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024-11-19 00:00闻学良
中华魂 2024年11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明确了“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其中一条重要原则。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推向前进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立场。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大原则上来。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意义重大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根本遵循。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品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历史的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不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也创造了人们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的生产资料。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切精神财富得以产生的最终源泉都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上一切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社会制度的兴亡更替,都是人民群众推动的,最终取决于人民的力量。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跃迁,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在具体实践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这既是对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温饱、实现总体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新时代以来,改革的力度不断转化为民生的温度。如今,我国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2023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0.66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丰硕的改革发展成果,记录着全面深化改革造福人民的温暖步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立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药品集中代理采购常态化制度化,有力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加强基金互济余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致力于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教育改革不断缩小地区、城乡间差距;满足群众更多精神需求,推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一系列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举措,为人民谋利、为民生解忧,使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实践充分表明:对改革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使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

我们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人民是历史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必须切实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创新。为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当下的改革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推进的矛盾多、难度大。改革任务越繁重,就越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改革措施带领人民群众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张,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动力。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应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规模最大,难度也最大。大有大的难处,再大的成就除以14亿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4亿都会变得很大。大也有大的优势,再大的困难除以14亿必将被克服,再微小的改善乘以14亿也必将汇聚成巨大进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集众智,汇众力,所有人拧成一股绳去干事创业,中国式现代化就一定能谱写新的壮美篇章。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改革无论怎么改、改到哪一步,都要坚守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汇聚起更加深沉而磅礴的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却有着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

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改革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人民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决定现代化的成败,人民的意志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真正发挥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创造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评判主体作用。

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能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根本原因。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现代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激励感召全体人民满腔热忱地投入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来。

集中人民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蕴藏在人民中的无穷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凝聚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要真心拜人民为师,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新鲜经验、首创办法和实践形式,在不断向群众学习中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对于人民群众发出的声音,既要认真倾听,也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以分析研究,将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集中起来,转化为群众接受、认同、支持的科学决策,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不竭源泉。

激发人民的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确保党和国家决策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诉求,激发人民的参与热情与主体活力。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鼓励人民群众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激发人民创造热情、尊重人民创造意愿、支持人民创造实践、发挥人民创造才能。

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才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并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战略部署,根本目的就是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成效由人民评判。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彰显了人民在改革成效评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努力向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时代答卷。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路径选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的、空泛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必须将其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全过程,贯彻到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体现在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各项实践中。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全过程,就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善于从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使我们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心民意。要通过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把群众力量释放出来。要善于在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中寻找改革的金点子、妙法子,使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普遍受益的过程。

积极回应主动解决人民的新要求新期盼。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这就对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盼,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系统研究谋划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我们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以解决人民群众实际诉求作为出发点,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什么、推进什么;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努力增进人民福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要把这些举措落地生效,不断造福人民。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悠悠民生事,枝叶总关情。为人民造福,要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合力攻坚、久久为功,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建立健全惠民利民的体制机制。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制度供给。着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富足、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下沉;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公共安全体制机制,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

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必须落实到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在推动共同富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凝聚改革共识。要加强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意义、重大原则、重大举措的宣传解释工作,让人民了解改革、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及时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通过学《决定》、看变化、摆事实、讲道理等多种形式,提振人民群众的改革发展信心;用加快暖民心、顺民意的改革举措落实的实际行动,坚定人民群众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信念,汇聚全面深化改革最澎湃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