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贯通: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媒介表达

2024-11-21 00:00:00陈娜
新闻爱好者 2024年10期

【摘要】现回顾了历史上“中体西用”等文化观念的提出及其局限性,指出体用脱节是导致文化困境的根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特征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是中国式现代化媒介表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此基础上,以河南日报社“了不起的甲骨文”全媒体主题报道为例,分析了其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具体实践,并指出这一案例为中国式现代化媒介表达的旨归提供了经典范例,充分展现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主立场与独特创造。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媒介表达;“了不起的甲骨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用之辨

在中华民族追求现代化的百余年道路上,怎样在传承上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解决好“如何融入现代”以及“如何走向世界”这两个关键性问题,一直是摆在一代代贤哲志士面前的难题。一个古老而持重的东方古国,在负载着数千年文脉的同时,如何能够合宜地面对并自洽于器物尖利、制度开化、思想新异的西方世界?换言之,当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建设之需,当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亦无法支撑起斗转星移的现代主体之用,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一现状?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之间,又该何以自处?何以立足?

事实上,为了解决这一系列复杂问题,中国人充分运用哲学思维,总结并提出过多套方案,涉及本末观、主辅观、道器观、体用观,具体表述有譬如“中本西末”“中主西辅”“中道西器”“中体西用”等。而在这些思考中,最广为流传且影响深远的便是体用观。自清代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并被普遍认为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发端,至张之洞全面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2],以至于“当时提倡西学者,几乎无不论‘中体西用’,道‘西学中源’,可见两说是有助于西学输入中国的”[3]。由此观之,“体用观”可谓充分参与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进程与观念嬗变,在汲取西学新知与接续传统文化所构成的内在张力之间,贡献了一套具有相当接受度的救时方案。

众所周知,“体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中国思想体系中的体用范畴可以从主体与功能的关系、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原则与方法的关系等维度进行理解”[4]。从主体与功能的关系看,“体”即形体、实体,“用”即作用、功用;从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看,“体”即本质、根据,“用”即现象、表现;从原则与方法的关系看,“体”即规律、原则,“用”即对策、方法。而无论哪一种维度,一个共通点就是,在“体用”关系中,“体”始终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用”则依赖“体”而存在,两者相互贯通相互转化,以符合“体用一源”“体用不二”的传统哲学理念。

而除了“中体西用”外,抱守传统文化且完全反对西化主张,认为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确立传统文化主导地位的文化复古主义,以及主张中国走欧洲资本主义道路,应当通盘受用西方化并抛弃中国封建文化的“全盘西化”论等,都曾是一度主流的社会思潮。但是,这些方案始终未能真正带领中华民族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复兴之路。悠久的东方文明在西方文明的环伺睥睨下何去何从,对这个问题的探求始终在论争与摸索中艰难跋涉。

事实上,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文化复古主义或是“全盘西化”论,之所以无法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究其根源还在于体用脱节,即理论与实践、本质与现象、原则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存在断裂。其中,既包括理论(体)无法有效指导实践(用)或实践(用)未能忠实反映理论(体),也包括本质(体)的阐释与现象(用)的呈现之间存在矛盾及扭曲,还包括所遵循的原则(体)与所采用的方法(用)不相匹配或相互冲突。

在中华民族上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中,以西方现代化的先发性作为现代化唯一性的迷思造成了体用之辨的不断摸索徘徊,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以及“如何走向世界”这两个问题带来了屏障。在文化传承的时间维度中,传统之于现代的距离往往会受到实用性和适用度的考验;在文化发展的空间维度中,东方之于西方的区隔又往往会受到认同与冲突的挑战。文化建设极易因主体的或从属或遮蔽而陷入被抽空的境地,体用脱节的痹症令文化表象与世道人心貌合神离,进而带来“美则美矣,与我何干”的尴尬境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绝非一马平川一劳永逸的事业,始终是近代以来最重大的文化问题。

二、中国式现代化媒介表达的体用之思

尽管“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因其固有的局限早在历史中就逐渐失去了其进步意义,但是,将“体用”关系作为文化观的论式,无疑是“以首创的精神把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中学西学的关系问题,更准确些说,中国固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近代文化的关系问题,第一次郑重地提了出来,这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是一大贡献”[5]。换言之,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建构起符合新时代的文化体用观是不可绕过的时代课题。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并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高度概括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总体特征。这一概括“既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历史唯物主义文化体用观,又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理论与建设实践中体用贯通规律认识的深化”[6]。

此次会议提出的“七个着力”重要要求中明确指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从中华文脉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创造性转化到创新性发展,这项系统性的体量工程离不开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而其中,大众传播媒介所需承担起的社会责任是首屈一指的。

从体用关系的角度看,“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中国式现代化媒介表达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中,“体”是基础和根本,它决定了媒介表达的方向和内容;“用”则是实现有效传播的关键,它要求媒介不断创新传播手段和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立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媒介表达之“体”离不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往开来中兑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价值追求。而中国式现代化媒介表达之“用”则体现在媒介如何通过有效的现代化传播策略和方法,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文化日常以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就要求大众媒介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要准确传达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特征对当下传播环境的要求,还要注重通过传统文化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引起受众的广泛共情,以接近性和认同感为目标及时调整传播策略,切实提高传播效果。在“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中,媒介表达的“体之明”与“用之达”必须双向兼顾,且实现互为转化互为促进。

一个具有文化主体性的民族,往往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自主地选择、创造与发展和传播自己的文化并且能够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立性和蓬勃生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媒介表达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以动态、开放和发展的关系,既坚持了媒介表达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又强调了现代化传播的形态和特征,给出了当代中国大众传播媒介创新实践的参照标准。

三、“了不起的甲骨文”全媒体主题报道的体用贯通

自2019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中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并强调“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至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殷墟遗址期间,谈道“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可以说,甲骨文作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窗口之一,迎来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的重要时代使命。在这一过程中,主流媒体理应发挥重磅武器的社会功效,在“传承与发展”的考卷中做好媒介表达的新时代文章。

2023年下半年,河南日报社开始筹划“了不起的甲骨文”全媒体主题报道,统筹人物典型、节日节点、动态活动、理论阐释、趣味科普等内容元素,综合运用图文、海报、短视频、直播、互动游戏、线下活动等传播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国文字的源远流长与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2024年1月3日,《河南日报》“了不起的甲骨文”特刊正式开栏,以“每周三,五版见”的约定将方寸之地打造为思接千载、融通古今的文化窗口,至今已定期出版三十余期。开栏以来,通过甲骨文百人谈、漫画甲骨、百片甲骨故事会、甲骨双语小学堂、甲骨文进校园、诗话甲骨文、甲骨名人堂、双语图片新闻、留言板等十余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新颖的小栏目,让甲骨文这个文化IP以贴近大众、深入人心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中华文脉以“了不起”的文化自信走向世界。

不仅如此,2023年12月28日至29日,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安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爱河南·中原行——外国友人豫见了不起的甲骨文”活动,20余名世界各国的国际友人齐聚安阳,走进甲骨文的前世今生,亲身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2024年3月6日,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发起“了不起的甲骨文——博‘骨’穿今·‘字’敬中华”国际传播联动活动,邀请15个省级国际传播媒体共同推出双语海报,24小时内海内外平台总阅读量达1000余万次。2024年5月15日,河南国际传播中心联合北京法国国际学校在安阳举办“爱河南·中原行”——北京法国国际学校“华夏溯源中原行”活动,邀请25名法国中学生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博物馆,近距离感受甲骨文化。2024年8月7日,“了不起的甲骨文”顶端新闻频道正式上线,以数智触网的新频道为传承甲骨文化接续发力。截至目前,“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策划海内外阅读总量累计已超60亿次,这一昔日生僻小众的“冷门绝学”在全媒体传播矩阵的助力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以强大的传播效力收获了可观的社会反响,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媒介表达的旨归提供了一个个经典案例。

从传统文化到媒介叙事,从传统文化到文旅场景,从传统文化到时尚IP,从传统文化到文创周边,从传统文化到广告创意,从传统文化到文学创作,从传统文化到教育资源,从传统文化到科研创新,从传统文化到城市生活,从传统文化到民族精神……“了不起的甲骨文”全媒体主题报道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做到了内容上古今观照,风格上亦庄亦谐,形式上图文并茂,功能上科教一体,方法上寓教于乐,效果上以碎立通,通过一系列出彩出新出圈的媒介表达,彰显了从主体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认同的体用贯通。

尽管在“传统文化如何融入现代”以及“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拷问中,依旧无法回避文化认同局限、意识形态冲突、品牌建设不足、语言翻译屏障、文化贸易逆差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带来的挑战,但是,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一个高度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律性认识践行着文化发展进程中的自主立场和独特创造。

四、结语

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不仅增强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了从传统文化到现代媒介叙事的跨越。“了不起的甲骨文”全媒体主题报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媒介表达的一个生动实践,既展现了甲骨文这一古老文字形式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又在体用关系的处理上做到了贯通与转化:它以传统文化为“体”,确保了媒介表达的方向和内容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同时,它以现代传媒手段为“用”,不断创新传播策略和方法,积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以求更好的社会反响与认同。更重要的是,这种体用贯通的理念,既坚持了媒介表达的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又强调了现代化媒介表达的形态和特征,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参考。

展望未来,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还应进一步深化对体用关系的理解与应用,探索更多元化的媒介表达方式,为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积极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媒介表达体系,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参考文献:

[1]朱栋荣,闾小波.重审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冯桂芬方案”[J].天津社会科学,2020(2).

[2]丁伟志.“中体西用”论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嬗变[J].历史研究,1994(1).

[3]王扬宗.“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在晚清的盛衰[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5).

[4]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体用辩证法”: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N].光明日报,2024-02-23(11).

[5]丁伟志.“中体西用”论在戊戌维新时期的嬗变[J].历史研究,1994(1).

[6]新华社记者.学思践悟创新理论 担当新的文化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N].人民日报,2023-11-10(01).

[7]陈娜.以中国为问题,以中国为方法: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J].新闻爱好者,2014(5).

作者简介:陈娜,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天津 300035)。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