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中华传统美德如何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成为重要议题。分析可知,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华传统美德的表现形式创新、赋能传统美德教育与融入人民美好生活建设这三个方面拥有强大的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华传统美德也存在负面影响,因此在新时代的语境中,需要促使人工智能技术制度建设的完善,从而将人工智能技术所具有的技术理性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性。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3-0129-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3.034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势头越来越迅猛,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对现代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工智能正在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强大的重塑力必然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人的自身烙下深深的印记。”[1]最为知名的例子是:ChatGPT这一项作为生成式 AI(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运用的新兴技术之一,通过大规模文本数据的学习,能够生成连贯且逻辑性强的回答,彻底改变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从而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与接受。尽管有理由去担忧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会带来复杂多变的伦理问题,例如,人工智能在招聘、信用评估等方面的应用,可能会导致歧视和不公平现象,甚至可能暗藏机器取代人类的潜在风险。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潮流是无法逆转的。
面对社会发展的日趋技术化,怎样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积极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中华传统美德怎样去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使其落后的表现形式得到改造,为其赋予时代感,让其中的优秀内涵能够在发生了巨大变革的多媒体领域迸发出强大的影响力,以便于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传统美德表现形式创新
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有必要整合各类可用资源,激发社会各界力量,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中国正在大力建设‘数字中国’,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收获一批创新成果。”[3]因此,现如今建立在图像、文本、音频、视频等多个模态之上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数据交流共享的新介质,摆脱了狭隘的生产工具或传播媒介的限制,可能能为传统美德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提供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提供近距离而又理想化的艺术体验。“它为平民化的艺术创作打开了大门,这正如互联网为普通人在公共空间的自我表达提供了通道,也正如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图像与视频生产进入了平民领域。艺术创作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有了‘艺术化生存’的可能。”[4]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以共有、共建、共享作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这一可能才会成为现实。
首先,作为人工智能生成艺术,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等新兴AI绘图工具“正是通过与艺术同源的工艺技术的路径,不断模仿人类作品的风格特点,实现了效果上的相近”[5]。因此,AI绘画并不会消解人类艺术,相反,“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原有媒介创造力和生产力的解放。摄影的复制技术解放了绘画,使得现代主义绘画冲破了古典写实主义的牢笼;电视的传播威力解放了电影,使得电影走出记录现实的功能定位,向着更高级的视听艺术发展;互联网解放了流通和传播问题,使得线下的活动更加注重空间和身体的体验性;AI的大发展将解放人类绘画的无穷想象力,使人免于重复性和缺乏创造力的基础劳动。”[6]通过AI绘画的图像识别和处理技术,可以将传统美德的故事以更加新颖的漫画、插画等形式呈现,使更多青年人容易接受中华传统美德,并能让其作为实践主体亲自参与到创作环节之中,从而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起反哺作用。
其次,借助AI文本生成和分析技术,可以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且不乏新意的有趣故事,传递传统美德的精神内涵。ChatGPT、“文心一言”和“通义千问”等生成式AI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活力源泉就在于它们所具有的想象力——故事编创能力。例如,ChatGPT 曾重写了经典美剧《推销员之死》第一幕,结合《冰雪奇缘》中的艾莎公主(Princess Elsa)代替威利·洛曼(Willy Loman)担任主角,最终呈现出一段有趣的对话:“艾莎辛苦地卖了一天东西,回到家,儿子乐乐告诉她:‘妈妈,你是《冰雪奇缘》里的艾莎,你有冰的力量,而且你是女王,你是不可阻挡的。’”[7]因此,利用生成式AI的故事编创能力,通过改编经典故事的方式,助推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内涵的优秀文化生产,能为大众提供数字阅读、文化娱乐等服务,更好营造出一种崇德向善、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再次,在当今这一智能视听时代,利用AI音频和视频技术,可以较低成本地将传统美德融入音视频作品,甚至使其在直播这一形式之中呈现而出,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能够领会到传统美德的魅力。比如说,国外的虚拟主播Neuro-sama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网络主播,因为“她”直播玩游戏,以及和观众对话的这些行为,全部都是由AI控制的。作为内容生产主体,Neuro-sama凭借其“虚拟自然人”身份的特殊性吸引了国内外大量观众。“也许当前的智能机器人还不能真正理解自己所表现的‘内容’或执行的‘程序’,但是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家庭、医疗方面,我们与社交机器人的互动越来越频繁,移情在建立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8]可以说,通过直播过程里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HCI)这一活动,大量观众可以从一种不确定性之中收获到丰富的趣味,以及从人工智能的“人情味”举动之中寻找到特殊的温暖与共鸣。而人机交互的智能化叙事显然可以筛除低俗、消极内容,将中华传统美德体现于制作模式、故事创意等多个方面,从而对社会表达进行丰富,使价值创造得到提高,推动实现相关文化产品在各类群体中的“破壁
出圈”。
又比如说,通过SoVits AI等人声模型训练工具,可以使人工智能通过模仿已故艺术家的方式演绎新的作品,如AI歌曲、AI相声等。甚至在智能技术场面助力下,我国的影视行业也在进行着大胆的尝试。在《传说》这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用数字呈现的真人电影中,从业者就用AI技术复原了27岁的成龙,使得“年轻成龙”与现在的成龙出现在了同一个镜头之中。因此,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不仅使得受众能够重温大师在过往呈现出的顶级视听魅力,并让其在这个欣赏的过程中更好接受作品中所蕴含的叙事价值。
不言而喻,AI音频和视频技术有利于通过共情方式激发人们了解、接受与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动力,务实有效地去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当然,人工智能技术所造就的超真实的形象与声音,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正面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在视觉与听觉意象呈现背后所具有的过度同质化、表面化和商业化,消磨了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美感,不能充分展现文化内容的深度与温度。还有在视听审美背后人们对虚拟的超真实形象的过度迷恋等事实也需要引起关注。
并且,存在一个无法辩驳的问题,即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在人类的日常社会生活中产生一些危险的伦理问题。人工智能依赖于数据训练,因此,难以摆脱其开发者的价值观取向。在当前主流训练数据之中,欧美文化情景远胜于其他文化情景,甚至也不乏资本主义殖民性语境的内容,这种价值偏见会导致社会不公平与伦理歧视问题,就要求我们拒绝生搬硬套西方模式。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探索构建出人工智能非殖民主义的伦理策略,不仅需要扩大本土数据采集范围,添加以社会主义道德、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数据对抗偏见。同时,这也需要国家积极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中国人工智能伦理体系,为新时代全球AI行业的发展进步贡献出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在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共同体框架下,人们亟须通过前瞻性视角对人工智能技术所引发的算法殖民等伦理问题进行规制,旨在构建一种增强人类福祉和维护社会正义的全新社会契约,这也与全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愿景同向呼应。”[9]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并不能完全代替人类现实交往的需要,相反,作为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它遮蔽了人的现实身份,反而可能对人的主体性产生不良影响,使得人丧失掉道德理想与道德信念,“信息技术动摇了人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加深了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中的剥削,‘监控社会’和‘信息茧房’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0]习近平总书记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传达了重要指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必须要以民生条件不断改善和提升为根本目的,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出发。”[11]因此,如何使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应得到认真的审视与思考。
二、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美德教育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中华传统美德”提出了要求,旨在培育增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12]。实际上,在西方现代化模式陷入了理论困境的今时今日,人们日益意识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因为它既是“道德建设的不竭的源泉”,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然而,问题在于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尚未得到积极开发,我国的传统美德教育在公民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养成的多个方面仍存在着不足。但是,智能时代的到来,就为立德树人的传统美德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与实现路径,体现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强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首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精准算法与大数据的助力,为中华传统美德叙事话语的传承提供了全新路径,更好满足了公民对传统美德知识的学习需求。中华古籍与其中所蕴含的经典文化信息可以借此得到更好保存,甚至是永久存续,并且通过互联网实现开放共享,转录与分享也更为高效快捷。例如,据新闻报道,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所建设的“中华古籍资源库”,所发布的古籍资源已经高达10.3万部(件),共2640万页,其中读者利用率最高的善本古籍,已有2万多部实现了上网[13]。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对这些古代文本之中的中华传统美德进行整合分析、提炼选择,使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在公民中得到精准传播,让公民成为真诚的道德践行者。当然,知识传承路径的多元化也意味着传播门槛的降低,这势必会对网络安全、国家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与监管作用,防微杜渐,牢牢把握国家对知识传播的主导权。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打破了实践场域的壁垒,可以创造出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公民能够身临其境,有利于公民道德情感的培养。
例如,央视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就创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演绎《论语》,展现出了以孔子及其门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优秀道德品质,使观众听到当时的声音,看到历史人物的互动,甚至参与到故事中去,这种多感官的体验联通了中华典籍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纽带,让传统美德的叙事更加生动和直观。
此外,人际互动也通过社交平台等智能技术移位到了智能网络空间,从而可以跨越时空的阻碍,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享与理解各自的传统美德,促进全球视野下的美德教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最后,在政府部门做好监管、保证算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情况之下,人工智能系统本身就是一位“老师”,它在道德决策辅助方面可以提供即时的反馈,从而有利于公民道德意志的养成。道德意志的强弱主要反映于道德主体的道德活动的坚韧性、一致性与优先性等多个维度。一个具有强大道德意志的公民,必须坚贞不屈地做好自身的道德支撑,反映在中华传统美德上,就是“要留正气在人间”,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因此,借助中国的人工智能治理方案,智能体不是被动地为数据所驱动,而是实现了由价值与因果的驱动,从而通过具有说服力的中华传统美德语言,再加上透明可解释的道德决策过程,建立与人类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最终增强公民的道德意志。
三、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传统美德融入人民美好生活
建设
新时代道德建设理应适应目前智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道德领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丑恶的道德现象时有发生。倘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没有取得良好成效,必然会成为制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大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处理好社会主义道德与中华传统美德关系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彰显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与永恒魅力,“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14],使中华传统美德在信息时代得到良好传承,更好地引领新时代公民去为美好生活的建设而奋斗。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华传统美德融入人民美好生活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只有在物质富足的条件下,才会有充分地自觉去守护与捍卫自身民族的优良道德文化传统。而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开辟了全新的领域与赛道,还有利于传统产业全方位的深度改造升级,其在劳动场景中的广泛应用就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良性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言:“自然科学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15]一方面,较于过往低效而功能偏少的劳动工具,人工智能技术如同一个助推器,通过智能化模拟人类大脑,提高了人的劳动能力和效率,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从而给劳动者存留了较为丰富的自由时间。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拓宽了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使人类逐渐突破原有物理时空的局限,也赋予了人类在“罗德岛”跳跃的勇气,能方便地探索神秘和未知的领域。例如,借助人工智能拓展了对宇宙空间、海洋空间的探索,另外就连虚拟空间本身也成为智能时代下新的劳动对象。
其次,中华传统美德若想融入人民的美好生活建设理应“坚持价值引导与情感关怀相统一”[16],不是以未知的“他者”为导向,而是以现实中的、可感可知的人民为导向。人工智能技术就以自动化的算法推荐作为特色,不仅是更具弹性、活性与感染性的传播方式,而且还是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加贴合的传播方式。然而,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了“茧房效应”(Cocooning effect)的理论,认为公众在信息领域往往受自己的兴趣所支配,从而陷入了信息同质化的“茧房”之中。而在信息传播领域,以算法为特色、以流量为目的的人工智能技术如果运用不当,可能就会加剧“茧房效应”的现象,导致重复低质的内容出现,不利于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就对资源的质量控制提出了要求。
此外,由著名的大众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可知,在网络传播时代,若想要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科学合理有效地加强宣传,而不是使具有主流意识形态的一方成为越来越沉默的“螺旋”。我们当前的中华传统美德宣传媒介处于一个滞后时期,媒介在快速发展,但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已经落后于媒介一个较大的历程。因此,要想把握好技术变革下的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指引,在程序编写与优化的过程中建构出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伦理导向的智能算法。在发挥人工智能个性化推送功能的同时,使其科学合理地运用中华传统美德去解答用户在人生态度、情感生活、行为举止等方方面面的难题。而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17]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使不同媒体深度融合,推动主流媒体做好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工作。
人工智能技术应成为人民的“帮手”而不是“绑匪”。在正常监管制度之下的人工智能,进行传统优秀道德价值引导之时,往往在隐私保护等方面更具有人文关怀的作用。因此,有理由相信,在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这一方式的基础上,可以引起受众们的广泛参与以及他们的舆论宣传和调动,从而缓解乃至消除多元化社会中华传统美德的式微症状,有力度、有温度地带领人们走向美好生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其表现形式创新、赋能传统美德教育与融入人民美好生活建设这三个方面拥有强大的优势。然而,任何技术的诞生都会与人的旧观念产生冲突,从而制造显性与隐性并存的伦理问题,这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带来了全新而复杂的挑战。
在新时代的语境中,促使人工智能技术制度建设的完善,将人工智能技术所具有的技术理性升华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理性,必将使得中华传统美德更好与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中国人民现实生活相融相通,从而在批判继承的过程之中实现蓬勃复苏。
参考文献:
[1]陈万球.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方式变革图式[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0.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6-27.
[4]彭兰.AIGC与智能时代的新生存特征[J].南京社会科学,2023,(5):104-111.
[5]段吉方,阎恺祺.AI生成艺术与后人类技术的美学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3(06):54-64.
[6]蒋斐然.维罗妮卡的面纱:论AI生成技术对绘画的影响[J].美术观察,2023,(08):25-27.
[7]李欣人,王俊杰.ChatGPT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的逻辑与路径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6).
[8]何双百.“机器同伴”:新型亲密关系下的“人机共情”现象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07):185-192.
[9]党盛文,林津如.人工智能算法的非殖民化伦理策略[J].道德与文明,2023,(06):168-176.
[10]李妍,韩志伟.论信息社会人的异化——基于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一种系统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20,28(03):60-64.
[11]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8-11-1(01).
[12]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
[13]激活中华典籍的“数字生命”——对我国古籍数字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N].光明日报,2024-1-25(07).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
[1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5.
[16]张红霞,钱秋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助益美好生活建设的三重逻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05):69-74.
[17]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
作者简介:
何郡持,男,汉族,四川成都人,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