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莫奈油画的笔触与黄宾虹的点墨

2024-11-14 00:00王项
艺术大观 2024年23期

摘 要:本文比较研究了黄宾虹和莫奈这两位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大师的笔墨和笔触。黄宾虹是影响西方油画变革的印象派艺术领军人物,是中国近现代水墨山水画的杰出代表。19世纪中西方文化的密切交流,为东西方不同类别的文化艺术提供了深入交流学习的机会。本文主要围绕黄宾虹山水画中的笔墨观与印象派画家莫奈油画中的笔触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两者在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审美情趣、创作技法、艺术特色,探讨莫奈油画笔触与黄宾虹山水画中点墨技法的共性及两种绘画笔触之间的区别。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在分析探讨的同时,我们也对中西绘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不断寻找二者之间异同的规律性。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中西绘画的各自特点,也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坚持“和而不同”的观点,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贯彻和落实。

关键词:莫奈;黄宾虹;笔触;笔墨观;点墨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3-000-03

中西方美术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艺术家的艺术个性也是和而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比研究也发现了很多独具特色而又不谋而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进行油画学习的过程中,莫奈与黄宾虹的艺术技法对笔者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们在笔触与点墨运用上的异同。本文通过对两位艺术家的深入分析,探讨他们的作品如何反映各自的文化背景及艺术理念,以及对后世艺术的影响。

研究将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结合已有文献,揭示中西艺术在交流过程中碰撞所产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研究中还发现他们中晚年时期的生命历程和绘画特色的关联,黄宾虹的笔墨语言与莫奈的油画语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研究莫奈与黄宾虹的笔触和技法,不仅可以揭示两位艺术家在各自领域的创新和贡献,还能深入探讨中西艺术在技术与思想上的交流与融合。

两位艺术家分别代表了西方与东方艺术的巅峰,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莫奈的笔触与黄宾虹的点墨技法在表现光影和情感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都强调了艺术表现的瞬间性与情感的传达。通过对两位艺术家的研究,可以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发展的共性与差异,促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莫奈的印象派技法为后来的抽象艺术铺平了道路,而黄宾虹的创新则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灵感。总之,深入研究莫奈与黄宾虹的艺术成就,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油画及山水画的理解,也为中西艺术的对话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1]。

一、莫奈的绘画思想

(一)印象派与莫奈

印象派是19世纪末在法国兴起的一场重要艺术运动,19世纪的法国正经历着快速的社会变革,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进程和新的社会阶层。随着城市生活的兴起,艺术家开始关注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加之当时的学院派艺术强调古典主题和严格的技法,给艺术家带来了创作上的束缚。印象派艺术家渴望突破这些限制,寻找更自由的表达方式。印象派的名称源于克劳德·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这一运动强调瞬间的光影变化和个人的感受,摒弃了传统绘画中的细致描绘和严谨构图。并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笔触以及独有的情感让绘画变得更加率真和质朴、生动和鲜活。印象派不仅改变了艺术创作的方式,同时也影响了观众对艺术的理解。在印象派的成员中,被欧洲评论家称为“印象派之父”的莫奈,是印象派中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主义改变了古典绘画对绘画和艺术领域感受上的认知。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莫奈艺术作品的鉴赏,更清晰地了解西方从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的演变过程。莫奈在表现光色时极为重视笔触的作用。他内心对色彩世界的无限情感都是通过这些笔触传达给世人。笔触也成为莫奈的灵魂标签和代表性特征[2]。

(二)莫奈的笔触特征

笔触是指‌书画、‌文章等的笔法和格调,以及画笔接触画面形成的线条、‌色彩和图像。在‌绘画中,笔触通常指‌油画和‌水粉画中运笔的痕迹,它不仅是一种技术因素,也体现了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内涵,成为艺术家创作特点的一部分。艺术家也会通过笔触融入自己的情绪与理解,从而赋予其不同的个性,并成为大众分辨不同艺术流派、不同艺术家最为直接的标志之一。笔触作为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上的独特呈现形式,也成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表现方式。

而莫奈在对笔触的探索与创新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画面中的肌理纹路不仅需要触感去识别,还需要通过视觉及感觉来体会识别。笔触是人们对莫奈色彩表现的普遍认知。在莫奈的画面中,我们也可以得出他的绘画习惯以及其对色彩的主观处理方式。笔触、笔法变化万千,底层薄薄一层颜色,上面再覆盖一层极其浓烈厚重的颜料,使得下层颜色若隐若现,朦胧生动,画面的节奏感极强,让人无法移开目光。他和写实画派传统的追求极致的精细美感与写实性不同,更多地把自己对于自然界的感受及看法通过画面中的色彩和笔法传达给观者,使精神引导肉体去思考。以其暗部画法为例,暗部的颜色大多是不可太过跳脱的,而莫奈在处理暗部时采用色彩并置的技法,这种技法既避免了颜色的单一无趣,又不会使暗部过于突兀,人的眼睛在注视时会主观地进行视觉混合。莫奈的独特艺术风格造就了其不朽之作,潇洒独特的笔触也在一幅幅作品中展现他独有的魅力和艺术激情[3]。

二、黄宾虹的绘画思想

(一)黄宾虹的笔墨观

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画家,同时也是书法家、篆刻家、诗人,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集大成者,开启了中国传统笔墨绘画的新风格、新面貌,将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黄宾虹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和结合古人的经验,推陈出新,整合出一套符合自己的全新且独特的艺术面貌。黄宾虹在笔墨的应用上有独特的建树和研究,更是在其绘画过程中总结了一套技法理论,革新出五种笔法和七种墨法,即平、留、圆、重、变五种笔法,泼、破、积、焦、浓、淡、宿七种墨法。[6]在黄宾虹的画作中,充分体现了对书法用笔的高度追求。无论是快速率意的即兴写生,还是浑厚华滋的宏大创作,皆不求形似,而是着重于势态和情感的表现,使得画面更符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独特的抽象意味。黄宾虹一生对中国的名山大川不停地翻越,以探求自然之韵,在探寻期间的所闻所见带给了他极大的思考和感悟,尤其在创作《青城烟雨册》十余幅后感触极深。此后“雨淋墙头”“夜行山”成就他画中润而干、黑而亮,乱而不乱,不齐而齐,繁而不闷,疏而不空的章法[4]。

(二)黄宾虹的点墨

黄宾虹非常重视点的作用,他将书画的最小单位归结为“点”,“点”是黄宾虹山水画作品中的基本语言形式,在黄宾虹的山水画作品中,既有具象的笔墨“点”,又有抽象的空白“点”。这些点之间层层积染,严密组织,“黑点”与“白点”虚实相生,营造出独有的氛围空间,并与“线”“面”结合,生成大轮廓、大空间的团形景象空间,极具现代视觉图像的艺术特色。画面中的语言形式表现,由长线至短线,由短线至点,偏于抽象,又具有玄学的一面,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传统艺术。

黄宾虹认为,画诀的核心在于以书法入画道。根据他所绘的《太极笔法图》中记载,右半部分写道:太极是书画秘诀;左半部写道:一小点,有峰,有腰,有笔根。黄宾虹将太极图作为书画的秘诀。中国哲学思想的阴阳观认为,书画也是一种生命的运动,太极起于一点,回归世界生命的本源。绘画中的每一“点”都是书法中对“线”的要求,每一种势态表现方式,都是靠吸收书法中的提、按、顿、挫、正、侧、使、转等骨法用笔韵味书写而实现的。黄宾虹山水画作品中的每一笔,运以全身之力,每一笔中落下笔锋,极具变化,笔断而意不断,笔笔是以书入画道。师法古人时期,作品以长线为主,山头加以点苔;寻求变法阶段,作品中尝试运用短线条,不再拘泥于山头单一位置的点苔;晚年变法阶段,黄宾虹开创沿点作皴法,铺天盖地的点布满画面。《九子山》是1954年黄宾虹对九华山风光的描绘,此幅作品是其晚年变法之作,完全抛弃了传统绘画中常见的长线条和短线条,满幅作品皆以点的形态布局。黄宾虹对点的用笔控制得力,每一点在纸上轻重、提按、顿挫、方圆、缓急地运行,笔笔入木三分,充满重量感。点的层层积染,形成一个大的外轮廓整体空间块状实面(见图1)。

三、莫奈的笔触与黄宾虹点墨的比较分析

(一)时代与文化的交融

19世纪是中西方艺术文化交流极为频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黄宾虹在上海这个开放且包容的城市见识到了许多未曾了解到的新文化。但他对未知的新的艺术的看法始终持有观望的态度。黄宾虹虽对中国画尤其是传统山水方面有着比较保守的见解,在传统下思考总结创新,但还是在当代开放包容的大环境下受到了来自西方部分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并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思考中。通过对画作的对比,在其晚年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会使用莫奈常用到的笔触与色彩堆叠的技巧使人在观赏作品时利用自身的视觉处理将画面和谐化处理。莫奈也在其后期对中国传统书法中的线条有着极大的兴趣,我们也可以从他晚年时期的作品中探寻到许多与中国书法中的线条形式相关联的笔触手法,出现了一些极具生命力与表现力的线条[5]。

(二)异中之同,同中之异

黄宾虹的笔墨与莫奈的笔触在绘画艺术中各具特色,既有共性也有差异。黄宾虹的绘画艺术深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技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传承,使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气韵和内涵。莫奈作为印象派绘画中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创作则更多地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他注重对自然光色变化的捕捉和表现,以色彩和光影为主要表达手段。黄宾虹和莫奈都强调对自然环境的直接感受和表达,通过各自的技法来表现和处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黄宾虹的山水画浑厚华兹,叠而不乱,展现了山水的神韵;而莫奈则善于捕捉光线和色彩的变化,用其独特的笔触来表现自然环境中的色彩变化。在笔墨技法上,黄宾虹的笔墨技法细腻而含蓄,注重笔墨的韵味和意境。在笔法上,他追求“平、留、圆、重、变”五笔之法,同时运用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积墨、焦墨、宿墨等七墨技法,使画面充满变化。而莫奈的笔触风格则更为粗犷和直接。他使用粗大的刷子或刷头来作画,笔触短小而松散,赋予作品一种自由、活泼和不拘束的感觉。他通过重叠和混合颜色来创造丰富的色彩效果,表现出自然界中的光影和色彩变化。在某些作品中,黄宾虹的线条与莫奈的笔触在表现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例如,黄宾虹晚年作品中的短笔相互交错,与莫奈画中的短线条在视觉效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两位老者在晚年都患有眼疾且已臻失明。在身体遭受常人不可承受之苦的情况下还能够用心作画,他们手中落下的已不是笔墨不是色彩,而是丰厚的学养和伟大的人格,是高悬空中的生命大境界。[6]黄宾虹和莫奈是中西方艺术文化中各具代表性意义的人物。他们虽身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但在各自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环境中孜孜不倦,在艺术的风格、表现、思想以及想要的结果上,都有着共同的愿望和目标。

四、结束语

黄宾虹与莫奈这两位画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生经历、艺术风格的背后,却有着共通的理念和精神。黄宾虹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山水笔墨中孕育出浑厚华滋的山水形象面貌;莫奈打破了西方传统古典绘画的束缚,引领大众在光与色的笔触中去感受自然,表达自然。而两位艺术家之所以都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们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是他们对自己艺术观点的不断探求和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艺术发展的奉献,因此这些代表性艺术风格的出现和成熟是必然的。黄宾虹和莫奈在他们各自的时代用他们求索的精神塑造了个人鲜明的艺术语言,以他们的力量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黄宾虹和莫奈在各自绘画的艺术航行中探索到了同一个彼岸,而我们也要在未来的艺术学习之路上不断发现和总结前人经验,要能够发现不同概念下的共通之处,同一物体后的不同所在。尤其是在艺术开放的当代大环境下,我们要有辨别好坏的能力,同时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成果,推动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俞佳.莫奈油画笔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3]梁靓.印象派绘画与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笔触技法研究——以莫奈与黄宾虹的作品为例[J].明日风尚,2020(14):67-68.

[4]黄晶.黄宾虹与莫奈的绘画风格比较研究[D].海南大学,2012.

[5]王晋平.东西方艺术审美观念的文化解读——以莫奈、黄宾虹为例[J].文艺研究,2009(01):161-162.

[6]马建初.黄宾虹与莫奈晚年艺术启示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7):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