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太平鼓的传承演变与文化内涵

2024-11-14 00:00王祖彤
艺术大观 2024年23期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 、田野调查的方法探索兰州太平鼓的传承演变以及文化内涵。以兰州太平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来诠释兰州太平鼓的文化精神内涵,让人们认识到兰州太平鼓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舞蹈音乐背后蕴含的文化价值和音乐底蕴。

关键词:兰州太平鼓;传承演变;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3-0-03

一、兰州太平鼓的历史与当下发展

兰州太平鼓作为中国民间舞蹈音乐同其他民间音乐一样都在民间形成流行于民间。它是兰州人民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了兰州的传统文化,体现兰州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具有浓郁的兰州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音乐艺术。

(一)兰州太平鼓的起源

有关兰州太平鼓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由甘肃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曹燕柳提出兰州太平鼓的起源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大将王韶,将他驻军之地的民间“讶鼓”进行改造,并且重新命名之后逐渐发展成兰州太平鼓。第二,1986年永登河桥乐山坪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鼓被史学界称为兰州太平鼓的鼻祖。此外,有学者认为,是由陶鼓结合后世的世子鼓和羯鼓的优点进行改造,由此发展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兰州太平鼓[1]。

(二)兰州太平鼓的发展历程

兰州太平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艺术家、人民群众的丰富,已经发展成了老少皆宜的民间艺术。

1990年,兰州太平鼓在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表演。这是兰州太平鼓第一次被全国的人民看到。自此,兰州太平鼓开始了它飞速发展的时代。

1986年,由于亚运会开幕式选取兰州太平鼓作为演出节目,兰州太平鼓一时民声大噪。由此,当地人更加重视兰州太平鼓,同时开始踏上了探索制鼓工艺的道路。兰州太平鼓选取上好的松木和黄牛皮作为材料,将鼓的内侧和外侧都抛光打磨,内侧磨成特殊的纹路,外侧则更加光滑,从而使太平鼓的音色更加均匀。当地人创造性地在鼓内加上了一根钢制的弹簧,击鼓时鼓音更加雄厚,能发出震荡的音色,由此击打太平鼓时能发出震天动地的响声,增添了兰州太平鼓的表现力[2]。

1992年,兰州太平鼓的第一支女子鼓队诞生了。这是一支创造性的鼓队,因为在过去600年的时光中从没有女性鼓手更没有女性鼓队。这支女子鼓队由旗、鼓、锣、钹、花杆子组成,并且将戏曲舞蹈架子功的技法融进了动作中,产生了“英姿飒爽”“凤凰点头”“百灵飞翔”等新的女子动作,并且在这一时期产生了适合女子打的二号鼓,相较于男子的一号鼓,二号鼓更加轻便更加适合女子。1992年,在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的庆典上兰州女子鼓队亮相了!这支鼓队改变了历来只有男子打鼓旧规。女子鼓队打出了那个时代女性拼搏向上自强自立的英姿[3]。

2000年4月,兰州太平鼓参加无锡“中华鼓王”大会,获得“最佳表演奖”“最佳组织奖”,被授予“中华鼓王”称号[3]。2006年,兰州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兰州太平鼓登上了第四届“2008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这一次,兰州太平鼓在全世界的观众面前响起。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兰州太平鼓在打法上也进行了更新换代。传统兰州太平鼓分为三种打法,第一种为低鼓。其特征是鼓带较长长至脚腕,而鼓身则被置于左脚背处,表演行进时鼓放在左脚上行走,表演时鼓基本贴于地面,舞者则前后左右来回跳跃抡打,故又名跳鼓。第二种是中鼓。中鼓的特征是鼓带位于身体中部,而鼓身则被置于左膝以下,离地20厘米左右处。舞者左腿贴鼓行进,此时动作流畅而坚定,舞姿如打拳舞蹈,刚劲而有力。第三种是高鼓。高鼓的特征是鼓带较短,鼓身被置于左膝盖处。行进时左手抓后鼓带,表演时左手撑鼓,利用鼓的重量和惯性,将太平鼓甩过头顶,营造出人鼓翻飞的壮观场面,高鼓动作难度大技巧高,独具风韵。过去,因为乐器形制三种打法只能单一进行,后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廖正进行改革创新,在鼓带上加上铁钩从而可以方便快速地调整鼓的位置,并且将“低鼓”“中鼓”“高鼓”三种打法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表演的感染力,让兰州太平鼓更加气势雄浑(见图1、图2)[4]。

(三)兰州太平鼓的发展现状

目前,兰州太平鼓已经成为同兰州牛肉面一样的城市名片。经过甘肃省文艺界各位艺术家的研究改革,如今的兰州太平鼓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低、中、高三种打法结合起来,在其他方面也积极创新。为了改变兰州太平鼓原本单调的打法,在动作交替之间加上了变换节奏。虽然这使动作的难度增加了不少,但也使整套节目更加流畅、一气呵成[5]。

在表演中加入音乐的形式,从而使太平鼓的鼓点与音乐的节奏相融合,这是将兰州另一种民间音乐艺术“兰州太平歌”的因素融入其中。“兰州太平歌”就是用兰州太平鼓和锣、钹进行伴奏再加以原生态歌唱。“兰州太平歌”曾经是兰州太平鼓表演的一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多元化导致“兰州太平歌”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兰州太平歌”的加入增加了兰州太平鼓的自娱性,人们将自己美好的愿望、自己的希望、自己的善良唱给自己听。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的艺术家将舞蹈动作融入鼓手原本的基本动作中,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这大大提高了兰州太平鼓的他娱性,换另一种说法是现在的兰州太平鼓的表演性被大幅提升。

兰州太平鼓的发展路途中吸收了很多其他艺术体裁的因素,在整体的艺术性、综合表现力方面提升很大,作为民间音乐的兰州太平鼓并没有丢弃原生态乡土性的本源。兰州太平鼓仍旧采用原有的基本节奏,基本步伐和动作只是在其基础上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结合,并在不断发展中又在回溯历程中重新重视兰州太平鼓最“原汁原味”的灵魂。

二、兰州太平鼓传承模式分析

(一)兰州太平鼓的传承方式

传统兰州太平鼓和其他民间音乐的传承传播方法都为口传心授。口传心授就是老师凭借演奏,学习者凭借听觉和记忆,而不以书面乐谱为主的传承方式。这主要受制于兰州太平鼓的音乐与动作结合紧密没有完善的记谱方法。兰州太平鼓的传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为血缘传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多为地缘传承。

血缘传承即家族内部的传承,由父辈传给子辈,类似“父传子”“传男不传女”等都是典型的血缘传承。这种以血缘为条件的传承容易形成独特的技艺以及不同的流派。这也导致兰州太平鼓早期分为三种流派:一是主要流传在兰州西固区、永登县和红古区一带,即低鼓流派;二是主要流传在兰州市的安宁、七里河和城关区部分乡镇的中鼓流派;三是主要流传在兰州市城关区的雁滩乡、青白石乡和皋兰县部分乡镇的鼓流派[6]。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地缘传承不再是兰州太平鼓的主要传承方式。地缘传承是在一定特定区域传承类似“师徒传承”“社会传承”等,兰州太平鼓以师徒传承为主。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人大都为兰州市周边村落里的庄稼汉,他们大多是长在黄河边的粗犷的西北汉子,却也怀有细腻的情感。正因为兰州太平鼓的传承方式,使大量优秀传承人在传承的过程中能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同时,这种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也加大了兰州太平鼓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但为创作的集体性创造了条件,每一位鼓手、旗手、锣钹手都可以参与其中。因此,现在的兰州太平鼓才将三种流派的打法结合在一起。这些参与的人民群众使这一艺术形式日臻完美。这种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大量的时间沉淀和祖祖辈辈的积累,才慢慢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兰州太平鼓。

(二)兰州太平鼓的传承现状

兰州太平鼓已于2006年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起,兰州太平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开始建立,到现在兰州市已拥有四个国家级太平鼓保护基地,二十七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还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截至2022年,兰州太平鼓共有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兰州市参与兰州太平鼓传承事业的共500多人。每当组织大型演出时,由传承人进行联系,组织人员,排练节目。其中,绝大部分参演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他们利用空闲时间进行练习和排练,演出也为公益行为没有报酬。随着兰州太平鼓的宣传加强,现在兰州太平鼓的传承则更加多样,如有专门的太平鼓兴趣班、学校社团等方式,为兰州太平鼓注入新鲜的血液。但传承人也提到,相比于从前学习兰州太平鼓的人数现在确实少了很多。兰州太平鼓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确缺少一些“性价比”。这一情况的确让人担心,当再过几十年老一辈艺术家去世之后,兰州太平鼓的完整技术能否流传下去?

三、兰州太平鼓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农耕文明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从耕、播、收、藏等方面对天时地利的依赖,这也成为中国农民的基本生存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农民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实现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理想。这种农耕信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基石。

兰州地区气候较为恶劣,农业生产所受制约性较大,几乎是靠天吃饭。兰州太平鼓作为一种心理寄托物,逐渐承担起了理想催化剂的作用。从农历春节开始,到正月十五达到最高峰并结束。兰州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尤其在正月,一般都在零下十几摄氏度,此时正值农闲。太平鼓这种力与美相结合的舞蹈,通过大幅度的动作使身体发热、抵御寒冷,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此外,太平鼓的表演舞姿又能够在大量出汗过程中与正月的红火节日气氛有效地融合。在寒冷的正月,当身体与心理欢腾于一片,达到火热之时,将激越的情绪与殷切的盼望随着鼓声一起迸发出来,达到人鼓合一。

兰州太平鼓是兰州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当地在年关节俗等喜庆欢乐的时刻总会邀请鼓队来打鼓,以期娱乐气氛增添氛围。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经逐渐演变为一般性的群众娱乐活动。兰州太平鼓已经可以满足百姓放松身心、调剂生活的娱乐性要求。正月期间,各个乡镇的太平鼓队都会聚集起来,各方群众都来观看,场面极为壮观。随着社会发展,当地水阜村为了活跃节日气氛兼维持现场秩序,村委会常常在村口专门安排迎接太平鼓队的“小丑”,他们满脸涂黑,举止、穿着滑稽,经常逗得在场群众捧腹大笑。当地人民也从太平鼓的演出活动中获得了精神愉悦,缓解了生活中的艰辛。

四、结束语

兰州太平鼓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代表兰州人民情感的象征,展现了西北城市的别样风貌。通过兰州太平鼓的起源,我们得以一窥兰州这座城市的历史。如今,兰州太平鼓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兰州的文化进行,甚至反映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随着时代的推进,兰州太平鼓的传承必然发生变化。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它在周边地区人文变化的影响下也经历了很大改变。兰州太平鼓的传承不再局限于血缘传承和地缘传承,整个社会的参与使得其表演方式、演奏技巧、乐器形制都产生了变化。

然而,兰州太平鼓的传承危机仍旧存在,或者说,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在信息传播迅速、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文化需要在保持传统与勇于创新之间做出抉择。同时,兰州太平鼓已成为兰州城乡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人们通过兰州太平鼓表达愿景、丰富生活。兰州太平鼓作为重要媒介,增进了不同村寨之间的情感与认知,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许文勤.兰州太平鼓口述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2]王晓雄.兰州太平鼓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3]杨玉兰.天下第一鼓:兰州太平鼓[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4]那贞婷.兰州太平鼓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

[5]李贤年.兰州太平鼓的起源及其文化功能新考[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01):48-51.

[6]王文元.彩陶鼓:从远古走来的先民乐器[J].东方收藏,2013(03):41-42.