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是一门必修课、常修课。家校合力,在班主任和家长的一次次沟通中凝聚教育共识。智慧沟通,应该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为追求,以征得家长认同和支持为目标,以沟通省时、高效为原则,充分彰显家校共育成果。
沟通前,满怀期许的预见
深刻了解家长心事。家长在与班主任沟通前有自己的目标,班主任应换位思考,深刻了解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沟通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家长的沟通态度普遍呈现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倾诉型,家长主动向班主任诉苦,表现出用心良苦却徒劳无功的无奈,宣泄自己的情绪;二是求助型,家长秉持解决问题的态度,一方面寻求班主任支招,另一方面对自己正在坚持的教育方法寻求心理安慰和支持;三是支持型,家长不具备丰富的教育经验,也没有改变现状的意识和行动,但认可班主任的一切教育举措;四是茫然型,这类家长多表现为不负责任,甚至推卸责任,没有教育目标,任孩子自由成长,对孩子的未来“听天由命”;五是质问型,部分家长站在观察员与评价者的立场看待班主任的工作,容易质疑其能力,或表达不满,认为班主任对自己孩子关心不够。
时刻明确家校沟通目标。家校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谈判”,而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期许。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班主任应时刻明确和把握家校沟通目标。沟通的内容一般为学生课程学习、习惯品行养成、家校教育观念差异、家庭沟通中的矛盾化解等方面。例如,某位学生近期在校与其他同学频繁发生纠纷,班主任找到家长沟通此事时,可以确定目标为:向家长阐释和分析孩子性格易冲动的原因,帮助家长正视该事件,引导家长主动与班主任共同解决问题。
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班主任常用的沟通方式:打电话、面谈、文字消息、语音消息等。电话沟通的方式及时、快捷,但个人语言习惯和口音差异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同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面谈的关键在于坦诚相见,通过表情和语气深入了解情况并交换意见,但相对耗费时间;文字及语音消息比较灵便,但因各人的理解不同,较难感受语气和态度,容易引发词不达意、断章取义的误解。班主任应慎重选择沟通方式,根据沟通内容选择更有利于达成共识的沟通方式,把握沟通的力量与艺术。
沟通时,双向奔赴的遇见
班主任应秉持客观态度和中立价值观念,真诚体悟家长的想法,依据家长的目的和状态把控沟通方向,促进沟通目标的实现。
耐心倾听是一把“金钥匙”。“会说”是教师角色具备的优势,“会听”却是比“会说”更关键的能力。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时,要营造有安全感的对话场域,鼓励家长积极表达,在温和而诚恳的引导下,让家长没有顾虑地把想法全部表达出来。充分了解家长的想法和需求,能把握主动权,展开进一步询问和交流。班主任和家长之间彼此信任,寻找“同盟”,是实现家校合作的根本。班主任在倾听时要态度诚恳,尽量避免否认和对立,在尊重家长的基础上运用语言艺术转化事件矛盾和焦点,以家长更易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
表达理解是一味“催化剂”。“表达理解”是比“理解”更为深刻的同理心,不是简单的感同身受,而是需要班主任设身处地站在家长的立场,准确地表达自己置身其中的真切感受。这种沟通技巧如同催化剂,能迅速拉近与家长的心理距离,消除隔阂,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交流时可以适度讲述自己类似的经历和从中得到的收获,让家长愿意更加坦诚地面对问题。
尊重事实是一颗“定盘星”。欲解决问题,先正视问题。班主任首先应挖掘孩子的优点和潜能,再把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摆出来,适当表达自己对问题的重视以及解决问题的期望。要注意不能为了突显问题的严重性而夸大其词,防止被学生或家长误认为班主任在“告状”。在此基础上,观察家长肯定或否认、面对或回避的态度,以便进一步阐释班主任的建议,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举措。
尝试改变是一枚“指南针”。对于有所触动但不知所措的部分家长,班主任应顺势引导其正视问题、更新认知,重塑积极的观念,主动探寻解决之道。应时刻关注家长的立场,既当坚定的支持者,又当知心的陪伴者和引导者。无论能否引导家长做出改变、做出何种改变,班主任始终都应葆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班主任与家长的合作,是思想与灵魂的融合。沟通不是简单的说服,而是在平等与尊重的前提下,与家长形成家校共育目标追求的一致性。
沟通后,把共识转换为行动
守规矩的前提是立规矩。教育效果不是沟通本身决定的,而是后续的执行力所推动的。班主任想要把与家长的沟通转化为班级建设成果,就需要将达成的共识转变为具体的行动。
事先有约定。约定就是立规矩,班主任、家长和学生共同商议。例如,“在探究导致孩子人际交往困难问题和易怒问题的家庭原因时,家长需要做出哪些改变?”“学生认识到自己不良行为产生的后果,需要做哪些思想和行为的转变?”“班主任意识到自己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疏漏,需要做哪些调整?”将三方的商议成果形成一种“约定”,不仅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还可以优化班主任和家长的教育方式。这种“约定”就是三方达成共识的规矩,以文字记录下来,更有利于约定的执行。
过程有提醒。班主任和家长应率先垂范,从自身做出明显的改变,本着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让学生感受到重视和关爱。在学生违反约定时做必要的提醒、引导和惩戒,在遵守约定时给予肯定、鼓励和奖赏,深入践行“帮—扶—放”的习惯养成路径。
阶段有总结。班主任要把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发挥“21天法则”的习惯培养作用,在坚持一段时间后,与家长共同总结、反思、优化。鼓励取得教育效果的学生家长通过“班级家教经验漂流手册”“班级家长论坛”或家长会等各种形式分享经验,让优秀的教育理念辐射更多的家长和学生。
在沟通中学“慧”沟通
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要察觉自己的情绪,并且接纳自己的感受,认识到这种感受是由个人的认知造成的。当家长情绪浮动较大时,班主任需要时刻保持冷静,耐心倾听家长意见,紧密围绕教育主题,不跑题、不越位,加以安慰、鼓励和引导,保证沟通继续进行,积极获取家长的支持、认可、理解与尊重。
部分家长由于各种顾虑,抱着试探的态度鼓起勇气尝试和班主任进行第一次沟通,有时却因为班主任的“独断”而疏远。班主任依据片面信息推断家长的想法和做法,忽略或漠视家长的意见和感受,给学生分类别、贴标签等,这些都是不利于建立长久良好家校关系的做法。班主任应认识到每一位家长都有自己的教育认知和思想观念,综合家校双方情况,整体看待问题。应当因材施教、求同存异,理性分析问题,与家长产生共鸣。
避免充当“局外人”角色。当不能和家长取得良好沟通效果的时候,有些班主任或许会出现消极思想,放弃把控沟通的主动权,对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感到无奈,对学生的教育感到无力,无法和家长共同达成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沟通目标。班主任应当认识到,每一次与家长沟通,都是教育理念的渗透,即使偶尔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家长也会因班主任始终坚持着的专业、专注、专心而建立信任,在此后的交流中逐渐减少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