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老师在访谈节目《文学馆之夜》中说:“透着聪明劲儿是世界上最笨的做法。”
真正的聪明不是刻意彰显、善于钻营或左右逢源,而是虚怀若谷、难得糊涂和不争输赢。聪明人身上往往有一股“笨”劲儿,他们聪明,却不刻意彰显;他们智慧,却不时时精明。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世事亏乃福。”有些时候,你吃下的亏,会以另一种方式回馈你。
马未都曾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天他和朋友去乡下游玩,在一位招待他们吃饭的老乡家里,购买了一张看似普普通通的小炕桌。回到北京找专家一鉴定,发现居然是价值不菲的古董。马未都心里过意不去,就托人送了些钱到老乡家里。不止于此,平日里对那些刚入行的,他也非常照顾,不会因为对方刚入行就极力压价,而是想着让利给别人。朋友笑他不会做买卖,他半开玩笑地说:“等着看吧,我的好运且在后面呢。”知道他为人豪爽、仗义,不少古董商都和他有交情,手上收着什么好货,会先给他看过。他也凭借这好人缘,收获了不少“尖货”。
一个总是斤斤计较的人,不仅短视,而且拒绝了周遭的福气。做人憨厚一点,看似吃亏,实则是在走一条更为长久的路。
人这一辈子,做人做事,总想看得明明白白,算得清清楚楚,或平添许多烦恼。那些看起来糊里糊涂的人,或许是有着一份看懂人情世故后的清醒。
《庆余年2》中王启年就是这样一个人,总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经常“扮猪吃老虎”。表面上,他是监察院里一个小小的文书,实则有着出色的轻功和高超的追踪本领。但他不显山不露水,只是默默地跟在范闲后面。在很多人看来,王启年是一个贪小便宜,甚至是有点贪生怕死的市井之徒。当二皇子假装抓走他的妻女,并以来威胁他时,他立马“背信弃义”,向二皇子透露了范闲的下落,还心甘情愿地为二皇子提鞋。这让二皇子更加坚信计谋得逞,却不知,这是王启年和范闲设下的圈套,只为引二皇子入局。这种表面愚钝、内心精明的性格,让他躲过了许多人的算计。
有时候笨一点、糊涂一点反而是在保护自己。他们知世故而不世故,才华出众却不露锋芒,看似糊涂却心如明镜。为人处世,懂得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失为一条清醒人生。
心理学上有个很有意思的“败犬效应”:你越是努力表现得没有攻击性,别人越乐意帮助你。
《杨绛传》中,讲过这样一段往事。
2005年,恰逢《堂吉诃德》问世四百周年,杨绛翻译的版本在学术界引起争议。当时,《堂吉诃德》在中国的译本已经有20来种。其中一位译者董燕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然对杨绛发起挑衅:“杨绛的译本是最好的版本完全是个误解。”他批评杨绛的译本中词句不准确,删减重要情节,更直言:“我现在是拿它当翻译课的反面教材,避免学生再犯这种错误。”
不少翻译界的朋友都对此气愤不已,纷纷为杨绛打抱不平。杨绛听说了此事,却格外平静。随后又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声明,感谢董先生的指点:“世间许多争端,往往出于误会。董先生可以做我的老师,勇于指出错误,恰恰是译界的正风。”
后来,大家才知道杨绛使用了《文史通义》中著名的“点烦翻译法”,译文不仅流畅精炼,也更贴合原著。自此,质疑之声平息。
适当地放低姿态,不是卑微,而是一种洞明世事、虚怀若谷的表现。
越是聪明的人,越不显山露水。相反,他们懂得藏巧守拙,放低姿态,以一种“愚者”的身份示人。憨厚之人,懂得让利于他人,看似吃亏,实则是看清了局势;“糊涂”之人,对人对事看破不说破,看似愚笨,实则清醒旷达;“木讷”之人,善于低头示弱,看似软弱,实则有目标感,懂得行稳致远。
很多时候,适时地藏一藏,才能掌控全局、减少麻烦,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