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洪明撰文,孩子沉迷手机问题是当今学校、家庭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防止孩子沉迷手机固然重要,但家长使用手机情况同样值得关注。
现实中不难发现,许多年轻父母依赖手机情况严重。家长依赖手机甚至沉迷其中,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这必然会干扰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互动,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示范。这样容易加大孩子提前使用手机以及沉溺手机的风险,降低了家长管教孩子的权威性。更为严重的后果还有,一边带娃一边看手机的父母不自觉地会将主要精力放在手机上,无法及时回应孩子的诉求,难以跟孩子进行深度的对话,降低了陪伴孩子的质量。
试想:当孩子玩耍时遇到了麻烦得不到及时解决,与同伴游戏时遇到了矛盾不能得到及时调解,阅读时遇到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回应,渴望和父母一起捉迷藏却遭到了拒绝……此时的孩子是多么的无助无奈啊!焦虑、情绪低落、发脾气、不安等情绪自然会出现。更有甚者,有的父母玩手机时很难关注到孩子的处境。有时候孩子身处危险时也未能被及时觉察,这样会大大增加孩子遭受意外伤害的风险。因此,家长加强使用手机的自我管理,有时候比单纯管理孩子手机使用问题更加紧迫。
如果家长自己存在沉迷手机的问题,不妨将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建设家庭文化的契机。家庭要有一个使用手机的约定,夫妻之间要相互监督,同时也要接受孩子的监督。这个约定包括手机使用的时长、内容、时间点、地点等方面内容,同时要有必要的惩罚措施。家长首先要做到不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手机,在吃饭、睡前等重要场合尽量不使用手机。因学习、工作、交往和适度娱乐需要而使用手机,对孩子应该有合理的解释。家长避免自身沉迷手机,不仅靠自律和他律,还要努力丰富家庭生活。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一起锻炼、一起旅行、一起享受劳动的快乐等,都有助于更好地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跳出手机背后的虚拟世界。
家长既是孩子的玩伴,又是孩子的教育引导者。家长身心在场,陪伴才会更有质量,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在陪伴的过程中,家长有意识地避免手机的干扰,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打折
浙江省开化县教师进修学校叶金福撰文,江苏省教育厅印发了《江苏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按照“区域先行、分步实施”的推进思路,于2024年秋季学期全面推行实施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2025年秋季学期做到全省小学全覆盖。小学一至二年级可采取“4+1”模式,在原4节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1节“趣味田径”“快乐体操”等学校特色体育项目课;小学三至六年级可按照“3+1+1”模式,采用“基础必修课+体能课+走班选项课”的模式科学规划课程。
江苏出台《方案》明确“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对于该省小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好声音”。众所周知,加强体育锻炼、掌握运动技能,对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此,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合理安排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证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应该说,“每天一节体育课”十分必要,期待这一“好声音”能够成为更多学校的标配。
“好声音”还需落实好。要让“每天一节体育课”成为更多学校的标配,还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共同发力。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不仅要制定、发布相关政策措施,更要狠抓落实,确保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真正让学生获益。另一方面,学校不能“唯分数”而“重智轻体”,更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体质健康为代价,片面追求升学率;应通过开齐开足体育课、大课间等方式,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打折扣。当然,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有关部门还应在加大体育运动场馆设施供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予以硬件和软件上的强有力支撑与保障,以确保体育课既有数量,又有质量,从而让“每天一节体育课”成为学生每天成长“餐桌”上的一道“硬菜”,更好地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如此,不仅是学生之幸,更是教育之幸。
(以上信息选自有关媒体,并对原文有编辑改动。)
(责任编辑:朱福昌)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