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在文化创生期绽放的精神花朵。但由于诗歌年代久远,文本晦涩难懂,使人们进入《诗经》的意义世界非常困难,更难以立体地感知其中生活世界之精彩。本文以《诗经》植物为线索,从出现频次、地域分布、生长时令及情感诗意四个维度,形成《诗经》植物多维度的知识图谱,对《诗经》进行再叙事,重构起人们对经典的感性认知,并进一步连接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文学与艺术。
【关键词】《诗经》植物;信息可视化;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43-011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3.030
一、概述
(一)《诗经》现状分析
《诗经》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但是,由于信息过于庞杂,也给人们带来了焦虑和困扰,要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不容易。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息可视化设计得到了发展。通过精美而简洁的视觉图形设计,人们能够更加容易地发现隐藏在信息背后的规律和奥秘。《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记载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可以说是一部“草木鱼虫之志”,但诗歌里面的生僻词众多,相较于唐诗宋词,《诗经》的阅读推广略显逊色,读者对于《诗经》植物了解较少。因此,《诗经》植物文化亟需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加以诠释。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解读《诗经》植物信息,能够有效推动诗歌中植物的传播和学习,让更多人了解《诗经》文化,为这一传统文学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二)植物文化内涵的形成
《诗经》植物文化内涵的形成主要体现在生命崇拜和生殖崇拜两方面。在生命崇拜方面,《诗经》文化背景形成于农业社会,植物种类丰富,在历代诗词及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高。古代先民在低水平农耕生产条件下依赖大自然,强化了“天人合一”观念,与植物相互依存。植物为祖先提供食物延续生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对生命的重要性和崇拜。从精神层面看,古人因寿命短,采集植物体现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从神农尝百草到周代用五种药物治病,体现对植物药用价值的重视,用草药治病是延长寿命和繁衍后代的方式。《诗经》中描绘了许多女子在山涧草地漫步的场景,她们采集益母草、车前草等植物来治疗妇科疾病,也采集艾蒿、川贝母等植物治疗其他疾病,这些都体现了先民对植物和生命的崇拜。在生殖崇拜方面,原始先民认为植物与生殖有联系。植物可果腹满足食物欲望,又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因此形成原始生殖崇拜。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略论》中指出,在远古人类的原始思维中,人类、植物和动物的繁衍都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事情。在外观上,植物的叶子、花朵和果实都与女性生殖器官相似,因此被视为象征女性生殖器官的物品。在内涵上,植物年年生长茂盛,有无尽繁衍的能力,古人崇拜植物同时祈求自身生殖繁衍。如《周南·关雎》中“参差荇菜”,李时珍《本草纲目》描述荇菜形状与女性生殖器官相似,可能是古人求子时的祭祀植物。“莲”也是典型例子,古人以“莲”起兴象征男女情爱,因其多子寓意子孙繁衍,至今人类仍有这种生殖崇拜,新婚时准备莲子祝愿早生贵子。《诗经》中大量植物体现先民对生殖文化的崇拜,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二、《诗经》中植物信息数据维度
植物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诗经》中离不开对植物的描写。《诗经》总共305篇诗歌,共有135首诗歌中出现植物,留下了众多植物信息并承载着独特的象征意义。本文从《国风》植物入手,对其植物出现频次、生长时令、地域分布、情感类型四个维度进行整理归纳,深入探究十五国风中植物在不同维度之间的关联性。在统计时发现,有部分植物在不同篇章中多次出现,经过筛选重复植物,十五国风中出现植物种类共84种,出现植物篇章共有82篇,占国风总篇章51.3%,这也显示出植物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几乎占十五国风总篇章的二分之一。通过对植物所在篇章信息的数据整理,展开对其他维度的信息呈现,分析先民在古代农耕社会中的自然生存状态和先人在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诗经》植物出现频次
植物出现的频次与古人的生产生活状态息息相关,频次分析更能反映出植物在当时的使用价值和作用,通过对《国风》植物出现的频次统计分析,进一步揭示植物在先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经统计,对十五国风中出现的84种植物进行高频植物提取,本文将出现五次以上的植物列为高频植物,这些植物分别为桑、酸枣、葛藤、大麻、黍、小麦、黄荆、芦苇,发现出现次数最高的植物是“桑”,有13篇诗歌出现过对“桑”的描述,可见在当时农业生产社会,桑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历史上,桑树、蚕丝、麻、葛和棉花是四种重要的纺织原材料。孟子曾经说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句话表明了蚕丝和桑树的重要性,因为它们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纺织材料,对人们的穿衣需求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其次是“枣”,枣乃是果实类植物,在农业时代,家家院子里都会种上几棵枣树,在枣子成熟的时候用棍子打下来吃,有着充饥止渴的作用。再者是“葛藤”,“桑、葛藤、苎麻、大麻、榖”这些植物都是《诗经》时代主要的纺织织物,葛藤可以为衣、为履、为冠,是当时绝佳的布衣材料。“黍”和“小麦”,是必不可少的粮食作物,供应人们的一日三餐,“黄荆”和“芦苇”都是一些非木材类的材料,通常用来编织和搭建,黄荆又经常用于中药材,有着去除疾病的作用。因此,通过对这些高频植物进行分析得出,高频植物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都是农业社会必不可少的植物,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频植物多为树木类植物,这些植物对先人生活也有极大帮助,如桃树、板栗、梅树、棠梨等果实类树木,通常在婚恋诗歌中出现,比喻多子多孙,有繁衍后代的象征寓意,同时这些植物也为人们提供观赏价值,并解决饮食和用材方面的需求。而低频植物多为野菜类植物,如苦菜、荠菜、蒺藜等,用途较为狭隘,象征寓意不够美好,在先人诗歌中出现次数也较少。通过研究植物在诗歌中的出现频次,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区先人的生活需求。
(二)《诗经》植物生长时令
由于植物具有强烈的时间性和季节性,《诗经》中对植物的情境描述亦体现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时令,对植物生长时令的分析有助于读者对诗人情境的理解感受。如《豳风·七月》,作者根据一年的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各个月份需采集的植物和需从事的农事活动,“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其中描写了七八月里打枣、割葫芦,十月里收稻谷等采集活动,可见先人对植物的生长时令了解得十分清楚,在每个植物生长时节都有相应的采集活动。所以从植物生长时令的角度,可以把植物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进行归类,探讨植物在诗词中出现的情感特征。
(三)《诗经》植物地域分布
《诗经》中的《国风》共收录了160首诗歌,这些“国”不仅仅是指国家,也包括方圆和地区。《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由于发源地生态环境的不同、风土人情的差异以及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构成了多种地域性的风格。不同的国风有不同的地域色彩,通过植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挖掘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也能通过这些窥见古代生活的兴衰。
从十五国风地理位置分析,其中,周南、召南分别分布在河南省西南部洛阳到湖北省西北部一带。这些诗歌的内容主要反映了诗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状况,植物在诗词中多用于衬托诗人内心的情感,如“参差荇菜”表达了男子对心爱女子的相思心情。同时,还有一些反映了民族共同习俗和愿望的诗歌,例如贺婚诗和祝福诗等,植物在诗词中象征着多子多孙、美好祝福等寓意,如葛藤、野葡萄、桃等多出现在婚姻诗中,寓意着新郎新娘婚姻幸福、互相帮扶、繁衍后代。“卫”诗是指产生于今天河南汤阴、新乡、淇县一带的诗歌,其中包括了邺、鄘、卫三个国家的诗歌。后来,邶、鄘被并入卫,统称为“卫诗”。卫诗中“情动于中”的内容较多,人们能看到缠绵悱恻的爱恋,如《邶风·静女》中男女青年的爱情,《卫风·氓》中妇人付出了青春与爱的代价等。王风位于今河南洛阳一带,是周朝东迁后的王城所在地。王风的诗歌主题大多带有乱离悲凉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状态。如《王风·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郑风位于今河南省新郑一带,以描写婚姻、恋爱生活的诗篇居多。《论语》也说:“郑声淫。”郑风女子创作的情诗比例很高,表现了郑人以歌传情、恋爱自由的民风特点。陈风位于今河南省开封以东淮阳县地区,婚恋诗居多,带着浓烈的神秘梦幻色彩,这或许与当地巫风民俗是分不开的。桧风,桧地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北,后来桧风为郑风所并,均是乱离之际的悲伤之作。齐国是周武王封赐给周朝开国元勋姜太公的封地,现主要位于山东淄博一带,齐风地域广博,展现的是一个泱泱大国的富贵华丽色彩和舒缓的诗风,物质生产力较为先进。魏风,魏地原是虞舜、夏禹建都的地方,位于山西省芮城县东北附近,地方政治形势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因此是“怨怒”“哀思”的代表性诗歌。唐国的疆土原本在山西太原、晋阳一带,这里是尧最初居住的地方又迁到河东平阳。唐风地寒土薄,所以诗歌中多表达忧思之情。秦风位于甘肃东南部到陕西中部的广大地区,秦人好战劲悍、慷慨激昂,因此秦风多豪迈奔放杀伐之音。曹风在今山东菏泽、定陶、曹县一带,曹风诗风比较杂乱,没有明显的特色。豳风领地包括今陕西省邠县、栒邑县,其中《七月》是此风中最长的叙事诗,其中植物描述极为丰富,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四)《诗经》植物情感诗意
《诗经》总共305篇,虽然篇幅不是太大,但是里面的生词句比较多,在阅读的时候晦涩难懂,仔细研究会发现诗歌情感丰富细腻,所谓“诗达情”,可见诗本身就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蒋勋说过:“如果大家想感受《诗经》的情感,不仅要阅读《诗经》,还要把《诗经》当成一种在当代延续的美学来。”《诗经》中表达的情感寄托具有永恒的特点,因为自然界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过“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诗经》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诗经》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集,其中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爱情、家庭、友情等人情故事,还包含了大量关于自然界的描写,尤其是植物居多。植物在《诗经》中经常被用来象征各种情感和人生境遇,因此对《诗经》中植物情感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对于《诗经》中的情感分类,中国传统将情感归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将《国风》中诗歌主题分为婚恋诗、农事诗、劝谏诗、自伤诗、田猎诗、祭祀诗、征役诗、怨刺诗、战争诗、其他诗十个主题,并探究不同主题所对应的情感类别。其中,“喜”是心情愉悦的表现,如《周南·樛木》中“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在众人反复的吟唱和喝彩中,表达出新婚夫妇幸福和喜悦的心情,《诗经》中表达喜悦的诗歌主题多为婚恋诗;“怒”是指人事不顺遂,遇到不合理的事而表现出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如《陈风·墓门》中“墓门有梅,有鸮萃止”,是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在发泄心中的怨气,《诗经》中表达怒的诗歌主题多为怨刺诗;“忧”是指忧愁、忧虑,比如婚恋诗中《周南·汉广》将年轻樵夫苦恋的惆怅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思”是指思考、思念等,《诗经》中的征役诗、婚恋诗等表达这种情感的居多,如《周南·关雎》中男子对爱慕的姑娘采摘荇菜的场景难以忘记,经受不住这相思之苦,所以下定决心去求婚,活脱脱一个温婉美丽的情思故事;“悲”可以被理解为情感上更深的“忧”,它表达的是悲伤和痛苦的情感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如《唐风·葛生》作者去看望逝去的人,不禁勾起无限情思,顿时百感交集,倍感伤心;“恐”是指担心、惧怕、恐惧等,如《郑风·将仲子》中“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这是女子害怕自己和心爱之人相见,被父母看见,两人都小心翼翼,很想念彼此但又不敢大胆张扬地表现出来,害怕流言蜚语的恐惧之心;“惊”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突发事件带来的惊吓和震惊,这种情感状态往往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诗经》中很少涉及这种情感的表现,因此在情感分类中也没有单独列出来。
当然,大部分诗歌中表达的情感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涉及多种情感的交织和表达。在信息可视化中通过以上情感划分对植物进行情感可视化分析,让读者了解到《诗经》植物在诗词中不仅仅是作为植物存在,还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能够更深层次地领悟诗歌所传递的情感。
三、《诗经》植物信息可视化设计应用
(一)《诗经》植物可视化视觉元素提取
图形和色彩是构成信息可视化设计的重要视觉元素,通过对可视化视觉元素的提取,将其合理地应用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增强可视化视图的丰富性和易读性。将繁琐的文字通过图形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快速吸引读者的眼球,色彩可以帮助人们区分事物的类别,通过色彩信息,人们会自动从大脑里捕捉相同色彩的事物,具有较强的联想性和共识性。设计中关键就是在《诗经》植物的信息表现方式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图形元素,除了图形的审美效果外,同时还需要注意色彩的应用和变化,色彩要具有识别性和情感性,达到与主题相呼应的效果。
1.《诗经》植物图形转化
图形是视觉表现的主要形式,与文字信息相比更加具有辨识度和象征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文化背景或者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可以辨别图形信息,跨越任何国际、地理、语言的障碍,所要传递的内容可以轻松地被理解和传达。在信息可视化设计过程中,根据植物原本的形态进行插画设计,如荇菜茎多分枝,沉入水中,叶近圆形,花数朵聚合成伞形花序;芍药根粗壮,花数朵簇生于顶端或叶腋,花瓣颜色有多种等植物形态特征,将植物与诗词相结合,在图形设计时注重对诗歌情境的体会和领悟,形成植物的图形转换。同时,追求视觉呈现的美学性,通过这样的图形转换,增加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美观性和易读性,让读者快速了解到植物的信息,激发读者对诗歌诗词的阅读和思考。
2.《诗经》植物色彩提取
人们在浏览图形信息时,首先感受到的是色彩,其次才是图形、文字等信息,因此,色彩的提取在可视化设计中也是关键的部分,它决定着可视化设计整体的协调和统一。在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下,不同的色彩蕴含着不同的情感色彩和象征,颜色不仅仅是外在客观事物所拥有的自然属性,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观物取象”的重要标识,先民开始有意识地把色彩当作象征符号并加以使用,提及不同物象时,颜色是重要的描述特征。《诗经》中的植物本身具有自己独特的色彩,结合诗词中的情境和文化象征,从色彩上赋予植物叙事和情感的表达。
(二)《诗经》植物信息可视化设计
1.《诗经》植物信息图谱设计
信息可视化设计有利于《诗经》植物的信息普及和利用,根据《诗经》国风植物的信息整理和归纳,对信息内容进行排版设计,形成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完整效果。《诗经》国风植物共有84种,每种植物都有许多信息可以制作植物信息图谱,所以在设计实践中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高频植物进行植物信息图谱设计,对植物信息从出现频次、地域分布、生长时令和情感诗意四个方面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从不同维度出发了解《诗经》中的植物信息。
植物信息图谱设计中主要展示了国风中的植物相关信息,通过插图类信息可视化表现形式,绘画出《诗经》植物插图,并结合视觉呈现美学性原则,对植物的相关信息,如植物的属性信息、植物叶子和花形特征、生长月份、植物在诗词中的表达和情感寓意等进行可视化设计。在植物信息图谱设计时,采用偏写实的插画风格,将植物的特征描绘出来,色彩层次饱满,突出植物的色彩特征。读者在阅读植物信息图谱时,通过对植物插画局部的放大,进一步了解植物的花形和叶形等特征。通过半圆弧形展示植物一年之间的生长月份,并通过在诗歌中的表达呈现植物的情感象征,桑、荇菜、芍药、葛藤都表达了青年男女的相爱之词,象征的情感都归属于爱情,在插画表现上伴随着喜悦美好的色彩特征。
2.衍生品推广设计
衍生品设计对所设计内容的推广和使用价值重大。以《诗经》中的植物为例,其衍生品设计通过常见生活用品展示相关信息和诗词表达,具备良好的学习与传播价值。常见的衍生品载体有书签、团扇、钥匙扣及卡片等。在设计这些衍生品时,提取《诗经》国风植物的主要信息进行传达,使大众既能简洁直观地理解植物信息,又能从中学习《诗经》文化。这种以轻松方式呈现的衍生品,能够进入大众的生活视角,具有良好的传播价值和应用价值。通过将《诗经》中的植物信息融入日常用品,一方面,让人们在使用这些衍生品时,随时接触到植物信息和《诗经》文化,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这些衍生品作为传播载体,能够扩大《诗经》国风植物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不同的衍生品载体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喜好,增加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总之,《诗经》国风植物衍生品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推广方式,能够为传承和弘扬《诗经》文化开辟新途径。
(三)《诗经》植物信息可视化设计价值
《诗经》植物信息可视化设计具有多重价值。
美学价值方面,美学思想影响信息可视化设计,《诗经》以赋、比、兴等手法体现民族特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可视化设计可加深对《诗经》文学作品的视觉感受,创新植物插画设计,展现植物外在形态与内在美感。
人文价值方面,满足当代学者对《诗经》深层次研究需求,从植物角度挖掘分析,探究人文、数字化、艺术的关联性,展现植物与先人的联系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应用价值方面,对《诗经》植物分类梳理并以信息可视化呈现,可让人们迅速了解植物内容,其插画设计增加美观趣味性,衍生文创产品应用于各类活动,还可应用于微信小程序,增强用户体验感,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
四、结语
本文以《诗经》植物为对象,运用信息可视化理论展开多维度探索。围绕植物出现频次、地域分布、生长时令及情感诗意四个方面,对《诗经》国风植物信息进行整理分类。通过信息可视化的方式,为《诗经》植物科普推广和诗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一方面,信息可视化有助于大众更直观地了解《诗经》植物在诗歌中的信息;另一方面,将其与衍生品设计结合应用,为《诗经》植物文化传播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2]苏昕.《诗经》植物母题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75-78.
[3]蒋勋.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刘晓丹.从《诗经》中的植物采集看先秦生活习俗[J].兰台世界,2012,356(06):44-45.
[5]刘毓庆,李蹊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宁以安.草木有本心:诗经植物札记[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7]陈圣鋆.设计学语境下的《诗经》解读[D].南京艺术学院,2020.
[8]顾翠嘉.基于《诗经》中植物的科普交互作品设计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20.
[9]利普顿.信息化平面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1-14.
[10]龙心如,周姜杉.信息可视化的艺术:信息可视化在英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23.
[11]覃京燕.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6.
[12]李欣哲.面向认知效率的《诗经》情感可视化设计及其评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13]鲍鹏山,王骁.美丽诗经[M].合肥:黄山书社,2011.
[14]于沁可.《诗经》草木起兴的文化发生[J].东岳论丛,2019,40(09):54-60.
[15]王曼璐.《山海经》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D].燕山大学,2022.
[16]颜菊.数字化背景下综合类博物馆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