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婆婆带孙,用哈佛思维陪着玩

2024-11-19 00:00:00圈子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24年10期

2024年3月12日,美国最负盛名的高中生科学竞赛奖之一——雷杰纳隆科学奖,公布了最终获奖名单,前10名中共有5名华裔学生,创下历年来新纪录。其中,就读于纽约市亨特学院附属高中学生高苏菲,获得了第八名的好成绩。高苏菲谈起自己取得的成绩,自豪地说:“因为我有一个愿意陪我一起玩的奶奶,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带我玩各种游戏,也可以说,我的成绩跟我的爱玩分不开……”

高苏菲的奶奶贝亚特·洛萨毕业于哈佛大学,她通过自己的经历总结了一套独特的“育儿法”:在玩中开发孩子的潜能。按照哈佛大学的教育思维,“玩”是有两面性的,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地玩,是家长们需要掌握的重要技巧。

在游戏中开发智力

2008年,高雅丽与丈夫盖瑞特·大卫的女儿出生了,两人给孩子取了一个地道的中文名:高苏菲,希望她能健康快乐地长大,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时年31岁的高雅丽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高知家庭,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从小就对她要求严格。高雅丽的童年,除了上学就是在各种兴趣班里度过,而她也没有让父母失望,最终考上了复旦大学。

来自美国的大卫,比高雅丽年长一岁,曾作为交换生来复旦大学读书,后来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为了爱情,大卫选择留在中国,任职于美国在南京的一家科技公司。

2011年,大卫被公司派遣到美国工作,考虑到女儿的教育问题,高雅丽决定辞掉中国的工作,一家三口移居美国。刚到美国时,高雅丽很不习惯,更让她不习惯的是做一名全职妈妈。

高雅丽的婆婆贝亚特·洛萨得知儿媳的烦恼,就提议由她来照顾孩子,让高雅丽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高雅丽看看女儿,又看看丈夫,有些犹豫。在中国,婆媳关系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往往是育儿分歧。

很多人都说:“因为隔代亲,老人很难养育好孙子,所以自己的孩子最好自己带。”更何况,中国和美国的教育观念本身就存在着冲突。高雅丽也在担心,如果因为育儿观念不同,与婆婆产生了矛盾怎么办?

大卫向妻子打包票:“放心,我们是一个非常民主的家庭,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我保证,你们绝对不会因为孩子产生任何矛盾。再说,不是还有我吗?” 大卫说得没错,贝亚特·洛萨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老人,她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美国政府部门做文秘工作。婚后和丈夫生育了五个孩子,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便辞掉了工作在家相夫教子。

丈夫长年在海外打拼赚钱,洛萨一人担起了所有的家庭责任,她每天除了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外,晚上还会陪他们写作业,检查并辅导他们的功课。因为这个家里,“教育”永远在第一位。

在洛萨的教育下,她的五个孩子都很优秀,其中有两个儿子考进了哈佛大学,另外两个女儿被耶鲁大学录取。高雅丽的丈夫大卫,则作为交换生去了中国复旦大学读书。

不过,面对在育儿上如此优秀的婆婆,高雅丽并不是十分放心。因为她怕女儿的童年和自己一样,被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填满,所以一再强调自己的育儿观念:“我小时候父母对我的学习要求格外严格,每次考试必须全班第一。虽然我做到了,但是真的很累,所以我不想菲菲也和我一样没有童年。”

洛萨笑笑,说:“可怜的孩子,真是天下父母心。放心,我会给我孙女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在洛萨的一再保证下,高雅丽最终选择相信她。但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婆婆的做法却让她开始不淡定了。

通常,大多数家长都会拒绝孩子接触任何网络游戏,甚至是“谈游戏色变”。但洛萨的教育却别具一格,她不仅不反对,还和高苏菲一起加入游戏中。也可以说,高苏菲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了各种线上线下的游戏里。

高雅丽第一次看到洛萨带着孩子玩游戏,是在她刚刚3岁时。那天,高雅丽刚从外面回来,就看到女儿坐在奶奶怀中,洛萨正手把手教她怎么用游戏手柄。孩子盯着电脑,笑得十分开心,就连高雅丽走进来,祖孙俩都没有发觉。

高雅丽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她还是开解自己:孩子偶尔玩一下游戏,也不是不可以。毕竟婆婆曾经是一个优秀的“带娃师”,还是应该相信她。但是,高雅丽发现,婆婆带孩子玩游戏的频率越来越高,这让她很焦虑,她也向婆婆提出过自己的担心:孩子上瘾了怎么办?影响了视力怎么办?

洛萨说:“我理解你的担心,不过,按照哈佛大学的教育思维,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双面性。从有利的方面来说,游戏可以成为我跟孩子沟通的语言桥梁,也可以让她玩出学习力,开发她的思维。关键是我们怎么引导她去玩,你先不要急着下结论,多观察一段时间。”

在游戏里发掘兴趣

洛萨担心高雅丽不放心,还为此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一家人一起谈论了各自对网络游戏的看法,最后达成一致:孩子周一到周五,每天最多可以在电脑上玩15分钟编程小游戏,周末每天可以玩半小时。

其余时间,洛萨会陪着孩子选择其他家庭活动,比如亲子游戏,或者读书讲故事,外出游玩……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人生中还有很多别的乐趣,她能选择的也不仅仅只有网络游戏。

从玩游戏合理合法开始,祖孙俩还真的玩出更多花样来了。洛萨经常通过讲故事,教孩子如何在大脑里靠想象来玩游戏。有一次,高雅丽接女儿放学时,孩子拉着她的手,开心地说:“妈妈,我刚才在脑子里跟奶奶下了一盘棋,这次走的回数比上次多,但我还是没有赢过奶奶……”女儿喋喋不休,高雅丽很担心,女儿这样真的不会上瘾吗?

其实,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并没有高雅丽想象中那么深。洛萨特意为高苏菲买了一台迷你版定时器,设定好时间,让孩子自己掌握,以便培养她的时间观念。随着高苏菲年龄和兴趣点的变化,她们的游戏也从屏幕端走向了桌游端。

从高苏菲3岁开始,洛萨就在不停地四处收集各种桌游。最初,因为孩子的专注力有限,所以游戏规则越简单越好,主要就是让她感兴趣,锻炼她的手部精细动作。

等高苏菲稍微大一些,洛萨陪她玩的桌游难度也增加了,有的还是很烧脑的小游戏。但对高苏菲的反应能力、逻辑推理、语言组织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培养了她的数感和科普兴趣。

高苏菲上小学一年级时,洛萨成功把她带成了自己的“桌游搭子”。当然,除了玩桌游,洛萨每天都会陪伴她玩很多项目,从乐高、胶泥,玩到洋娃娃,再从画画、捉迷藏,玩到读书讲故事。不过,她最喜欢也最擅长的还是陪孩子一起玩游戏,在游戏中引导她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发掘高苏菲的兴趣点。

这里的游戏不仅仅是指电脑中的益智游戏和桌游,更多的是线下的陪伴游戏。比如创意构造游戏,角色扮演过家家游戏,户外探索游戏,甚至洛萨还带着高苏菲模拟情境练习——让孩子在模拟中练习如何应对突然袭击。

在洛萨的安排下,高雅丽一家的周末娱乐也以孩子的玩乐为主:亲友聚会、野营、远足、爬山……总之,哪里有适合孩子参加的活动,她就会建议一家人参与。洛萨经常说,在哈佛大学的教育理念里,家长要扮演的角色不仅是说教,更重要的是陪伴孩子去经历各种事情。

高苏菲6岁那年,洛萨带着她去野外探索。洛萨也将这次活动称为一次游戏,毕竟,孩子天生对游戏有着痴迷的爱好。她们去的是一个野外森林,两人在里面进行角色互换。洛萨与孩子扮成各种动植物,以它们的身份来互动,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高苏菲玩得非常开心,她会把自己当成一棵树,站在那里幻想着高耸入云的感觉,而洛萨会配合地扮演成一只小鸟,把树木当成它的家。从动物到植物,从昆虫到飞鸟,从云朵到水滴……祖孙两个尽情地饰演着,沉迷在她们的世界里不可自拔。

高苏菲最喜欢的就是户外探索,她对自然界里的生灵有着痴迷的热爱。洛萨认为,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简直是一部活教材,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只要有机会,她就会带着高苏菲去体验户外生活。在对大自然的探索中,高苏菲喜欢上了生命和自然科学。

对于高苏菲提出的问题,洛萨从来不会敷衍孩子,她会把高苏菲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洛萨每次都认真回答。为了高苏菲一个很小的问题,她会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或者打电话请朋友帮忙解答。

有一次,高雅丽正在忙着工作,女儿突然问她:“妈妈,鱼身上为什么会有鳞?”高雅丽漫不经心地说:“就像你在游泳时要穿游泳衣一样,鱼在水中游泳也要穿游泳衣——鱼鳞就是鱼的游泳衣。”

高雅丽原本以为这样的回答方式既简单易懂,又能让孩子对自然界的事物产生兴趣。可没想到,在高苏菲离开后,洛萨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科学是严谨的,你不能跟孩子这么说,要真正地回答她的问题。”

第二天,高苏菲高高兴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了鱼为什么会有鱼鳞,因为鱼生活在水里很危险,所以它必须学会保护自己,这就是自然界的生存学,是大自然让它有了鱼鳞,来好好保护它,让它适应水里的环境,在那里快乐地生活,免得受到更大的伤害……”

“这是谁告诉你的?”高雅丽因为昨天随意的回答而羞愧。高苏菲笑着说:“奶奶和我一起在书上找到的。妈妈,以后有很多我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在书上寻找答案了。”

高雅丽摸摸女儿的头,在心里对婆婆充满了感激之情。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洛萨还为高苏菲购买了很多有关动植物和人类关系奥秘的图书,陪她一起读,一起讨论,一起发现新问题。

在游戏中成就梦想

在各种游戏中,高苏菲的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强大,从小学起,她获得了很多比赛的奖项:一年级时,高苏菲曾获得纽约市编程设计大赛冠军,小学二年级时获得了奥数第一名与语言训练一等奖,五年级时,发表了第一篇关于人类和大自然关系的文章……

重要的是,高苏菲从来没有把功课当成一种负担或任务。高雅丽有一次问她学习累不累,如果累了就可以休息一下。她却说:“不,在我这里,学习和游戏底层逻辑是一样的,一步步通关到达顶峰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高苏菲说得没错,她确实把学习当成了游戏。尤其是数学和科学小实验,在她看来就是一个个编程小游戏,“玩”起来不亦乐乎。

洛萨对高苏菲的教育,不是只关注她学到了什么,思维有没有提升,或者有没有获得学习上的什么成果。她更关注的是孩子的思想品质,在洛萨看来,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智力,更重要的是她的品质和人格。

洛萨并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怎么做,她会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教孩子如何做,也从不以长辈自居。高苏菲对自然界的小生命有着深深的痴迷,洛萨会在瓢泼大雨里陪着她一起观察蜻蜓的飞行;也会在39℃的高温下,陪她一起看蚂蚁搬家;她们还会一起蹲守几个小时看蝉蛹的破茧成蝶……

高苏菲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不仅擅长数学和物理,对人文历史也有很大的兴趣。更难得的是,洛萨非常尊重高雅丽的教育方式。高雅丽一直希望女儿不要忘了自己来自哪里,希望她学习中文,并把中文看得与英文一样重要。

为此,洛萨还给自己报名了中文培训班,不仅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语,还了解了很多中国历史文化。与高雅丽一起吃饭时,她也尽可能地使用筷子,慢慢习惯吃中餐。

有一次,高雅丽邀请中国朋友来家里做客,她担心婆婆吃不惯中餐,想要给她另外做一份西餐。没想到,洛萨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麻辣豆腐,用纯正的中文说:“我喜欢吃麻辣豆腐,味道不错。”

这不仅是对个体文化的尊重,洛萨更做到了文化的融入。每逢遇到中国的传统节日,洛萨都会为高雅丽做一顿丰盛的中国菜。后来高雅丽才知道,自从她和大卫结婚那一天开始,洛萨就在自学中国菜谱。

在洛萨身体力行的影响下,高苏菲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一直都喜欢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处理事情。她的高情商也让她成了学校的佼佼者,深得师生的喜欢。

在课余时间,高苏菲喜欢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是关于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的著作,这些书籍让她开阔了视野,也让她更加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从9岁那年起,高苏菲就开始在国际SCI期刊上,先后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在与洛萨一起野外探险的同时,发现了上百种新物种。2020年,高苏菲在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研究的《生物与人类衰老的关系》获得了第二名,那一年,她才12岁。

2021年,当中国的孩子还在备战中考时,高苏菲便锁定了“生物医疗工程”这一目标。这源于她儿时的一次旅行,在那次旅行中,她接触到的一家人,其中孩子和母亲都是直肠癌患者。看到她们痛苦的样子,高苏菲立志,以后一定要学医,研究出一种药物帮助那些患病的人。

那之后,高苏菲就对“生物医疗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洛萨鼓励她要去尝试。2023年,高苏菲参加了雷杰纳隆科学的竞赛,她的研究课题是KRASG12D抑制剂在果蝇模型中的作用机制和抗药性,这一课题对癌症药物的开发和抗药性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做基因突变抑制剂研究时,高苏菲养了上千只果蝇。因为需要每天去喂养、观察实验进展,同学们都叫她“果蝇之母”。实验后期,高苏菲需要每两个小时观察一次果蝇的变化,干脆和衣睡在了实验室。

从事生命科学,除了严谨和自律,最重要的就是勇于探索试错,这也是一条未知却异常艰辛的路。而这些品质却是刻在高苏菲身体里的,这也得益于洛萨对她从小的培养和教育。

最终,在这次雷杰纳隆科学奖竞赛中,高苏菲成功获得了第八名的好成绩。要知道,雷杰纳隆科学奖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科学和数学竞赛,备受华人家长和学生重视。

这一科学奖之所以被誉为“少年诺贝尔奖”,是因为获得这项大奖的很多高中生在进入大学和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后,都有可能会进一步在科学研究发明中取得惊人的成绩。

正如洛萨所说,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就有蓬勃的生命力,我们无须刻意培养,只要持续浇灌爱与关注,找到她喜欢的东西,孩子就会一直向前走。在洛萨的“哈佛思维”里,爱玩并不是坏事,在玩的时候,家长的陪伴却很重要。家长在陪玩时,可以从玩乐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让玩成为孩子成长的发动机。正确地玩、有益地玩、健康地玩,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并收获一个美满的成年。

编辑/张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