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网络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2024-11-20 00:00梁好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4年8期

[摘 要]网络集体备课是基于网络信息化平台,集中学校或区域内教师合作性备课活动。基层学校网络集体备课常常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组织松散,集体备课演变为任务分工;流程虚化,集体性智慧未能充分突显;质量不高,缺乏专家资源高度性引领;评价缺失,多维度综合评价尚未建立。破解问题需要在机制建设、模式探索、专业支持、评价考核等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改进。一是构建模式,推进网络教研共同体建设;二是优化环节,形成网络集体备课新流程;三是专业支持,实现网络集体备课新高度;四是科学评价,保障备教一致性有效落实。

[关键词]教研共同体;集体备课;网络教研;提质增效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迈入2.0时代,信息技术不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辅助性手段,而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生态。同时,也给传统教研方式带来了形式与内涵的深度影响与变革。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网络教研成为教研制度、形式创新的重要载体,从单纯面对面的教研转向多种教研方式融合互补是教研发展的必然趋势[1]。2019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因地制宜开展区域网络教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研模式改革[2]。网络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以及区域教研的重要载体与形式,汇集了集体的智慧,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依托集体备课,教师群体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研讨、共同进步,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基层学校网络集体备课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对依托网络教研共同体推进集体备课提质增效提出了深度思考,以期对实践改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所帮助。

一、传统网络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所谓网络集体备课是基于网络信息化平台,集中学校或区域内同学科、同年级教师开展合作性备课活动,以形成高质量共性教学预案,用以指导实施课堂教学的教研形式。这种备课形式,解放了教师手写备课的负担,让教师腾出更多的精力思考教学,从“独自摸索”式教学中走出来,参与“合作成长”式教研,提高教学实效,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基层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因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问题,传统网络集体备课常常背离了初心使命,出现“离心”的困境,造成集体备课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松散,集体备课演变为任务分工

网络集体备课不仅仅是一种备课的方式,更是一种合作教研的形态。一些学校在推进网络集体备课过程中,过于强化备课的结果,而无视备课的过程;仅仅关注备课的成果,而忽视集体教研的功能。仅仅将网络备课当成电子备课,将备课的成果由纸质手写备课演化为电子文档,将集体备课转变成同学科、同年级备课任务的分解。每学期初由学科组长或教研组长分配任务,每位教师承担相应教学章节的备课,称之为主备,教师完成备课任务后上交合成整本教材教学设计,提供给其他教师使用,作为教学的共案。但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因为时间、精力、态度、个性化教学理解等多方面原因,即使对共案有较大的质疑,往往也只是小幅度调整,作为二次备课的痕迹,而自身的教学方案,则往往体现在课堂中。如此一来,便出现了备教两张皮现象。这也直接导致了网络集体备课的低质无效。

(二)流程虚化,集体性智慧未能充分突显

参与式集体备课和集体教研是两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学习共同体形式,[3]也是对以任务型为导向的“分工式”传统教研的再度超越,突出了教师专业合作中互动的有效性与内容的实质性。[4]网络集体备课倡导教师团结与协作,以在备课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研究,探索解决课堂教学共性问题的策略方法,以集体性智慧指导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因而,在实施网络集体备课过程中,强化组织、完善流程、固化模式,尤为重要。一些学校之所以网络集体备课异化为电子备课的任务分工,就是因为网络集体备课在管理上虚化、简化以及形式化,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没有优秀的管理人才,备课流程过于随意,弱化了集体研讨的重要环节与过程,集体性智慧未能突显,备课总体质量并未因备课形式的改变而提高。

(三)质量不高,缺乏专家资源高度性引领

一个学校学科教学的最高水平取决于这个学校学科教学的领军人物,专业的引领对于学校的学科教学发展至关重要。集体备课呈现的是集体性智慧,也是学校或区域学科教师的集体性教研成果,其质量与该教研组织的学科领军人物息息相关。因学科备课教师群体教学水平、理论水平、知识素养、研究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备课质量整体不高。甚至出现备课的基本流程缺失、教材理解不深入,课时目标定位不准确、课标精神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亟待学科专家引领。集体备课质量不高的原因还在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参考、借鉴、运用的备课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优质备课资源以及深度的教学研究资源匮乏,而且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予以解决。

(四)评价缺失,多维度综合评价尚未建立

评价是指挥棒,是工作的导向。精准、科学、高效的网络集体备课评价才能催生优质的网络集体备课活动与成果。传统的网络集体备课评价重形式轻内涵,重成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效果。教学管理者往往将关注点放在电子备课的完成情况,使用者对共案的修订情况等,而教师个体对网络集体备课的参与度、研究力、贡献度关注不够。对备课成果在课堂中的使用情况未作考量,以至于出现备教不一致,各行其是现象。高效的网络集体备课亟需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式。

二、依托网络教研共同体的集体备课改进策略

基于当前网络集体备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在机制建设、模式探索、专业支持、评价考核等方面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改进,以教学管理的跟进与优化,切实推动网络集体备课提质增效。

(一)构建模式,推进网络教研共同体建设

改变传统备课模式,解决以任务型为导向的分工式传统网络集体备课,首先要解决的是集体备课组织形式,推进网络教研共同体建设。以教研共同体思维审视集体备课,引导教师集体性参与,用研究的态度,推进集体备课提质增效。所谓的网络教研共同体,是指借助网络信息化平台,基于提高备课质量以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目标愿景,立足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原则,通过集体研讨、深入研究、不断反思、合作推动的有效形式解决教育问题的教师专业互助性群体。在构建网络教研共同体过程中,一是要注意人员的多元化。在参与教师的覆盖面上,尽可能地跳出狭窄的现实区域。特别是乡村学校,充分依托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区域教育协作区等平台,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提升备课的质量,提高教研的层次。二是要强化人员的组织管理。网络教研共同体面对的是时空、地域与现实相分离的网络虚拟教研团队,网络交流的非语言线索,影响团队关系的建立与维系。需要切实强化网络教研组织领导力,选拔强有力的管理人员,负责共同体的组织管理。三是要培育民主开放的文化。强调共同体成员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积极向上、实事求是、民主开放的价值取向与文化氛围。引导网络教研共同体强化专业属性,淡化行政色彩;倡导百家争鸣,减少学术霸权;推进多元互动,实现集体成长。

(二)优化环节,形成网络集体备课新流程

针对传统网络集体备课过程中存在的教师参与度不够、教研氛围不浓、合作性不强、质量不高等系列问题,网络集体备课管理者应在优化备课流程上下功夫,基于规范性集体备课流程,明确集体备课各个环节具体要求,使集体备课更具科学性。具体可以强化四个环节。一是初备,分散备课。优质的集体备课,需要教研共同体全体教师充分参与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对于每个学科的每个章节、每篇教材,都应当建立在教师积极思考、深入研究、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才能让集体备课优质高效。就语文学科备课而言,教师在集体备课之前,应就单元备课内容,自行研究教材编写体系,拟定单元教学目标,明确语文教学要素,确立单篇教学重点,理清教学思路,思考教学策略。二是二备,集体研讨。在教师个人初备完成,对教材有了初步的解读,对教学有了全面思考的基础上,以教研共同体为单位集中研讨。集中研讨可以学校或区域备课组集中研讨,也可以网络教研共同体网络研讨。为提高研讨的效果,每次研讨可以确定一名主讲教师,全面汇报教材解读成果以及个人教学思路。教研共同体成员,就各自分散备课的感悟与理解发表观点,结合主备人员的讲解,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意见。在深入、细致、充分地座谈研讨,达成集体共识后,由主备教师汇总研讨成果,对教学设计予以优化,拟定教学设计,网络备课平台发布,供共同体成员参考。三是三备,分散复备。授课教师依据集体研讨形成的教学“共案”,结合班级的学情、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教学的再度理解,对教学设计再消化、再加工、再改造、再修订,形成指导自身课堂教学的“个案”。四是四备,实践提升。教学设计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只有将教学设计放在课堂教学中检验,才能反映备课的成效,才能实现集体智慧成果的转化。“四备”是指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对集体备课以及个性化教学实践反思的过程。教师将个人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思路的调整、教学资源的使用、学生学习的观察、教学情境的生成、教学问题的化解、教学危机的处理等多方面的思考记录下来,将其呈现在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提供给个人以及教研共同体教师研究参考,以帮助教学改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专业支持,实现网络集体备课新高度

网络集体备课打破传统个人备课单打独斗、自主摸索的困境,实现了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结果,尽最大可能地提高了备课的质量。优质高效的网络集体备课,需要走出局域专业限制,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尽最大可能地获得专业支持。“提供专业支持”是指共同体要为教师提供各种专业支持和帮助,包括教学资源、培训课程、指导辅导等方面。教师教研共同体可以通过提供学习资源、专家指导、教师培训等方式,帮助教师深入了解教育教学的最新趋势和发展动态,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5]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学科专家的网络在线指导。网络集体备课是学校或是区域教研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为提高教研的水平与集体备课的质量,区域教研机构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强专业的指导与支持。充分发挥学科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类督学的示范引领作用,定点帮扶相关学校,深入网络教研共同体,参与网络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实施专家网络在线指导,基于网络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题性培训,提升网络集体备课质量。二是充分提供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网络的开放性为教师提供了海量的资源,这些资源为教师高效备课提供了基础。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不仅应是网络教研的组织形式,更应该是备课资源的链接库。备课平台应收集、整理、归纳、整合各类资源,依托国家以及省市智慧教育平台,将名师教案、教学视频、课程资源、教学课件等无偿提供给教师使用。同时,教师网络集体备课的过程,也是备课资源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三是实施教育理论成果的高度引领。集体备课是实践性研究与行动性研究,实践研究要达到新高度,需要理论研究的指导。网络信息化备课平台,可以充分发挥中国知网、维普资讯、国家哲学社科文献中心等资源作用,为教师提供各中文期刊就某篇教材教学的研究性文章,给教师专业深度的引领与支持,更好地服务教学,提高备课的质量。

(四)科学评价,保障备教一致性原则有效落实

网络集体备课的优劣,需要精准、科学的评价机制,以及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这种评价机制要打破传统备课拘泥于形式的考察,诸如,仅关注网络集体备课二次修改的痕迹、备课查看的频次、教学反思的数量等。应在评价理念导向、实施路径、价值取向上改进完善,逐步建立立体、开放、多元、深入、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是确立备教一致的评价思路。集体备课成果需要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成效去检验,教师只有全面贯彻落实集体备课形成的共案,才能证明教师全过程参与网络集体备课,才能说明集体备课的成效。因而,学校对集体备课的评价应该立足课堂,用课堂教学效果反照备课的质量,检验网络教研共同体的教研成果。二是寻求数据支撑的评价依据。教育信息化推进,为课堂精准评价提供了技术的支撑。随着人工智能教育的迅速发展,智能录播系统可以全程记录教师课堂教学真实情况,实现数据的动态捕捉。智能精准的全景式、多模态数据收集,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验证集体备课质量提供了数据与依据,为精准评价提供了数据的支撑。三是倡导研究导向的评价效益。评价目的是改进、诊断、促进、激励、引导,不是为了给教师评判三六九等,分出优良中差,而是借助评价引导教师将研究的意识贯穿网络集体备课始终。备课前用研究的态度思考教学;备课中,用研究的思维学习吸纳;教学后,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视频的切片研究、分析、诊断,对备课延展性跟进,形成基于课堂实践性改进意见,作为集体备课共案修订的依据性参考。如此,将研究引入网络集体备课后,也终将会实现教学提质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双向增值。

参考文献:

[1]王艳玲,胡惠闵.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转型:理念倡导与实践创新[J].全球教育展望,2019(12):31-41.

[2]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EB/OL]. [2019-11-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128_409950.html.

[3]郑鑫,刘源,尹弘飚. 文化与情境是如何影响教师学习的?——以中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10):29-41.

[4][5]樊松芳.教师教研共同体建设的模式探索与机制建设——以河南省新密市S小学“参与式集体教研”实践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3(11):74-77.

(责任编辑:刘莹)

基金项目:2023年度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项目“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深度融合应用研究”(AH202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