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国家大剧院第二届“国乐之春”踏春而归。无锡民族乐团作为受邀的十五支乐团之一,也是目前全国最年轻的民族乐团,于4月10日晚以民族交响“梦华江南”为题,上演了一场极具江南风韵的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为这一活动的持续发热助力。无锡民族乐团成立仅四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为业界肯定,并受到国家级院线邀请,实属不易。秉承创作具有“吴文化、太湖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原则,让这支乐团迅速成为民族管弦乐团的焦点。因此,这场音乐会不仅成为无锡民族乐团的破圈之旅,而且成为值得被讨论的对象。
一、构建“本土性”的吴风梅韵
提起江南,马上会让人联想到一批描写江南水乡、吴侬软语的音乐作品。如果把江南的地域范围圈定在无锡,则会更加具体地呈现一批音乐家和他们的代表作或与之相关的研究领域:刘天华与《光明行》、华彦钧与《二泉映月》、朱勤甫与道教音乐、吴畹卿与天韵社、杨荫浏与中国传统音乐、曹安和与琵琶等等。这当然说明,无锡之于传统音乐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历史底蕴。随着对无锡的了解,人们不由得感叹,这一方沃土曾经滋养过多少音乐家。因此,当代无锡需要一支能够综合多种传统乐种,呈现不同时期音乐家群体,继承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乐团组织,无锡民族乐团应运而生。相较于其他民族管弦乐团多以融合创新为己任,无锡民族乐团重视挖掘本土音乐,以“地方性”“本土性”讲述无锡故事。这与国内学术界惯常选择以家门口的田野为研究对象,并以田野资料提炼为理论认知与研究范式相同。无锡民族乐团在此次“进京赶考”的作品选择上,呈现以委约南方籍作曲家新创作品为主,而且这些新创作品的主题无一不与无锡相关。音乐会分上篇“吴风梅韵”和下篇“瑰丽太湖”,依次演奏的曲目是:《大运之河》(陈思昂)、《梅之韵》(徐坚强)、《梁溪音诗》(孔志轩)、《吴风鼓乐》(王爱康)和《第二二胡协奏曲——太湖风情》(王建民)、《梦华太湖》(王云飞)。
一支新乐团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积累一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这是保证鲜活生命力的根本要素,上述新创作品就是为这支乐团所积蓄的能量,只待有朝一日脱颖而出成为新的民乐经典。回顾整场音乐会,绝大多数作品均取材于传统旋律,但又不满足于对传统旋律的刻意照搬,而是综合多种传统音乐元素以拆解、分离或组合等模式重新创作,强调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并顺应时代需求,将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挖掘出来,传播出去。当然,一场高质量的民族管弦乐音乐会离不开指挥的匠心独运与特邀嘉宾的画龙点睛。首席指挥孙鹏与特邀二胡演奏家兼无锡民族乐团艺术总监邓建栋的联袂加盟,也是决定这场音乐会得以成功的双重保障。
上篇“吴风梅韵”,乐队的整体风格较为秀气,尤其是作曲家偏爱以音画式的描绘展现创作意图,这就不得不要求指挥调配出与画面相统一的音色与音响。《大运之河》作为上篇开场,既有竹笛与琵琶交替演绎的江南意蕴,又具有恢弘厚重的交响化配器手法,再加上乐队对旋律和线条的清晰把握,呈现出运河绵延千里湍流不息的景象。《梅之韵》采用“有破有立”即音调重塑的方式,保留锡剧原始唱腔的特征与精髓,通过运用和声、音色、配器等方式对民间曲调进行合理“破坏”与“融合”。同时,作曲家还不忘深入发掘打击乐器的特殊音色,以营造欢畅情绪,听起来既充盈又不失烟火气。《梁溪音诗》以小调《无锡景》的音调作为根基,充分运用江南丝竹的代表性乐器——曲笛、琵琶、扬琴、二胡等,模拟弹词音乐的说唱意境,并将“锡山八景”与旋律走向相匹配,构造音画式描绘。《吴风鼓乐》展现了苏南吹打的热闹气氛,它虽不及北方鼓吹的震耳欲聋,但也绝对称得上动地翻天,雷轰鼎沸。
下篇“瑰丽太湖”,共两首作品。第一首作品《第二二胡协奏曲——太湖风情》,由邓建栋担任独奏。邓建栋自幼受到江南文化浸润,青年时期的戏校学习经历与剧团工作经验,让其在气质与性格上流露出江南文人的雅致,使乐团演奏风格笼罩在典雅的吴乡古韵中。该作品是无锡民族乐团委约作品,秉持着作曲家一以贯之的创作思路,从民歌中提炼出最能代表无锡音乐风格的特性音调,曲式结构上融合了唐代大曲“散—慢—中—快”的结构模式,再通过多种作曲技法进行变化、渲染。引子开始处,邓建栋利用颤音、泛音等技巧模仿鸟鸣,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幅湖水清、春鸟鸣的旖旎风光。引子结束处,二胡独奏片段运弓饱满有力,为音乐主题的出现起铺垫作用。中部二胡与乐队的配合极具乡土气息,这种极难在年轻人身上具备的特质,在一群初出茅庐、朝气蓬勃的青年国乐人身上看见,让人大为惊叹。乐队对于音响的把控、音色的处理乃至诸多细节的精准控制,充分展示了这支年轻乐团的专业功底,也显示出他们在传统与现代间反复打磨的痕迹。
第二首作品《梦华太湖》采用乐队与女声独唱的组合形式,女声以无锡方言吟唱,歌词选用了杨万里的《月夜阻风,泊舟太湖石塘南头四首其一》中“万里青天一轮月,三更雪浪太湖情。若教白日来经此,不见新熔万顷银”,使音乐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四个子篇章“太湖日出”“太湖民居”“太湖之夜”“太湖春潮”以层层递进的结构描绘出太湖景致,营造出“春在渚头上,人游画境中”的氛围。乐队通过丰富的和声音响、抒情性的气息与颗粒般饱满的音质调配出的婉转旋律,令人置身太湖,感受江南之美。或许这些扑面而来的直观感受都是无锡民族乐团之所以能够成功破圈的原委。
每曲结束,指挥以形象的肢体语言向观众介绍各主题声部乐手所演奏的乐器,这种极富亲和力的互动方式,不仅能让观众在统一的乐队服装下迅速重新辨别乐手职能,还总能激起一片喝彩,让大家毫不费力地认识乐手,了解乐队。最后,返场曲目是爵士《自嗨无锡景》与《光明行》,诙谐风趣,磅礴大气。在指挥的鼓动下,观众与乐队跟着他的节奏一同抑扬顿挫,将音乐会氛围推至高潮。
由于整场曲目以“本土性”为主题,诸多作曲家不约而同地选取了大众耳熟能详的《无锡景》为主要音乐素材进行再创作,使得相同旋律在不同作品与不同乐器上轮番演绎,展现出不同的音乐内涵与音色层次感。发挥乐团特长,并体现地方精神内核,既有文化理念层面的考量,也有技术操作层面的探索。因此,“破圈之旅”意在向外界传达乐团精神追求,曲目上体现“地方性”“本土性”正是乐团构建整体形象、打开市场、积累受众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相对于以“国风”“仿古”为主题的新型乐团,传统编制的民族管弦乐团似乎并不抓人眼球。因此,凸显地方性音乐色彩,音色效果的精致处理,曲调旋律的婉转动听,以及年轻国乐人特有的时代属性,势必成为乐团的最大亮色。
实际上,还有一大批留存于民间的传统曲目有待整理挖掘。比如,江苏民间吹打曲曾被民间艺人带进寺庙,宫廷音乐主要是民间俗乐、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乃至昆曲、古琴艺术与道教音乐都是无锡地区的代表性音乐品种。充分挖掘这些隐藏在“寺庙”“宫廷”“文人群体”或民间社团的优秀曲目,让传统音乐与现代民乐接轨,或许是赋予“本土性”的另外一种可能,也将是无锡民族乐团未来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选择。
二、传统与现代的并驾齐驱
“船到梁溪不唱曲,只因天韵在无锡”原本是描绘传唱了四百多年的天韵社在无锡的分量,今天不单天韵社复社继续在无锡传承,太湖边又冉冉升起了一支新的民族管弦乐团——无锡民族乐团。在经历了百年发展后,当代民族管弦乐团已经摸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同时,这条道路必须契合时代背景、民族精神与现实需求。今天,无锡民族乐团集中呈现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展示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艺术形式就是为自己塑造一张亮眼的名片。他们以宣扬本土性为旨趣,将目光投向传统,将视角指向民间,不断寻找新声源。“当代的中国新音乐作曲家接受和吸取了西方现代作曲理念,但在开拓新的声源上具有自己的创新和特色,具有极大的实验性和宣示其对于传统的反叛,而中国作曲家却是在考虑声音的‘中国’性,他们将声音的开掘与本土的历史、文化结合,中国的现代作曲家很少是纯粹为声音而声音,他们是立足于自己的音乐传统,在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想象和表达中去寻找新的音响。”于是,我们带着这样的目光再次审视这场音乐会,作曲家对音响的极致追求不是为声音而声音,而是为了凸显“本土性”与历史、文化、传统结合,营造中国意境。
此外,音乐会的诸多作品都是描写自然景物,且具有标题,如《第二二胡协奏曲——太湖风情》中的《湖光山色》《崇安故里》《温情似水》《运河风貌》《梁溪新颜》《美哉太湖》等,这些作品是作曲家田野采风的真实感受或根据主题进行的借景抒情。作曲家充分运用传统音乐素材,将民间音乐中诸多的旋律发展手法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形成新的曲调。正如张伯瑜对中国器乐乐种发展的思考:“传统的民间乐种、专业音乐家建立的新乐种以及各民族管弦乐团都应各守其责,走出两条平行道路。”这两条平行道路,即:一手抓传统,一手促发展。对于民族管弦乐团而言,只有在坚守传统、稳步发展的双重视域下才能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继承传统音乐的风格特色与技术语汇已被视为现代专业作曲家的时代追求。
民族交响“梦华江南”的成功演出,并获得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原因大致有三:第一,作曲家运用广为人知的曲调创作新曲。与无调性作品相反,观众更喜欢朗朗上口的旋律,旋律的“可听性”能拉近观众与乐团的距离。第二,指挥与特邀演奏家牢牢把握住作品的核心主题。两位艺术家不过分渲染情绪,以极富个性的演绎表达浓厚的乡土风韵,音乐张弛有度。第三,乐手选用了清一色的年轻面孔。乐团演奏员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大部分为刚走出校园的学生。作为怀揣民乐信仰的年轻人,他们身上充满着青春活力,又透露着蓬勃朝气,为乐团大展拳脚创造出更多可能。
“国乐之春”艺术节是继国家大剧院首创“中国交响乐之春”后,与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共创的又一品牌项目,该项目不仅为展现中国音乐的创造力和向心力,也意在呈现国乐人对传统的坚守和对创新的追求。本届“国乐之春”的主题是“乐聚八方”,邀八方国乐名团、揽八方国乐大师、展中华“八音”之美。无锡民族乐团作为青年乐团代表之一,以年轻国乐人特有的热情展现当代青年艺术家魅力,我们同样期待未来无锡民族乐团奏出更多可能,让不了解民族音乐和不了解无锡的观众走进音乐厅,倾听无锡之声。
(本文图片均为牛小北摄)
饶曦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