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周为载体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劳动技能阶梯式培养

2024-11-20 00:00曾莹莹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4年8期

[摘 要]当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共识。其中,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如何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阶梯式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研究以某实验学校为案例,围绕“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三大任务群,通过系统化的劳动周活动设计,实现对学生劳动技能的阶梯式培养。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案例分析等方法,全面收集数据,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分析并总结研究成果。

[关键词]劳动周;阶梯式培养;九年一贯制;劳动教育

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其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劳动力素质[1]。然而,当前部分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仍存在认识不足、资源匮乏、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劳动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2]。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以劳动周为载体,阶梯式培养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劳动技能的实践研究。通过劳动周这一集中、系统的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逐步提升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与价值观。

一、目标设定

(一)总体目标

劳动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所需的基本劳动技能,比如,家务劳动、手工制作、简单维修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尊严,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观念;通过持续性的劳动实践,使学生养成勤劳、认真、负责、协作等良好的劳动习惯,并培养和提升学生意志品质、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素质[3]。

(二)分阶段目标

对于低年级段(1-3年级)的学生而言,通过劳动周的集中实施,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初步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责任感,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4]。具体来说,培养劳动兴趣方面,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一系列富有趣味性的劳动项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并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过程,增强劳动体验的趣味性和吸引力[5]。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方面a73a434b894bce3decef1ae007b7c1727d0b0adedfb54edfd683eba653369a3c,重点教授学生整理个人物品、保持环境卫生等基本技能,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将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参与劳动,形成定期整理、保持整洁的良好习惯。

对于中年级段(4-6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应当在巩固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更为丰富的劳动形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并激发其对劳动的热爱与尊重。具体来说,劳动周期间,鼓励学生探索更多生活自理的新领域,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服务能力,为未来的独立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材料的质地、色彩的变化,以及创造带来的成就感,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园艺种植活动,让学生在种植、浇水、施肥等过程中了解植物生长的知识,体验劳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校园清洁、社区服务等活动,通过班级管理,让学生体验领导与被领导的角色转换,学会沟通与协作,通过校园清洁,让学生认识到维护公共环境的重要性,培养起爱护公物的意识,通过社区服务,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从而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

对于高年级段(7-9年级)的学生而言,劳动教育应超越“干活”的表层意义,转向对劳动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和认同,通过讲述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分析劳动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不仅是生存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途径。而且要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劳动任务,让学生体验集体协作的力量,学会关心他人、尊重劳动成果,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环境整治、助老助残等社区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另外,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未来发展需求,劳动周应设置多样化的职业技能体验项目,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真实的职业场景模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职业的工作流程与技能要求。

二、分阶段实施策略

(一)课程内容设计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发育、心理成熟度和认知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需要制定符合其特点的劳动内容和目标,而且分阶段实施要确保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契合,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小学低年级(1-3年级),此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但注意力易分散,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可设定以下劳动内容:日常生活自理:如穿衣、洗漱、整理书包等,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如扫地、擦桌子、浇花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校园劳动体验:参与校园清洁、绿化等活动,增强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爱护意识。对于小学高年级(4-6年级),学生开始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可设定以下劳动内容:家务劳动升级:如洗碗、做饭(简单菜肴)、整理房间等,提高学生的家务劳动技能;社区服务:参与社区清洁、环保宣传、助老助残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劳动技能课程:开设手工制作、园艺种植等兴趣课程,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对于初中阶段(7-9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可设定以下劳动内容:组织学生参加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开设劳动技术课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二)教学方法创新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劳动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而项目式学习与情境教学的引入,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完成一个或多个真实或模拟的项目来驱动学习的方法,它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应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在劳动教育中,项目式学习能够围绕特定主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从设计、实施到评价的全过程参与,从而深化对劳动过程的理解与体验。而且面对项目中的复杂问题,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应变能力。另外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跳出传统框架,勇于尝试新方法、新技术,在劳动实践中,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将创意融入劳动过程,创造出独特且实用的劳动成果。情境教学是指通过模拟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场景、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而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情境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习过程更加直观、生动。由此可见,项目式学习与情境教学在劳动教育中具有协同作用,项目式学习为情景教学提供了明确的任务导向和目标引领,使得情境模拟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情境教学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真实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做”中深化对项目的理解和认知。基于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和社会需求选定具有挑战性的劳动教育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设计贴近实际的情境,确保情境能够真实反映劳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情景模拟活动,同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成长。项目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从多个角度评估学生的劳动表现,并引导学生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学习提供参考。

以低年级段(1-3年级)为例,在“整理与收纳”活动中,可设计以“小小整理师”为主题的实践劳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衣物分类、折叠、收纳以及书包、书桌整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引导学生形成定期整理、保持环境整洁的良好习惯,还要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活动初期,可设计“家庭小管家”“学校小助手”等一系列角色扮演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整理与收纳的乐趣,而且学生不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整理的重要性,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相关技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特别设置游戏竞赛环节,比如,“最快整理挑战”“最佳创意收纳”等比赛项目,让学生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样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在团队合作中学会沟通与协作。在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要准备充足的衣物、书包、书桌等道具供学生亲自动手整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首先学习衣物分类和折叠技巧,然后逐步过渡到书包和书桌的整理,最后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逐渐掌握整理与收纳的精髓。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整理成果,分享在整理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且在分享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可以组织“小小农夫”活动,不仅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亲手种植、观察、记录,孩子们能够直观感受到生命的奇迹和自然的规律,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绿化空地或联系校外实践基地,确保有足够的土地供孩子们进行种植实践,同时考虑到植物生长的需求,选择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块。然后根据季节特点和孩子们的兴趣选择易于种植、生长周期适中的蔬菜(如西红柿、黄瓜、生菜等)和花卉(如向日葵、牵牛花、波斯菊等)作为种植对象,这些作物不仅美观,还能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生长变化。还要准备种子、肥料、农具(如小铲子、水壶等)、观察记录本等物资,鼓励孩子们使用环保材料自制农具,既能培养动手能力,又能增强环保意识。最后在活动开始前,通过讲座、视频、图文资料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农作物的基本知识、种植技巧、生长周期以及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活动实施期间,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使孩子们亲手将种子播撒在事先准备好的土壤中,并覆盖上一层薄土,而后让孩子们分组轮流负责浇水、除草、松土等日常护理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学会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及时调整护理措施,确保植物健康生长。然后鼓励孩子们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用文字、图画或照片的形式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积累第一手资料,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最后结合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组织专题讲座或小组讨论,深入探讨植物生长的原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同时邀请农业专家或老农进行现场指导,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当植物成熟时,组织采摘活动,即让孩子们亲手采摘自己种植的果实或花朵,感受收获的喜悦,随后举办成果展示会、烹饪比赛等活动,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心得体会。

(三)评价机制构建

多元化评价体系强调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广泛性和评价方法的灵活性,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学生的劳动表现和发展状况。评价主体方面,可采用自评和互评,自评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提升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定期对自己的劳动态度、技能掌握情况及团队协作表现进行反思与总结,帮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自己,发现自身优点与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互评是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有效手段,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他们从同伴的视角审视自己的劳动表现,发现平时难以察觉的问题,同时提出中肯的建议,从而在相互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评价方法上,可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展示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生劳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持续关注和记录,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信息,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发展状况和需求,同时过程性评价还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其持续改进和成长;成果展示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组织劳动成果展示会或比赛,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分享劳动经验和感受,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还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九年一贯制教育体系中,以劳动周为载体的阶梯式劳动技能培养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与显著的成效。不仅响应了国家关于加强劳动教育的号召,更是在学生全面发展路道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此,学校要与家庭、社区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并实施阶梯式劳动技能培养策略,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展现出更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劳动的态度由最初的抵触转变为热爱与珍视,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海娇.劳动教育的价值守望——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劳动精神及其时代价值[J].新教师,2020(7):32.

[2]王江红.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家长,2020(1):43.

[3]陈锡跃.“双减”背景下,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何开展全方位管理[J].教育,2024(24):84-86.

[4]高瑜,杨霖.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优势、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23(6):2-5.

[5]潘国青.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的思考[J].上海教育,2022(16):75.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