文版的大量出现,让域外学者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优秀文化。近期,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所著《四体书丛谈》韩文版出版,在韩国掀起了一股“张海书法热”,引起了韩国书法界、文化界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新时期韩国书法界的重要事件。张海将四体书创作置于书法历史长河当中,根据自己的学书经验,对楷书、行草、隶书、篆书四种书体的创变过程作了分析,讨论了四种书体的内在演变规律和创作现状,对古代书论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并身体力行寻求打通四种书体的路径。这是对书体演变史的新阐释,使读者更能深刻理解张海先生的创作思路,从中受到启迪,拉近了和读者的心理距离。此书的出版在韩国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韩国祥明大学教授金熙政在谈到这本书时说道:“此书必将成为东方汉字文化圈重要的学术里程碑,必将为韩国广大读者打开对书法认识的新天地”⑦。近期,外文版中国书法研究著作大量出现,这是中国书法艺术对外传播的成果,说明中国书法艺术正在被国外读者所关注,这必将促进中西方艺术领域的深入交流,使书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文化媒介。
书法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之一。加快构建中国文化话语体系,用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文化的恒久魅力,积极开拓传播渠道,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加快构建对外传播体系,完善对外传播方式,是新时代对外文化传播的新要求。随着书法对外交流的持续深入,中国书法艺术必然会被更多的国家和民族所认识,必将对国际文化交流产生深远影响。
注 释:
①傅海燕:《汉语教与学必备——教什么?怎么教?》,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7—18页。
②雷德侯:《万物》,张总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11页。
③熊秉明:《在美术研究所座谈会上的讲话》,《美术史论》,1985年第2期,第7页。
④崔希亮:《中国书法的国际教育与域外传播》,《中国书画》,2011年第2期。
⑤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弁言》,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年,第5页。
⑥李彬:《传播学引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第98页。
⑦张海:《四体书丛谈》(韩文版),首尔:韩国多韵泉出版社,2024年,第376页。
作者简介:张淑政,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楷书研究所副所长(郑州 450001);李治贤,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楷书研究所研究员(郑州 450001)。
编校:张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