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艺术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学校开展美育浸润行动的重要手段,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育人的效果。构建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体系,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发挥评价的牵引与导向作用。基于此,文章从评价体系构建的价值意蕴、理论逻辑、评价原则、评价标准四方面展开研究,探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可行之法,并以此为基础,为日后促进公共艺术课程高质量发展,推动在智能时代下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达到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实现价值塑造、丰富精神生活、完善人生品格、涵养文明言行、推动社会和谐的效果。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3-0-03
2023年,人工智能在文本、绘画、设计、音乐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发展,以巨大能量和无数惊艳之作,迅速席卷世界各地,进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领域。随着数字化教育的全方位变革,学校的美育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面对新的发展要求,美育工作应该主动适应发展之需应变与求变,主动创新,加速美育全维度变革。新时代以来,美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与关注,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的要求也得到落实,如《舞蹈艺术与表演》《音乐鉴赏》《合唱艺术与表演》等课程相继开出。但是对公共艺术课程的科学评价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评价的体系尚待完善。因此,构建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体系成为时代教育发展之需。
一、构建评价体系的价值意蕴
(一)促进新时代评价理念的树立
立德树人理念引领高校美育评价观念。“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树人”是指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更加注重对大学生人格品质与实践能力的评价。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还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艺术审美团队的组成,丰富了大学生美育实践活动的场所与空间,场所与空间的拓宽,有利于开展更高质量的实践评价。同时,也有利于在实践中挖掘本地特色美育资源,将特色美育资源融入高校美育工作中,促使学生掌握当地特色艺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例如,在钢琴课程中,学生的表达需要通过主观感受来演绎,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对钢琴伴奏音乐的学习、思考及想象,唤醒意识中的情感,展现具有个性化的表达。
(二)推动公共艺术课程的综合改革
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对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及效果起着监督和检验的作用。以往评价的操作方式比较单一,方式比较落后,多以指标分值来衡量学生水平的高低。新时代的评价以“问题”为起点导向,通过课程评价体系的运用对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反馈与分析,从源头开始探析课程的问题,避免问题反复出现。再者,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需要与之相关的评价体系进行质量监督与考核。通过开展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工作,有利于加强各单位各部门对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学校美育工作的地位,提升美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全面推动公共艺术课程的综合改革。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不应仅限于课堂和学生课外活动,而应深入后勤、保卫、财务等部门,逐步形成校园环境美、工作管理美、窗口服务美等“大美”环境。最后,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持续检验课程的效果。课程评价体系能完成公共艺术课程的“最后一公里”任务,并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有效促进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使其成为具有一定量化标准的教育手段。通过对课程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课程的质量。
(三)培养塑造高素质人才
美育是“五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公共艺术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因为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大学前的各学段中智育的评价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智育评价高则可覆盖其他“四育”,美育也成了“附属品”,公共艺术课程更得不到重视。随着高校美育工作的深入,世人开始重新审视高校应该“培养什么人”这一古老而又时尚的命题。美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为美育工作支撑“培养什么人”指明了方向。美育评价体系的制定推动了高校大学生美育水平的提升,促使他们努力掌握美育知识、锻炼美育能力、掌握美育技能,使其成为知识储备丰富、视野开阔、多才多艺的大学生。再者,美育评价转变大学生对美育的认识。长期以来,大学生把美育简单地等同为艺术教育,基本的认知为吹拉弹唱。美育的发展与哲学、文学和艺术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美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美育并主动开展美育实践。例如,在《音乐鉴赏》课程中,在谈及民族音乐时,可将学生分组,每组可选一个或多个不重复的民族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将原创与时代元素相结合,最后呈现出来的必将是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或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实现教育个体与社会功能统一
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对长期以来学生在特定的空间被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固化场景有着深远的影响。该体系能够促进重新整体定位育人目标以及对价值导向的引导,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不断进行价值反思。它解放了师生传统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注重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解决当代大学生理想价值信仰危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1]。
二、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
1.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运用“美的规律”的论点,为美的本质的探讨提供了有益启示。“美的规律”客观存在于现实中,不依赖于任何主观的精神和观念。马克思告诉我们,审美的本质源于“自由劳动”。“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过程就是体现人本质的自由劳动的过程,是社会实践的过程。根据“劳动创造了美”的有关理论,可以进一步说美的本质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在对象身上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出发点,指出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美是人类自由劳动过程中社会实践的产物,并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在宜人的感性形式中,人类肯定和确证自身的本质力量,进而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人格、情感和精神,从而产生由衷的愉悦。
2.席勒的现代性美育思想。席勒是公认的现代美育思想创始人。《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的美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强调“审美教育”(即美育)的重要关键性和作用,即美育搭建起感性和理性的中间“桥梁”,是感性和理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育思想离不开人们对于美的观察和感知力,在不同的社会时代,不同地区,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力和看法各有不同。在每个人的身上体现出不同的审美形式和格调,由此明确了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审美的形式和意义不是独立的单一的个体,而是一种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具有普遍存在的社会公共价值和意义[2]。
三、评价原则
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体系的标准构建需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一是目标明确的原则。课程标准体系主要用于对课程活动的评价,因此构建评价标准时应明确课程标准目标。二是完整性的原则。课程标准体系建设围绕课程目标开展,需体现目标的完整性,包括一级体系、二级体系、三级体系等,还需列出课程标准的明细表。三是层次分明的原则。课程标准明细表中的每项标准在标准体系中应有相应的层次,单独的标准应考虑共性的要求作为上一层的共性标准。标准体系的层次不宜过多,以便于理解和减少复杂性[3],而且同一美育标准不应在一级或二级体系中重复出现。
四、评价标准建设
在尊重美育规律、遵守美育评价内容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这对课程建设有着指导作用。以《钢琴》课程为例,将其从“工具性”向“价值性”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标准的形式要多元化。传统评价方式多以评语标准或者是数字化标准为主,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应是质性和量性标准并存。二是评价标尺的多元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标尺也必然是多元化的。由于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客观存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评价标准成为时代发展之需。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全国各地区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水平不一致,各地方呈现出来的水平参差不齐,在同一标准尺度下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和课程实践情况存在着差异。客体评价在尊重和认可地区间差异、学校间区别和学生间不同的基础上,把握好美育课程的底线标准,根据不同地域的发展状况,形成凸显地方特色的个性化评价标准的“上限”,从而形成多元化并存、特色鲜明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标准。通过报告,及时反馈美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对于完善美育活动方案、改进美育方法、进阶美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五、数字化时代的评价展望
数字技术的应用在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中具有广泛的前景。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可以为评价提供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同时还可以为评价提供开放和互动的平台。但是,数字技术在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挑战
首先,数字技术在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中的应用需要考虑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等问题。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等风险也在增加。因此,在数字技术应用于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学生和教师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例如,可以采用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机制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其次,数字技术在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中的应用需要考虑技术门槛和设备要求等问题。由于数字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一些学校和地区可能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和设备资源来支持数字技术的应用。因此,在推广数字技术应用于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并为学校和地区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最后,数字技术在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中的应用需要考虑评价标准和价值的问题。虽然数字技术可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但是在评价标准和价值上仍然需要人类的主观判断和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在数字技术应用于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时,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和教师的审美素养和价值观。
(二)机遇
首先,数字技术可以为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提供更加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传统的艺术课程评价往往依赖于教师的主观判断,这样的评价方式容易受到个人偏见的影响。而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来实现评价的客观化和标准化。例如,在《书法》课程中可以使用图像识别技术来评估学生书法作品的质量,或者在《合唱艺术与表演》课程使用语音识别技术来评估学生的表演技巧。
其次,数字技术还可以为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提供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方式。传统的艺术课程评价往往局限于纸笔考试或现场表演等形式,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充分展示学生的创造力和才华。而数字技术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来拓展评价的形式和内容。例如,在《舞蹈艺术与表演》课程中,系统化场景营造对课程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舞蹈艺术的美以及在表演过程体会创作的真。
最后,数字技术还可以为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提供更加开放和互动的平台。传统的艺术课程评价往往是封闭的,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而数字技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来拓展评价的范围和参与度。例如,在《动漫制作》课程中可以使用在线投票和评论功能来让公众参与到艺术作品的评价中,实行文化与技能的双考核。
六、结束语
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是大学开展美育工作走深走实的必要环节,新时代赋予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新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建设课程评价体系成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更是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重要目标的关键“杠杆”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何金晟.对话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的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2.
[2]王东,吴效刚.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意义[J].江海学刊,2006(06):191-196.
[3]GB/T 13016-2018,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和要求[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