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医,吃药膳,开膏方……这些以往是老年人青睐的中医药,正在快速成为年轻群体的新潮流。今年以来,“中药茶饮”“中药咖啡”“中药面包”“中药药膳”等各种药食同源食品在年轻人中逐渐流行。中药茶饮、中药月饼等药食同源食品,以新奇的形态和口感,契合了年轻人追求健康和新奇体验的心理。
据报道,今年,北京同仁堂的中药月饼“一天120盒不够卖”,通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中药月饼的热销背后,是消费者对健康饮食和中药热的双轨快车。
同仁堂,一个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医药老字号,在350余年的历史中保持着持续健康的发展。经历了前店后场、供奉御药、四房共管和公私合营,到成为国有企业的漫长转型时期,同仁堂老字号传承着“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仁德思想,融汇现代同仁堂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延续弘扬中医药文化。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和日趋多元的健康需求,同仁堂开始积极拥抱新时代、新变化,颠覆“卖中药”的形象,用更多的可能性来撬动新一代消费群体的热情。
电视剧《大宅门》,这部二十年前上映的经典影视作品,直到今天还为许多人津津乐道,剧里讲述了中药老字号“百草厅”药铺跨越百年几经兴衰的故事,而剧中的百草厅,其实就是以北京同仁堂为原型。
从同仁堂药室、同仁堂药店到现在的同仁堂集团,老字号同仁堂经历了清王朝由强盛到衰弱、几次外敌入侵、军阀混战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沧桑,至今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百年中华老字号,这中间的故事很多人并不了解。
同仁堂初创时期,创始人乐显扬在清宫制药的基础上,将中医和中药相结合。乐显扬成为清朝宫廷太医院的吏目,期间收集了大量的宫廷秘方、古方、民间验方及祖传秘方,康熙八年(1669 年)乐显扬在北京西打磨厂建立了名为同仁堂的个人药室,研究方剂并为贫苦百姓治病。 而同仁堂的名字源于:和同于人,宽广无私,应天顺人,是以大有。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乐显扬之子乐凤鸣恪守父训,继续将中医和中药两者相结合发展,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路南开设了同仁堂老药铺,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起严格的选方、用药、配比及工艺规范。
乐凤鸣在总结了乐氏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又编写了《乐氏时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形成了同仁堂货真价实的代表性配方。 他提出了“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成了同仁堂世代遵从的从业理念,被延续至今。
此外,每逢科举考试或天灾人祸时,乐凤鸣便赠时疫药等,缓解百姓苦难。在他的诸多善行中,同仁堂的名声也很快传至全国。
因配售药品疗效显著,同仁堂名声也与日俱增,很快博得了朝廷的赏识。1723 年,雍正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独办官药直至清末近二百年,期间未被更换。
从1669年创办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同仁堂经历了三个世纪的沉浮,有家族内部的交接也有时代的更迭。好在同仁堂这一品牌完好保留,还留存了大量重要配方,中医药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始终坚持的“古训”,也是其发展至今的“金字招牌”。做中药与做人、做事的道理相通,中医药关乎人命,应心存敬畏,无论制作过程多么繁琐、工艺多么精细,为求疗效不敢有半点怠慢,不论中药材配方的成分多么高昂、药材多么稀缺,为出珍品,不敢有半点含糊。
中医药发展中,质量上乘的中药材通过传统手工制作,往往是制药生产者所坚持至今的基本准则。
而在现代化加工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同仁堂保留药材纯手工挑拣、清洗、晾晒药材一系列的古法,再配合机器改良优化的粉碎和配料添加工序,可以缩减一定的时间,提高制药效率。
记者了解,同仁堂的中药材品种涵盖了459种,坚持延续至今的20 种工序,52 种加工方法,并与现代制药技术相结合,优化了中药生产工序。
目前,同仁堂生产的产品在遵循古训和清宫制药标准之外,制定了高于国家质量标准的企业标准,采用“采其地、用其时”和“上等、纯洁、地道”的药材,确保了选料、投料的安全洁净。
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传统中药材炮制技艺)”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年,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
提起中药品牌,大家都会想到同仁堂,但如何将中药的养生之道和年轻人产生链接,融入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了同仁堂的新发力点。
其实同仁堂一直都在努力,早在2001年,同仁堂便成立同仁本草亚洲护肤中心,进军药妆领域;2016年凉茶热时同仁堂又跟风推出了同仁堂凉茶;2018年同仁堂甚至开始进军母婴行业……虽然进行过多元化发展,但都收效甚微。
直到2021年,同仁堂跨界推出的中药养生咖啡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走红。
知嘛健康是同仁堂健康药业集团布局大健康新零售业务的全新子品牌。随着“Z世代”的崛起,消费群体的变迁,知嘛健康瞄准“朋克养生”,抓住了当代年轻人的亚健康痛点,为老字号品牌掀起了“新”国潮。
其中既有中西结合特色,如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等草本咖啡,也有传统中式甜品和健康粥,生姜红糖枸杞茶、陈皮茉莉大枣茶都是代表产品。在咖啡赛道成功后,同仁堂“跨界上瘾”,开始入局奶茶、餐饮业。
2021年,北京同仁堂药膳全国第一家旗舰店——同仁堂粹和餐厅新大都旗舰店在北京开业。据了解,餐厅以“药膳”为主题,以“百草千方、药食同源”为理念。依据百年传统中医养生理论,引入现代营养学知识,推出同仁堂粹和养生宴。其中主要特色菜有桂杞三文鱼、同仁大山楂丸、四君子乳鸽汤等。2022年,又跨界合作开起了“制茶司”茶饮店,主打“东方草本哲学,自然养身之茶”。
对同仁堂来说,目的不在咖啡奶茶,而在养生的年轻人。提到养生概念,百年老字号占了绝对优势。我国自古就有“食疗”一说,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滋补文化。
养生意识的提升,使得成分健康及滋补膳食食品兴趣用户不断增长。90后们采用内服外调两手抓的方式,食物摄入与保健品成为他们的养生“秘方”,“药食同源”备受年轻人关注。
当国潮撞上转型升级的健康食品业,浪潮中的老字号们滋补着年轻人的同时也在被“滋补”。
尊古与创新并行,同仁堂翻开了新的一页。
“同修仁德,济世养生”是后人对同仁堂历史文化的高度概括,350余年的同仁堂浸润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随着时代变迁,同仁堂本着“遵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的原则,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依托“走出去”“走进去”“走下去”“走上去”四步战略,同仁堂在国际上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认可。
“走出去”的起点是香港。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女商人陈健心常来北京,看到同仁堂前门大栅栏总店常年门庭若市,买药的华侨常常几大包几大包地往外邮寄,主动找到同仁堂合作。不久后,同仁堂迈出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在第一批出海创业人员的不懈沟通和努力下,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丸、六味地黄丸等同仁堂的明星药物通过各路经销商在香港销售。
1993年,同仁堂赴香港开办门店。说着京味普通话的派驻工作人员,在华侨眼中意味着“正宗”“原汁原味”。
华侨们慕名而来,排起长队,等待名中医把脉开药。“同仁堂店前排起的长队在当时的香港街上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时任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CEO丁永玲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进一步,同仁堂实施经济文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策划一系列活动,增进境外对中医药的了解。“走下去”和“走上去”是两条主要途径。
“走下去”即发动境外民众力量,通过策划各类活动,让境外民众享受中医药带来的健康生活方式。
比如,“同仁关爱防中风”系列活动,以开展健康讲座、探访长者中心、赠医施药送健康等形式,传递预防中风知识。2016年在香港大学举办的“千人八段锦”,作为当年“同仁关爱防中风”活动之一,刷新了当时“最大型八段锦学习班”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走上去”即增进境外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和相关政府部门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策划推广活动,逐渐实现从不了解到逐步尝试、再到有针对性的选择转变。如今同仁堂医药走进哈萨克斯坦总统医院,被哈萨克斯坦高层认可。
从1993年同仁堂第一次在香港开店算起,30年国际化发展,同仁堂携中医药文化,足迹遍及东南亚地区和欧美主要国家,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重要力量。
中国品牌202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